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读书三余文言文原文注音版-读书三余原文及翻译注释
2025-01-21 15:10:03 38人已围观
简介1.读书的“三余”、“三到”和“三味”2.《董遇三余读书》翻译是什么?3.董遇论三余文言文4.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翻译读书的“三余”、“三到”和“三味”读书三余释 义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原文:出 处 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
1.读书的“三余”、“三到”和“三味”
2.《董遇三余读书》翻译是什么?
3.董遇论三余文言文
4.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翻译
读书的“三余”、“三到”和“三味”
读书三余
释 义 余: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原文:
出 处 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lǚ)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读了上百遍,就可以看到其中的道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读书三到
释义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 南宋?朱熹《朱子家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对于出处的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词解:
1.凡:凡是
2.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3.见:同“现”
4.晓:明白,知道
5.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6.急:紧迫,要紧
7.岂:难道
8.亦:也
9.矣:了
10.乎:语气词,意为“吗”
原文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则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对于原文的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读书三味
古人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的三味书屋就是因此而得名。古人读书异常勤奋,珍惜光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一点时间都不挥霍,勤学苦读,最终学有所成。“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读书是有滋味的,即使当一个布衣百姓,有诗书在手,吃起粗茶淡饭,也堪比山珍海味。也就是说,读书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是精神的美味佳肴,令人回味无穷。
程门立雪、凿壁借光等勤学苦读的典故代代相传,古人读书的毅力和恒心值得现代人借鉴。从古人的读书三味联想开来,现在人读书也应具有“三味”。
一为趣味。孟德斯鸠曾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只有把阅读变为“悦读”,充满兴趣的阅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字里行间,让心灵和文字一起翩然起舞,这样才会在书中寻找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就好比自己喜爱的美食,放在眼前就垂涎欲滴,看起来更是大快朵颐,细细品味,余香缭绕。
二为意味。阅读就如把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万千景象,尽收眼底,天光云影,清风徐来,一缕馨香沁入心田。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底蕴,增长才干。充满意味的读书,我们才懂得反思,学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为韵味。可以在寂静的夜里,在橘黄的台灯下开卷阅读;也可以在嘈杂的车厢里,徜徉于字里行间。但处于无论怎样的阅读环境,都能心无旁骛,慢慢回味,绵长悠远,韵味无穷。无一字不明,无一言不醒,无一书不觉,心境若水若谷,悠然潇洒,打开心扉,心畅神爽,其中韵味,耐人寻味。读书三味,其乐无穷。寻一方宁静,怀一份安然,让心灵和书籍不期而遇、美丽邂逅。
《董遇三余读书》翻译是什么?
如下: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想跟从他学习,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了上百遍后,它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
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董遇三余读书》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
《董遇三余读书》围绕读书讲了书要多读,要抓紧空余时间读。
“三余”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董遇论三余文言文
1. 董遇论“三余”文言文能文翻译
董遇论“三余”
原文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
1、苦渴:苦于。渴:急迫;迫切。
2、无日:没有时间。
3、或:有人。
翻译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他,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书。”又说:“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读书)。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来读书)”。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剩下的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剩下的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事劳作剩下的时间(可以读书)。”
2. 董遇三余读书的答案采稆负贩的负忘恩负义的负其意自见的见遇善治1、采稆负贩的负,..负,就是“背”的意思.贩,卖.成语的意思就是采集“稆”这种东西背去卖掉.2、忘恩负义的负。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3、其意自见的见。“其义自见”中的“见”不读“jian”而读"xian".通假字,“见”通“现”,整个句子的翻译是(文章或书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会体现出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4、遇善治《老子》的治。
遇:董遇.善:善于、喜欢.治:学习.董遇善于学习《老子》5、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或”是(语气词 )。
3. 《三余》文言文翻译一个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质朴,木讷而又好学。
.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必须把书读够百遍.”说是:“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做到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平时的空余时间。”
从此,诸多儒生渐渐跟从董遇学习了.1 遇:即董遇,三国时有名的学者。 2 性质讷:性情朴实,说话迟钝。
性:性情。质:朴实。
讷;(说话)迟钝。 3 好:爱好。
4 从:跟随。 5学者:这里指学习的人。
6而:连词,反而。 7 见(xian):显现,出现。
8 苦渴无日:意即“若无日”,苦于没有时间。“苦渴”是同义复词,即苦于。
9 苦渴无日:极为渴望(学习),但没有时间。苦:极为,极其。
10 或:有的,有的人。 11 岁:年。
12 时:时常。 13 诸生,众多儒生。
诸,多。 14 稍:逐渐,慢慢的。
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翻译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