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享 成语分享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故事_适合幼儿园小朋友表演的成语故事

2024-11-03 22:55:29 13人已围观

简介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故事_适合幼儿园小朋友表演的成语故事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故事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1.幼儿讲成语故事2.少儿表演成语故事3.适合小学生表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故事_适合幼儿园小朋友表演的成语故事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故事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幼儿讲成语故事

2.少儿表演成语故事

3.适合小学生表演的成语故事剧本

4.大班小朋友可以学的成语故事?

幼儿讲成语故事

        导语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讲成语故事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成语故事栏目。

        关于幼儿讲成语故事有哪些呢?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成语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讲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篇二:百发百中的成语故事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就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

        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养由基(湖北襄阳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调养气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篇三: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少儿表演成语故事

       适合幼儿园讲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如下:

       《狐假虎威》是一个非常适合幼儿园讲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一只老虎的威势,欺骗其他动物,最终却被老虎发现并赶走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狐狸因为借助老虎的名气,对其他动物进行了欺骗,然而当真正的老虎出现时,狐狸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教会他们不要欺负弱小,更不要依仗别人的势力去伤害他人。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幼儿们要诚实、正直,不要欺骗他人。同时也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虚张声势的危害,学会独立思考,不被外表所迷惑。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对正义的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负他人,更不要欺骗和误导别人,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信誉,也会让人失去信任。故事中的狐狸利用虎威欺负其他动物,当真正的老虎出现时,它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这个故事能够引导幼儿学会诚实、正直,明白欺骗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成语故事,幼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们可以学习到不要轻信他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学会辨别对错,不要被别人的话唬住。同时,故事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联想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个故事还能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讲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探讨,告诉他们不要随意效仿别人,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能够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体来说,通过这样的成语故事,幼儿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适合小学生表演的成语故事剧本

        ⑴ 儿童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 幼儿故事大全

        成来语: 叶公好龙源

        拼音: shègōng hào lóng

        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举例造句: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拼音代码: yghl

        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灯谜: 倾古雄才爱中华

        用法: 作定语、宾语;指表里不一

        英文: 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⑵ 儿童成语故事100篇

       

       

        儿童成语故事有:

        1、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公患重病,派人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叫缓的名医去诊治。在缓还未到之前,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在谈话。一个说﹔“来人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我们该逃往哪里﹕“另一个回答说﹔”我们躲在膏肓的下面,看他能把我们怎样﹕”

        缓到了之后,给晋公作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你的病已发展到膏肓的下面了,用火炙的办法不行,用针剌也剌不到患处,服汤药力达不到,实在是无法医治了。”晋景公叹了口气,说﹔”缓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医生。”于是赏给了缓一笔厚礼,送他回国。不久,晋景公果然病逝。

        5、出奇制胜

        战国时,燕国国君昭王派大将乐毅率兵攻打齐国。乐毅足智多谋,很快就打下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只有即墨城和吕城未被攻下。即墨城居民推选一个叫田单的人担任守城指挥。这时燕昭王已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承了王位。

        田单想,燕军强大,光凭勇敢是难以取胜的。于是他就派人到燕国,散布乐毅看不起惠王的流言。惠王得知后,非常生气,撤换了乐毅。田单利用这一时机,袭击燕军。

        他征集了一千多头牛,在它们的背上披上画有龙纹的红绸,在牛的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在牛的尾巴上扎上用油浸泡过的芦苇。

        一天夜间,田单挑选了五千名精壮的士兵,他们跟在牛的后面,点起火来。这群牛带着烈焰,向燕军兵营狂奔而去。燕军兵营顿时起火。燕军惊恐万状,四处溃逃,齐军大胜,收复失去的土地。 西汉司马迁在他撰写的《史记》中,认为田单的这次胜利,是军事上出奇制胜的典范。

        ⑶ 画蛇添足的故事 儿童成语故事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版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权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倒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给蛇添足的那个人,正是因为做了多余的事,才失掉了到嘴的好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合实际一点,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二》

        ⑷ 儿童幼儿成语故事文字版

        井底之蛙复一只青蛙,住一口制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⑸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版

        谋士徐庶向刘权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三顾茅庐成语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襄阳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⑹ 少儿成语故事

        成语: 萧郎陌路

        拼音: xiāo láng mò lù

        解释: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陌路:过路人。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指分手。

        出处: 唐·崔郊《赠去婢》:“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拼音代码: xlml

        近义词: 视同陌路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不再相爱

        ⑺ 儿童成语故事视频160

        《买椟还珠》从前,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用翠鸟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⑻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在东汉末年,朝政的大权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这个人骄横跋扈,出入宫廷敢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⑼ 适合幼儿听的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狐假虎威

        此地无银三百两

        画蛇添足

        盲人摸象

        亡羊补牢

        杀鸡给猴看

        画饼充饥

        调虎离山

        狼狈为奸

        嫁祸于人

        杀鸡取卵

        井蛙立志

        ⑽ 幼儿园成语故事《盲人摸象》幼儿表演台词

        “盲人摸象”是大家熟悉的寓言,说的是四个盲人以各自摸到的大象的身子、牙齿、腿和尾巴为依据,说大象的形状像墙,像棍子,像柱子和绳子等,他们都自以为是,争个不休。这则寓言使人们在忍俊不禁之时,得到启示:识物、知人,应当力戒“以偏概全”。以后经常用“盲人摸象”来讽谕主观片面的人。这个成语经常为人引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摸象”字面的意思和它其中的内涵。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2. 展开小组讨论,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要全面,在全面了解事物的情况之后再下结论。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就妄下结论,要全面观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2. 懂得“盲人摸象”这个成语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能不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2. 课件展示大象的。 3.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 过渡:可是有几位盲人,他们没见过大象,也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于是,他们就用手去摸大象,他们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盲人们摸到的大象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3)和同学交流你读文后得到的启示。 2. 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再集体朗读,教师要强调要点。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指名分段读文,检查学生读通、读准课文的情况。 4. 学生互相评议。 5. 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 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牙齿,就说:“象跟又圆又光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腿,就说:“你们俩说得多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就大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绳子一个样!” (1)读句子。 (2)读句中的生字。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6. 出示课件,用“与小象交朋友”的方式,检查学生生字的认读情况。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把四个盲人认为象的样子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 2. 朗读第二自然段 (1)填表:课件展示表格 人物摸的部位得出结论 第一个盲人 第二个盲人 第三个盲人 第四个盲人 (2)练习用“大象的……像……”来说话。 3.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小组读第三自然段。 画出牵象人说的话,读一读。 讨论、交流:盲人说的对不对?为什么?他们错在哪儿里?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哲理。 4. 配乐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练习 如果你面对那几个盲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五、课下练习表演课本剧。 在学生练习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编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课本剧。 要求:课前充分准备,有角色分工,能补充部分台词,表情生动,形象。最好能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理解,加入自己再创作的内容。 1. 在小组中进行分工,练习合作表演。 2. 以小组在班上进行表演。 3. 同学互评。 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前期准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有故事情节,又要表现出人物特点,突出人物性格,进而彰显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要让表演泛化,流于形式。 二、指导生字书写。 本课生字笔画较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在书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试说笔画笔顺。重点指导“象”的第六笔撇;“错”的金字旁;“争”的哪一笔最长。 2. 认真描红、试写。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 3. 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争当“未来书法家”。 教师要关注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笔画和间架结构不好的及时进行修改。 4. 给生字组词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5. 练习:边读边写。 三、总结:学完这课让我们明白了,(出示课件)——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要只片面了解, 就轻易的下结论。

大班小朋友可以学的成语故事?

       适合小学生表演的成语故事剧本如下:

       狐假虎威

       场景1:两位公子继续前进,一位公子对另一位公子说:“仁兄”“贤弟”(两人互做抱拳鞠躬状)前面一片百亩森林,让我们一起去探个虚实。(配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旁白: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动物,大家都叫它森林之王。它每天要吃掉好多的小动物。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就被老虎捉住了。

       场景2:老虎昂首挺胸的在森林里巡视,(音乐〈两只老虎〉+舞蹈)远处妞的走来了一只狐(狐狸的快板:我的名字叫狐狸、美丽动人有诡计、花言巧语是长相、老虎前面我神奇)。

       狐狸见到了老虎马上殷勤的跑了过去和老虎打招呼“虎哥、虎哥,好久不见都想死我了”,狐狸依偎在老虎身边,暧昧的给老虎整理毛皮,给老虎择虱子,对老虎说:“虎哥你是森林之王——”,没等狐狸说完,老虎一把把狐狸抓住,狐狸挣扎了几下,见无法逃脱就转了下眼珠。

       旁白: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个花招。它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管理所有动物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地会惩罚你的。要是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害怕我。”

       老虎听完狐狸的话,有点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旁白:森林里的动物们,看见一只狐狸走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老虎一看,不知道动物们怕得是它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吓跑的,就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惩罚自己,也慌忙逃走了。

剧本的剧情设置:

       设置剧情点,用桥墩、桥梁写剧本不会跑,比较简单。这一步主要是把每个情节分成十到十二个场景。场景的数量是均匀分布的,但强度不能均匀分布。

       在完成每个情节的戏剧任务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细节体现在这个步骤中,但最终的目标是完整、准确和微妙地执行每个情节点。每个情节点都是一个小故事核心,所有小故事核心的总和就是总故事核心。

       这样,既能保证容量,又能保证故事在**规定时间内的有效传播。这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艺术思维能力。人们经常看到,有的**冗长臃肿,有的**情节单薄,节奏缓慢,这是由于缺乏对创作过程的控制或缺乏艺术思维能力造成的。

        1. 大班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清·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容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近义]持之以恒铁杵磨针精卫填海铁杵成针锲而不舍

        [反义]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列子·汤问》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者:列御寇

        类别:古文 寓言故事

        发生地点:河南济源

        作者:列御寇

        2. 大班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大班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3. 大班成语故事教案 守株待兔

       

        词目 守株待兔

        发音 shǒu zhū dài tù

        释义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回幸心答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4. 大班成语故事教案:《三顾茅庐》

        写教案的具体内复容包括以下十项制: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四)归纳小结(五)作业安排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5. 幼儿园大班成语故事举一反三教案

        气势磅礴

        qìshìpángbó

        [释义]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

        [语出] 宋·文天祥《文山集·指南后录·正气歌》第十四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正音] 磅;不能读作“bànɡ”。

        [辨形] 礴;不能写作“薄”。

        [近义] 气吞山河 气贯长虹

        [反义] 有气无力

        [用法] 用作褒义。可用来形容文章、诗篇、山水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6. 幼儿园里的成语故事

        幼儿园大班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幼儿园大班成语故事: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幼儿园大班成语故事:自惭形秽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 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 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 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

        走到街上。 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 几乎哄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 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 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 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7. 大班语言:《成语故事》教案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8. 大班成语故事教学活动: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9. 木布洁冰成语故事大班学的

        木布洁冰

        查无此成语。

        关于洁冰两字有以下两个成语

        玉洁冰清 象玉那样洁白,象冰那样清净。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

        水洁冰清 洁:洁白。清:清净。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

        是不是以下这个成语

        草木皆兵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故事: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好了,关于“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演的中华传统文化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