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信誓旦旦读音意思-信誓旦旦的读音

2024-11-03 22:32:53 16人已围观

简介1.“信”的读音是什么?2.《诗经·氓》中有哪些成语?3.旦有几种读音4.形容“实话”的成语有哪些?“信”的读音是什么?信(汉语汉字)编辑 锁定信,两个读音:xìn和shēn。读作xìn的基本字义是诚实,不欺骗,不怀疑,认为可靠的意思:也有消息、 函件等意思。中国姓氏中的读音。读作shēn时古同“伸

1.“信”的读音是什么?

2.《诗经·氓》中有哪些成语?

3.旦有几种读音

4.形容“实话”的成语有哪些?

“信”的读音是什么?

(汉语汉字)

编辑 锁定

信,两个读音:xìn和shēn。读作xìn的基本字义是诚实,不欺骗,不怀疑,认为可靠的意思:也有消息、 函件等意思。中国姓氏中的读音。

读作shēn时古同“伸”,是舒展开,表白的意思。

信结构

[信]

部首:亻(单人旁)

结构:左右

笔顺编号:324111251

郑码:NSVV

五笔:WY、WYG

U:4FE1

GBK:D0C5

信字形结构

编辑

汉字首尾分解: 亻言

汉字部件分解: 亻言

笔顺编号: 324111251

笔顺读写: 撇竖点横横横竖折横 [2]?

字形拆分解释 : 亻:人 言:言语

信主要释义

(a)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b)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c) 崇奉:~仰。~徒。

(d) 消息:~息。杳无音~。早知潮有~,嫁与弄潮儿。

(e) 指函件:~件。~笺。~鸽。~访。信的别称有书、札、简、笺、缄、尺牍、尺索、鲤鱼、鸿雁、朵云、华翰等等

(f)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g) 同“芯2”。(h) 姓。 [3]?

信形容词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

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相信别人。)。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真实的一个词

信动词

(1) 相信;

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二者,余未信之。——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

《荀子·富国》小信未孚。

《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贾谊《过秦论 [4]? 》 信义著于四海。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

《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

《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

《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8) 通“伸”。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3]?

信名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宜急追信改书。

《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3]?

信副词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三国志·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杜甫《兵车行》信造化之尤物。——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信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中》《人字部》

信〔古文〕《唐韵》息晋切《集韵》《正韵》思晋切,音讯。悫也,不疑也,不差爽也。《易·系辞》人之所助者,信也。《左传·僖七年》守命共时之谓信。

又《尔雅·释地》大蒙之人信。《注》地气使然也。

又《左传·庄三年》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诗·豳风》于女信处。

又《周颂》有客信信。《注》四宿也。

又符契曰信。《前汉·平帝纪》汉律,诸乗传者持尺五木转信。《注》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或用木为之。《後汉·窦武传》取棨信闭诸禁门。《注》棨,有衣戟也。

又古人谓使者曰信。与讯通。《史记·韩世家》轸说楚王,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司马相如·谕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

又州名。唐置信州,卽今广信府。 又姓。信陵君无忌之後。

又复姓。《何氏姓苑》有信都,信平二氏。

又《集韵》《正韵》升人切。与申同。《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诗·邶风》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又同身。《周礼·春官》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注》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又叶斯邻切,音新。《诗·小雅》庶民弗信。叶上亲。

按《正韵》云:韩王信本与淮隂侯同名,嫌误读作新。今《叙传》韩信音新,是信本有平、去两音,其读平者亦音,而非叶矣。 [3]?

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

1. 信? .汉典[引用日期2015-12-20]

2. 信的字形结构? .百度词典[引用日期2013-03-23]

3. 信? .范文站

4. 过秦论(贾谊)? .文言汉语

《诗经·氓》中有哪些成语?

成语是:夙兴夜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夙兴夜寐

拼音: sù xīng yè mèi 简拼: sxym

近义词: 起早摸黑、夜以继日 反义词: 饱食终日、游手好闲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解释: 夙:早;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出处: 《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例子: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可怜数载宫闱,克勤节俭,~,何敢轻为妄作,有忝姆训。”

信誓旦旦

拼音: xìn shì dàn dàn 简拼: xsdd

近义词: 海枯石烂、指天誓日、言而有信 反义词: 言而无信、食言而肥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释: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出处: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例子: 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旦有几种读音

旦的读音是:dàn。

“旦”,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dà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较早的字形是太阳刚刚升起但是还未离开地面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日出的状态,后来陆续在金文时代、楚系简帛时代、秦系简牍时代、秦朝小篆时代中发现,“旦”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系简牍时代演变而来。

在六书中属于指事字。“旦”的基本含义为早晨,如旦暮、通宵达旦;引申含义为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如旦望、元旦。在日常使用中,“旦”也常做名词,表示天,日,某日,如一旦、旦昏。

含旦的词组及解释

1、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2、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3、昧旦晨兴:天不亮即起床。

4、通宵达旦:一整夜到天亮。

5、秉烛达旦:点着蜡烛一直熬到早晨,比喻人辛勤工作直到第二天早上。

6、旦暮之业:指人至老年。迟暮:黄昏,比喻晚年。

7、毁于一旦:形容一下子被毁掉。多指长期的劳动成果或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掉。一旦:一天,形容时间很短。

形容“实话”的成语有哪些?

真心实意 ?

释义: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发音:zhēn xīn chénɡ yì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读音: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

成语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成语举例:〖示例〗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宋 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春秋

心口如一

释义: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

读音:xīn kǒu rú yī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

信誓旦旦 ?

释义: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读音: ?xìn shì dàn dàn

出处:《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推襟送抱 ?

释义:襟、抱:指心意。向对方表示殷勤的心意。

读音: tuī jīn sòng bào

出处:《南史·张充传》:"所可通梦交魂,推襟送抱者,唯丈人而已。"

推诚布公 ?

释义:示人以诚,公正无私。

读音: ?tuī chéng bù gōng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1、习用的古语。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