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谈古论今 释义
2025-08-06 02:45:46 1人已围观
简介1.邢其毅的教育贡献2.即席发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发言?3.最著名的演讲是哪一次?4.《围城》主要是些什么?5.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邢其毅的教育贡献邢其毅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有机化学家,而且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享有盛誉的有机化学教育家。他常讲,他这一生的主要精力在于教书。这一方面说明他对教育
1.邢其毅的教育贡献
2.即席发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发言?
3.最著名的演讲是哪一次?
4.《围城》主要是些什么?
5.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
邢其毅的教育贡献
邢其毅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有机化学家,而且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享有盛誉的有机化学教育家。他常讲,他这一生的主要精力在于教书。这一方面说明他对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十分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邢其毅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一丝不苟。他在教学上奉行的格言是“劳则思,逸则罔”。他自己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课堂上。他知识渊博,同时又有精湛的讲课艺术,他讲课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给学生以启迪。在课堂上,他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挥洒自如地给学生许多丰富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之间又给学生们留下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住”,使你随着他的思绪去思考和探究。邢其毅认为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使学生受到所讲课程的“感化”,从而引起他自己的深入钻研和追寻。这种“感化”不但使大批学生立志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而献身,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献身、奋斗的方法和本领。
邢其毅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编写的《有机化学》一书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这是我国第一本自己编写的大型有机化学教科书,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70年代,他又将该书改写,增加了近20年来有机化学的新成就,重新写成《基础有机化学》出版,这既是一本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又是一本可供所有有机化学工作者使用的大型参考书。这本书在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邢其毅还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教学环节的需要,编写和翻译出版了多种参考教材,如《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共振论的回顾和展望》《有机化学词典》《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等。他还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有机化学部分的主编。
邢其毅非常强调实验课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他担任北京大学有机教研室主任几十年,一直重视各类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对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从实验设备、实验内容的选择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立他都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和心血。他经常带领前来交流的国内外客人参观这些实验室,借以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强调实验对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他曾专门著文批驳一些轻视实验颠倒、实践和理论关系的错误观点,并通过分子轨道对称守恒规则的发现过程深刻指出任何科学发现和新理论的创立,都是在大量科学实验基础上完成的。
邢其毅还十分关心中学教育和对在职自学青年的指导和帮助。他给《中学文库》写书;给中学刊物写文章;给中学教师做报告传授教学经验;给自学青年写信解答他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时还要给他们寄去必要的书籍和资料,指导他们学习。至于登门求教的人更是经常不断。所以说,邢其毅的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直接听过他讲课的几千名,还有许多通过不同形式受业于他的各类学生,而且这些人后来也不断地从多方面得到邢其毅的指导和帮助。
即席发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发言?
例如:家人过生日的时候,需要临时发挥讲一段话。老师临时谈话时,也需要临时发挥。领导提问时,也需要临时发挥。
以下是即时发言:
即席发言,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实现没有任何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不要轻视小范围的即席发言,它是练就生花妙舌的好机会。如果说大庭广众下的演讲是大兵团作战,即席发言则是战地轻骑,它精悍、灵活,故不应等闲视之,正象打仗前定要厉兵秣马一样,即使三五分钟的发言也要非常精心的准备。
即席讲话要“即兴”,就要顺应集体活动的要求,开诚布公地谈出自己的感受、收获,躲躲闪闪是要不得的。内容可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尽兴发挥,用有价值的资料阐述问题。要注意不要离题太远,尽扯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也可从他人的话题得到启发,生发开去。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即席发言
最著名的演讲是哪一次?
下面是不同时期起到不同作用的演讲,你自己看喜欢哪一篇吧。
第一篇 The Audacity of Hope
有希望则无所畏惧
这是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主题演讲,是令从美国一个小州(伊利诺伊州)走向白宫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演讲。本次演讲对于时年43岁的来说也是一次重大考验,是一个向全党、全国及全世界推销自己的绝好机会,成功则能威名远扬,失败则可能会黯然退出民主党的政治中心。事实证明没有辜负民主党元老们的重托,演讲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其在党内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大选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 Change Is Coming to America
变革正向美国走来
这是在艾奥瓦州初选获胜的演讲。进行此番演讲时,两党的选情都呈胶着状态,民主党方面尤其如此。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与参议员巴拉克·短兵相接,在不同的民意调查中分别领先。在艾奥瓦州的胜出对于年轻气盛但经验远远不够丰富的他来说不亚于久旱后的甘雨,来得恰是时候。开局的胜利让踌躇满志,信心倍增,因此他1月3日的胜选演讲可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气势如虹,气吞山河,而在场的上千名观众听得也是如醉如痴,欢声雷动。
第三篇 A More Perfect Union
更加完善的联邦
这是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发表的演讲,也是他在参选以后第一次就种族问题发表公开演讲。2008年初的初选过程中,皈依的芝加哥圣三位一体联合基督教教会牧师赖特以前在布道时发表的一些仇恨白人和反美的激情演讲片段被媒体公布,全国顿时一片哗然,顿时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3月18日,在费城美国宪法中心发表了此篇深入探讨美国种族问题的演讲,获得好评如潮,成功地走出了信任危机。本篇译文参考了王道余先生发表在互联网上的译文,在此向他致谢。
第四篇 Remembering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缅怀马丁·路德·金
这番演讲发表于印第安纳州纪念马丁·路德·金遇刺40周年的集会上。在此番演讲中,号召美国人民继续金博士终生追求的事业——追求社会正义和经济正义,并指出要实现马丁·路德·金的美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大量引用了马丁·路德·金在被刺杀前夕的布道演讲“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
第五篇 Yes We Can
是的,我们能
本次演讲是在北卡罗来纳州初选获胜的感言,地点是在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的雷诺兹体育馆。从1月3日初选开始以来,为赢取党内提名,和希拉里展开了旷日持久、势均力敌的争夺战,两阵营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选举宣传战,彼此互有攻击。但因为希拉里在选举人票数上一直落后于,所以她的选举阵营就加大了对的攻击力度。在本次演讲中,强调了民主党要团结一致对抗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
第六篇 The Future Lies Ahead
未来就在前方
这是于2008年5月25日在康涅狄格州的卫斯理公会大学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稿。演讲人原定的是参议员Edward M. Kennedy,但由于他被诊断患有恶性脑瘤而送院治疗,临危受命代替肯尼迪前往演讲,同时接受该校为其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本次演讲中,敦促毕业生要积极投身于社区服务工作。The Atlantic杂志资深记者、曾任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首席白宫讲稿撰写人的James Fallows曾对的本篇演讲稿大加赞赏,认为“has gotten better at the necessary poetry of ceremonial speaking” 并且“passed that test”。该演讲必将成为毕业典礼演讲的典范。
第七篇 Their Lives Are a Model for Us All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是2008年5月26日在阵亡将士纪念日集会上的演讲,地点为美国新墨西哥州,听众中大部分为军人。Memorial Day是美国大多数州都要纪念的节日,时间为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同时也是三军总司令,所以争取得到军人的支持尤显重要,利用阵亡将士纪念日向美国军人表示敬意,一方面是他真情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选举的需要。该篇演讲短小精悍,感人至深。
第八篇 Our Responsibility as Fathers
父亲的责任
2008年6月15日在芝加哥南部的上帝使徒教堂参加周日礼拜(Sunday Services)时发表了演讲,该日正好是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周日)。结合自己的身世就父亲在家庭社会的责任发表演讲。他批评美国父亲在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敦促他们、尤其是黑人父亲在抚养子女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的这篇演讲获得普遍好评,加深了人们对他是个有责任感的总统候选人的印象。从演讲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竞争是一种“追求卓越”,同时又要兼具“同理心”的价值观。他的强者观念是:“把别人击倒的人不是强者,把别人扶起来的人才是强者”。
第九篇 The America We Love
我们所热爱的美国
这是2008年6月30日在杜鲁门总统的故乡密苏里州独立城所作的演讲。自从参选以来,竞争对手一直利用他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质疑并攻击他的爱国情怀,比如批评他没有佩戴国旗胸针、没有宣誓对美国效忠,攻击他唱国歌时没有把手放在胸口等等。在这样真真假假的媒体攻势下,大批选民被蒙蔽,开始怀疑是否是一个爱国者。为此,特意选择了7月4日美国国庆节到来之前发表本演讲,向美国选民表明他的爱国之心,同时向人们阐明何谓爱国,何谓不爱国。
第十篇 Veterans Should be Honored
向老兵致敬
的选举力量来自基层民众,但是同时也是三军总司令,所以争取得到军人的支持尤显重要。基于自己并没有在军队服过役,更没有对手麦凯恩的赫赫战功可以向世人炫耀,利用美国国庆前夕向退伍军人表示敬意,这一方面是他真情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选举的需要。尽管美国北达科他州历来是共和党的天下,即所谓的红州,但仍不放弃任何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优势,第二次到该州演讲拉选票,他的竞选官员相信有机会赢得该州的选票。不过最后还是麦凯恩赢得了该州的选举人票。
第十一篇 The America's Promise
美国的承诺
2008年8月28日是美国民主党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的候选人,代表民主党参加2008年11月4日大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党内提名参加总统大选的黑人。本篇演讲是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接受提名时向在场的八万四千多名来自全国的民主党党员发表的里程碑式演讲。可以说,至此已经创造了历史。
第十二篇 Financial Crisis Requires Action
金融危机需要我们行动起来
这是2008年10月17日在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市的演讲,针对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以及麦凯恩开出的治国政策,给出了自己的大政方针。他用雄辩的事实和辛辣但不刺耳的语言有力回击了麦凯恩阵营的攻击。有些共和党的硬派听了的演讲后也转变了立场,改为拥护。
第十三篇 This Is Your Victory
这是美国人民的胜利
2008年11月4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当晚在其芝加哥的竞选总部向现场15000名支持者发表了胜选演讲,演讲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气势磅礴、文采华丽,为历时两年的竞选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十四篇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Inaugural Speech)
开创负责任的新时代(就职演说)
2009年1月20日,近200万美国民众聚集在华盛顿的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在这个1963年马丁路德金高呼“I have a dream”的地方,见证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诞生。中午12点刚过,将手放在林肯1861年宣誓就职时用过的《圣经》上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整个演说振奋人心,充满着对美国历史的追溯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围城》主要是些什么?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 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度绝版30年,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激起了强烈反响。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作有《记钱钟书与〈围城〉》,对《围城》的写作情况及小说中某些人物与原型的关系,有很风趣的记述,可以参看。 《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放在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 还有全书结尾处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锺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围城》在写作上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不学无术、性格有点善良、有点小聪明和浪荡气的懦夫。上大学时就由父母包办婚姻,他既不情愿,又不敢反抗,幸而这女子“不知趣”地去,他却糊涂地得到女孩的父亲点金银行周老板的资助而出国留学。然而在国外并无专长,游荡各地,没学到一点实际的东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到一张博士文凭(这一点倒显示了他的“聪明”),在回国途中与鲍**调情却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回国后,他在家庭、社会处处碰壁,使他领略到世态的冷酷,从十里洋场到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都教训和打击他,而跑回上海又毫无出路。就如关在铁笼中的野兽,拼命地挣扎。最后想到重庆去,然而重庆又未必不是另一个“围城”。
《围城》以方鸿渐这个时时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广泛地触及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抨击当时种种社会弊端和人生病态,并着力探讨人际间的基本关系、人的基本处境和人生的基本意义,并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形象而富有哲理的阐释。在20世纪中国现代作家中,“唯有钱钟书的《围城》对于现代化途中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在这样一种范围下,“展示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自我围困的主题”。
而在个人层面上,它展示了在社会动荡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所以作者写出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寻觅理想、寻求突破的精神追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鸿渐以充满希望的追求开始,然后却在幻灭中结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突破“围城”也不是一下子的事。
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方鸿渐自己也感叹:“他们讲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种感想。”纵观整部《围城》也可见作者对此的深刻思考。在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只把自己关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是不会有出路的,只有投身到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宽广的前途”。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发行,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作有《记钱钟书与〈围城〉》,对《围城》的写作情况及小说中某些人物与原型的关系,有很风趣的记述,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