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享 成语分享

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_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概括

2024-11-03 22:46:34 15人已围观

简介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_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概括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成语谚语的来历2.成语的五种来源,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例说说这些成语是在3

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_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概括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成语谚语的来历

2.成语的五种来源,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例说说这些成语是在

3.成语的由来

4.三国演义成语,并写出两个出处和5个解释(50个)

成语谚语的来历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谚语的来历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谚,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成语的五种来源,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例说说这些成语是在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1、 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2、割席绝交

       含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5、拾人牙慧

       含义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6、标新立异

       含义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32条

       7、皮里春秋

       含义 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

       出处 《世说新语﹒赏誉》第66条

       8、嵚崎历落(qīn qí lì luò)

       含义比喻品格卓异出群.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20条

       9、黑白分明

       含义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15条

       10、道边苦李

       含义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第4条

       11、卿卿我我

       含义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出处 《世说新语*惑溺》第35条

       12、蒹葭玉树(亦做蒹葭倚玉树或蒹葭倚玉)

       含义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后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3条

       13、身无长物

       含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指生活节俭.后多用来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44条

       14、竹头木屑

       含义厚头,靠近根部的竹头.竹头与木屑,比喻细微的东西.后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出处 《世说新语﹒政事》第16条

       15、楚楚可怜

       含义 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84条

       17、芝兰玉树

       含义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92条

       18、渐入佳境

       含义 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出处 《世说新语*排调》第59条

       19、颊上三毛

       含义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出处《世说新语*巧艺》第9条

       20、醉玉颓山亦作醉山颓倒

       含义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5条

       21、鹤立鸡群

       含义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11条

       22、天壤王郎

       含义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用以喻对丈夫不满意或者指一门子弟子,才貌等某一方面差距很大.

       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第26条

       23、千里莼羹

       含义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第26条

       24、看杀卫玠

       含义原指卫玠被人看死,后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第19条

       25、真金百炼

       含义 比喻人经过长久、多次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97条

       26吴牛喘月

       含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20条

       27、望梅止渴

       含义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世说新语﹒;假谲》第2条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

       2007-12-24 18:08 回复

       wangzhuzi

       0位粉丝

       4楼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bie!

三国演义成语,并写出两个出处和5个解释(50个)

       1、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在长年累月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凝固成一个具有独特含义。如:自相矛盾、夸父追日、叶公好龙、与虎谋皮、盲人摸象……

       2、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如:价值连城、毛遂自荐、秦晋之好、取而代之……

       3、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如:惩前毖后、逃之夭夭、天长地久……

       4、来源于群众的口语、谚语。如:投鼠忌器、狼子野心、大惊小怪、顺水推舟、三心二意……

       此外,还有少部分成语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如:“以牙还牙、火中取栗、杀鸡取卵”等;外来成语,尤其以佛经中翻造吸收的为最多,它们进入汉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加之形式和内容的改造,所以使人感觉不到是外来成语了。如:大千世界、昙花一现、天花乱坠、五体投地……

       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三国演义里的相关成语解释

       2018-02-25 成语大全

       1、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4、物伤其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5、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6、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7、出言不逊: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8、后患无穷: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9、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10、势如破竹: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1、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2、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3、扶不起的阿斗: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14、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15、大器晚成: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6、虎踞龙盘: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17、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8、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9、七步之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20、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21、兵贵神速: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2、如嚼鸡肋:比喻很乏味。

       23、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

       24、吴下阿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三国时吴主孙权。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26、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7、顾曲周郎: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28、巢毁卵破: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29、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0、才占八斗: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31、折冲将军:折冲:挫退敌方的战车。三国时魏国大将乐进的封号。指英勇无比的人。

       32、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33、坚壁清野: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34、初出茅庐: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35、髀肉复生: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6、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3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8、断头将军: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39、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40、三顾茅庐: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42、超群绝伦: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43、正始之音: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44、一身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45、集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46、鞠躬尽瘁: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今天关于“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简短”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