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割须弃袍-割须弃袍被哪位武将追赶
2024-11-03 22:36:44 21人已围观
简介1.割须断袍意思2.割须弃袍是什么3.割须弃袍的含义4.坚壁清野和割须弃袍哪一个成语故事更好一点5.割须弃袍的故事割须断袍意思割须断袍的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割须断袍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
1.割须断袍意思
2.割须弃袍是什么
3.割须弃袍的含义
4.坚壁清野和割须弃袍哪一个成语故事更好一点
5.割须弃袍的故事
割须断袍意思
割须断袍的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割须断袍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割须弃袍的主人公是曹操。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的军队和马超的军队在潼关首次交锋,马超勇战三将,大败曹军,曹操连忙奔逃。马超率兵追赶,高喊捉拿红袍长须的曹操。曹操为了隐藏自己,于是割须弃袍,用旗角裹脖、袍袖遮面,慌忙逃命。就在危急之时,曹洪及时赶到,保住了曹操的性命。
南朝宋代的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割袍断义。
割须断袍怎么使用
常用于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这个成语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管宁和华歆曾是结义兄弟,但后来因为志向不同而断绝往来,管宁割袍以示决裂。
另一种说法是,班超和严植是结义兄弟,但严植背信弃义,班超便和他割袍断义。割袍断义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种关系的决裂,也可以用于比喻某人言行不一致,不讲信用。
割须弃袍是什么
割须弃袍是一个成语,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意为放弃旧有的身份和权力,以示清白、忠诚和无私。
这个成语一般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临道德抉择时,选择摒弃私利、保持清白的行为举止,表达了对正直和高尚品质的追求。
历史典故与起源
割须弃袍的典故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故事。当时,马文才是南梁的宰相,他因受到皇帝的猜忌而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马文才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正直,他没有妥协、背叛,而是选择了割下自己的胡须并丢掉官袍,以表示自己的清白和无私。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展现出了几个重要的品质和价值观念。首先是高度的忠诚和正直,他在面临困境时没有低头屈膝,而是选择了保持自己的原则。其次是无私和清白,他甘愿放弃权力和地位,表明他对公共利益和道德价值的崇高追求。
割须弃袍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典故,它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应用。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表达一个人在面临道德抉择时,选择坚守原则、摒弃私利的行为举止。它鼓励人们保持正直品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坚持真理和良知。同时,割须弃袍也提醒人们权力和地位并非最重要,忠诚和清白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关键。
割须弃袍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提醒着现代人们培养高尚品质的重要性。面对利益诱惑和道德挑战,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真诚和正义,不因权力和地位而屈服。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的提升,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道德和和谐的社会。
总结:割须弃袍是一个古老的成语,蕴含着忠诚、正直、无私和清白的品质追求。历史典故中的主人公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在面临困境时选择了放弃旧有身份和权力,以示自己的清白和忠诚。在现代社会中,割须弃袍的精神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鼓励人们坚守原则和价值观,保持正直和清白,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割须弃袍的含义
割须弃袍的含义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割须弃袍,汉语成语,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成语故事钟繇退守潼关,急忙送信给曹操。曹操知道丢失了长安,心中十分焦急,便叫来曹洪、徐晃,说:你二人先带一万人马,代替钟繇守住潼关。如10日内失掉了潼关,就按军法杀了你们;10日之外,与你二人没有关系。我统帅大军随后便到。二人领了将令,星夜急行。
曹仁提醒曹操说:曹洪性情暴躁,恐怕会耽误大事。曹操说:你给我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曹洪、徐晃到了潼关,代替钟繇坚守关隘,并不出战。马超领兵来到关下,痛骂曹操三代人。曹洪大怒,要领兵下关厮杀。徐晃阻挡说:这是马超要激怒将军厮杀,切不可出战。
等丞相大军到来,必定会有办法。马超军队日夜轮流来骂。曹洪总是要下关打仗。徐晃苦口婆心地劝他。到了第9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放开战马,稀稀拉拉地在草地上坐着;许多困乏的军士,在地上睡懒觉。看到这种情景,曹洪便叫备马,带领3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戈逃跑了。
割须弃袍的道理:
1、勇气、果断和牺牲精神:曹操在面对困境和危险时,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果断,他不顾自身安危,为了保护自己的士兵,决定牺牲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
2、必要时的牺牲:为了达成目标,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牺牲。曹操为了逃脱刘备的追杀,不得不割掉自己的胡须,扔掉自己的战袍,这对一个将军来说是非常大的牺牲。但最终,他成功地逃脱了刘备的追杀,保全了许多士兵的生命。
3、面对困难时要果断采取行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果断采取行动,而不是犹豫和退缩。曹操在面对刘备的追杀时,没有犹豫和退缩,而是立即采取行动。这种精神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中。
坚壁清野和割须弃袍哪一个成语故事更好一点
割须弃袍
释义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就改派曹洪、徐晃驻守潼关,才九天时间曹洪丢了潼关。曹操率军亲自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得大败,为了逃命,曹操割掉自己的胡须,丢掉自己的战袍,化装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坚壁清野
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割须弃袍的故事
割须弃袍的故事:曹操的军队和马超的军队在潼关首次交锋,马超勇战三将,大败曹军,曹操连忙奔逃;马超率兵追赶,高喊捉拿红袍长须的曹操;曹操为了隐藏自己,于是割须弃袍,用旗角裹脖、袍袖遮面,慌忙逃命;就在危急之时,曹洪及时赶到,保住了曹操的性命。
割须弃袍的意思
“割须弃袍”一词用来形容因为战败落荒而逃、落魄狼狈的样子。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丢盔弃甲、弃车保帅。
割须弃袍的出处
割须弃袍出自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上一篇:苍蝇碰壁的正确生肖-苍蝇碰壁
下一篇:低吟浅唱拼音-低吟浅唱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