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享 成语分享
三国演义人物成语_三国演义人物成语典故
2024-11-03 22:45:34 11人已围观
简介三国演义人物成语_三国演义人物成语典故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人物成语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1.《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相关成语2.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和有关人物3.《三国演义》中的有关人物的成语有哪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人物成语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相关成语
2.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和有关人物
3.《三国演义》中的有关人物的成语有哪些?
4.三国演义人物对应成语
5.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及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相关成语
关羽:单刀赴会、败走麦城
刘备:三顾茅庐、狠心摔阿斗
诸葛亮:巧摆空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
另有: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杆喔矫杀吃唬骸何嵛酱蟮艿?怯形渎远劣诮裾撸队⒉歉次庀掳⒚伞!幻稍唬骸菏勘鹑?眨?锤?文肯啻?!弧?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和有关人物
1、望梅止渴(曹操)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乐不思蜀 (刘禅 司马昭)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
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
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百度百科——乐不思蜀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有关人物的成语有哪些?
1、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2、舌战群儒: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3、单刀赴会: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4、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5、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遥远的目的地。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6、出言不逊:说话粗暴无礼。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7、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8、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9、车载斗量: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出自《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10、老牛舐犊: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11、如嚼鸡肋: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公众号:ABC微课堂
12、坚壁清野: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13、巢毁卵破:鸟巢毁了,卵也一定会打碎。比喻大人遭难而牵连到子女。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安有巢而卵不破乎?”
14、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15、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国演义人物对应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有关人物的成语有:1、刘禅:乐不思蜀?
2、刘备: ?三顾茅庐
3、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4、诸葛亮:初出茅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5、关羽 : ?过五关斩六将 大意失荆州
6、赵云:一身是胆
成语: 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举例造句: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拼音代码: lbss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词:?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歇后语: 被浮的阿斗
灯谜: 刘禅到中原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英文: indulge in pleasure and forget home and duty
故事: 三国时蜀国昭烈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问刘禅感受如何,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讥笑他麻木不仁
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及人物
割须弃袍(曹操,马超) 偃旗息鼓(赵云) 空城计(诸葛亮) 初出茅庐(诸葛亮) 单刀赴会(关羽,鲁肃) 危急存亡、作奸犯科、妄自菲薄、计日可待(诸葛亮《出师表》) 探囊取物(张飞) 如鱼得水(刘备,诸葛亮) 其余一二楼补全
1.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成语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
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2.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刘备 宽厚仁德 谦虚谨慎 求贤若渴 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雄才盖世 威而有恩 勇而有义
诸葛亮 神机妙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顺勤劳 权智英略
关羽 义薄云天 忠肝义胆 大义凛然 刚愎自用
张飞 粗犷豪放 粗中有细 勇猛无敌 所向披靡
曹操 奸诈狡猾 胸怀大志 唯才是举 超世之杰
临危制变 料敌设奇
司马懿 老谋深算 韬光养晦 瞻前顾后
刘禅 乐不思蜀
鲁肃 忠厚老实 忠厚守信 临事不苟 为人方严
3. 三国演义人物特点4字成语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周瑜: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吕布: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脾气不太好,好面子,自负,冲动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无谋 之辈,只是有时情感压过了理智而已.他解危的人物是刘备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魏延:勇敢,胆大,反复,狡猾.姜维:忠义,有谋略,忠君.。
4. 《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50个刘备 宽厚仁德 谦虚谨慎 求贤若渴 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雄才盖世 威而有恩 勇而有义
诸葛亮 神机妙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顺勤劳 权智英略
关羽 义薄云天 忠肝义胆 大义凛然 刚愎自用
张飞 粗犷豪放 粗中有细 勇猛无敌 所向披靡
曹操 奸诈狡猾 胸怀大志 唯才是举 超世之杰 临危制变 料敌设奇
司马懿 老谋深算 韬光养晦 瞻前顾后
刘禅 乐不思蜀
鲁肃 忠厚老实 忠厚守信 临事不苟 为人方严
好了,今天关于“三国演义人物成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三国演义人物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