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汗马功劳下一句是什么-汗马功劳下一句是什么
2024-11-03 22:37:41 19人已围观
简介1.恐怖小故事丢钥匙2.诸葛亮说了一句什么话吧周瑜气了?3.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4.赵云后留下一句遗言让诸葛亮羞愧,他究竟说了什么呢?5.英雄莫问出处下一句神回复是什么?6.<<木兰诗>>与<<伤仲永>>的译文,注音及注释恐怖
1.恐怖小故事丢钥匙
2.诸葛亮说了一句什么话吧周瑜气了?
3.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
4.赵云后留下一句遗言让诸葛亮羞愧,他究竟说了什么呢?
5.英雄莫问出处下一句神回复是什么?
6.<<木兰诗>>与<<伤仲永>>的译文,注音及注释
恐怖小故事丢钥匙
Ⅰ 有部惊悚片,不记得叫啥了,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女人得到一把钥匙因为好奇打开了阁楼上的一扇门
万能钥匙 二十五岁的卡罗琳·埃利斯(凯特·哈德森饰)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年轻姑娘,因为在她为一支摇滚乐队当经纪人期间,只顾忙着工作上的事情,结果忽略了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为了补偿自己过去对待父亲的不足,聊以安慰自己的心灵。卡罗琳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位老妇人雇佣她去照顾她患病体弱的丈夫。一个偶然的机会,卡罗琳从维奥莱特那里得到了一把万能钥匙,用这把钥匙便可以打开这座建筑中的所有房间——但不包括卡罗琳所注意到的、隐藏在顶楼的房间。
Ⅱ 锁和钥匙的故事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常规,但是现在一把钥匙可以开好多锁,一把锁有好多钥匙。
Ⅲ 玩过一个小游戏叫什么忘了只记得里面要黄蓝红三把钥匙才能开门,故事是公主被抓勇士去救她那个游戏有60层
魔塔!!!
Ⅳ 钥匙和锁的童话故事
小主人东东有一把牢固的锁,一次,有个小偷盯上了东东家,可是,因为锁全力抵抗,小偷没没有得逞。
为此,钥匙就大大地表扬了锁一番:“锁,你立下了汗马功劳,我看你有些疲劳了,我来给你充电,喂点油吧。”说完,喂了那锁几滴油。
可从此以后,锁渐渐高傲起来,它不把钥匙放在眼里,不和钥匙配合,还常常侮辱钥匙,尽找钥匙的岔。
一天夜里,夜深人静,锁又开始找钥匙的麻烦:“钥匙你只不过是我的附属品,从今往后,你得听我的,我叫你干啥,你就干啥,我叫你朝东,你不能朝西,不许和我作对。”
钥匙愤怒而又不失礼节地说:“不要这样,团结起来,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长处,世界才变的美好嘛。”
锁怒气冲冲:“闭上你的嘴,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怎能与我相提并论?上次小偷(转载自中国板报网//cnbanbao.cn,请保留此标记。)来犯,就是我将其据门之外,你呢?跟着主人睡觉!”
钥匙说道:“何必居功自傲呢?我们生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我们和睦相处,一切才会安宁。”
“哼!”锁见钥匙不听它的,便傲慢地说道,“与你合作,是我的不幸!”
“老兄!我们还是齐心协力吧!这样争吵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钥匙还在耐心地劝解。
“谁是你老兄?”锁甩下冷冰冰的话后,不再搭理钥匙。任凭钥匙怎么劝说也装聋作哑。
第二天,东东用钥匙开锁,锁地顶着,不让钥匙进去。钥匙请求道:“锁,开门吧,主人急着呢!”锁一意孤行,不理睬钥匙。主人东东见锁开不了,认为锁坏了,于是请来修理工,换上了一把虚心的锁。然后将那把不听话的锁扔进了垃圾箱。
那把骄傲的锁后悔也来不及了,天下哪有后悔药吃?
Ⅳ 有关钥匙的故事
从图书馆回家后,我记得我是把它扔在了屋子里的木地板上,后来爸爸说怎么能把钥匙扔在地板上呢,他说他给我放到了桌子上。妈妈说你桌子上全是书,报纸,光盘,用的时候怎么能找的到呢?她说她给我放到了抽屉里。可是地板上没有,桌子上没有,抽屉里也没有。当我发现钥匙丢失的时候已经是72小时以后,每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都不敢太肯定,我的记忆力似乎和年过半百的他们一样糟糕。我只有在晚上自己会很晚回来时才用钥匙,这样不会影响到家里人。事后,我不止一次的想,如果那三天我不是一直闷在家里而是夜夜外出钥匙也不会丢。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丢钥匙了。最早住校的时候很怕丢钥匙,因为宿舍的书橱的教室的书桌的,一大串,丢了你就等着撬这一系列的锁好了。有时早晨去跑操,一宿舍的人都晕晕的起来,精神焕发的跑回来后聚集在门口却发现谁也没带钥匙。那几年人人都练就出一身爬门的好本事,手脚利索的踩着门把手蹬上换气窗,翻进去后再踩到门边上铺的床上下来。如果你够熟练后,还可以先把上铺人的床单被褥掀起来一点再踩,省得落下脚印。后来爬门爬烦了,我用一根红色缎带把钥匙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一晃一晃的从早到晚都不摘。很多同学对我在学校里的印象都是穿背带裤梳马尾挂钥匙的样子。
也有人经常把钥匙忘记在宿舍里,这时班里的男生会自告奋勇帮你撬锁。你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用蛮劲从桌子后面把整个桌面掀开,事后你需要把钉子再钉回去。另一种是有格外手巧的男孩会用一根铁丝把你的锁撬开。似乎后一种更为技巧性和挑战性,所以大部分男生选择后者。他们没事把教室里的锁都试着撬过一个遍,大有比试手艺高低的感觉。我的那把小锁是公认的难撬,太小,太老。有一次同学撬到快上课也没撬开,我忍痛掀了桌子,他则一脸挫败感。那时的我正忙于第一场恋爱中,对方是上届一个高高帅帅的男孩子。每次他在门口叫我的时候,我总是简单的收拾了一下桌面就和他出去了。有次出去的结果是我们在校园里吵起来。年轻的爱恋时,我们总不懂得迁就对方。愤怒充斥心头往往说出不付责任的话,爱的深伤对方的话也深。他滔滔不绝的时候我就在手里把玩脖子上挂的钥匙,我才发现出来的匆忙连书桌上的锁连着钥匙都带了下来。我喀吧喀吧的锁上又喀吧喀吧的关上,我是这么急于见到他和他在一起他却在责怪我不爱他。他不耐烦的问:"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我把锁喀哒一声锁上说:"在一起既然这么痛苦那分手好了。"说完转身就走。回到宿舍里冷静下来才发现钥匙上的挂着的只有那把开锁的小钥匙里,而那把古香古色的小锁却已不见踪影。我急急的跑回去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急于找到它。一边找一边哭,眼泪完全不受控制的流下来,在校园里碰到宿舍里的人,她们惊讶坏了,说不哭不哭我们帮你找。
可是最后的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只有那把亮晶晶的小钥匙挂在钥匙环上,我从未想过要把它取下来。
现在,它真的消失了。
不喜欢在钥匙上挂一大堆饰物,我只自己做了一个钥匙扣挂在上面。用一块薄薄的白铜皮翻边砸成规正的两跟手指并起来那么大的长方形,在上面刻了一句:"只有香如故。"牌子做的很有味道。有次坐公车,有人拦住我,问那个铁牌从那里买的,我骄傲的说:"自己做的。"快毕业的时候,有次晚上从教室出来,全宿舍人难得的一起走回去,在那个大下坡我脖子上的钥匙环忽然断了,钥匙叮叮当当掉了一地。大家都嘻嘻哈哈笑着帮我拣回来,偏偏就少了那块铁牌和宿舍里的钥匙。找了好几圈,还是没有。我不甘心,早晨早早起来又去找了一遍,还是没有。只有香如故,在快毕业的时候我把它丢在了学校里,至今我仍觉得这是有某种寓意的。
快毕业了,宿舍里的钥匙配还是不配呢?不配还是麻烦,配回来却打不开门锁,我懊恼的扔到一边说不用了。老二说自己磨磨好了,以前配不合适都是自己磨的,说着就拿到窗台上去磨。那正是四五月间,阳光很温柔的照进来,宿舍里的人都坐在桌子边说话唱歌闲聊,见她磨的好玩,每个人都抢过来磨两下。锁能打开时钥匙也我们手工磨的难看极了。毕业时,我没有交上去,一直挂着难看的它。好一阵在家开门都会习惯的摸出它去开锁,握着它好象能感觉到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宿舍里轻轻的歌声。有次就在门口又拿它去开家里的锁,就忽然哭起来。回不去了,过去的时光。
现在,我把它弄丢了。
工作以后,钥匙便又骤然增加了几把。那时和很多人去排一个节目,中午都在单身楼里吃饭,大家一起买菜做饭,他们喜欢中午打扑克,我总觉得无聊。一个男孩子把他宿舍门的钥匙给我,说你可以去休息休息睡一觉。我笑着拒绝,我有什么理由要?他很固执的给我,说:这个房间和这个房间的主人在任何时刻都欢迎你的到来。说的这么严重我更不能要了。可是每次我拒绝后,这把钥匙总能神秘的出现在我身边。我把它挂在钥匙扣上,只是从来没有打开那扇门。年轻的时光很容易挥霍过去,那把锁还在么?那扇门还为我打开着么?他一定没想到我把那把钥匙保存了那么久吧,只是我从未去过。
它也丢了。
那把瑞士军刀的故事,在《亲爱的我只是有点想你了》写过,所以不想再写了。已经在钥匙上挂的很久很久了的它,说过好多次要换一把,但我始终没有换。别人送的礼物,再旧再破都是曾经慎重的一份心意。何况这心意里还有别的东西,例如爱恋。爱你的人和你所爱的人永远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这不是数量的问题。
除了那把刀,钥匙上再没有挂过别的东西。有时玩猜钥匙的游戏,别人猜不出那是一串女孩的钥匙,它太中型化。有时开门拿着很多东西,我习惯用嘴巴先叼着钥匙,再在包里淅沥哗啦的找东西。有次他把钥匙从我唇边轻轻拿开,说:"你知道不知道钥匙上有很多细菌?"回家后,我把钥匙一枚枚拆下来清洗,用面巾纸大力擦干,一边愉快的大声唱着歌,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真是很傻。后来,我再没有用嘴巴叼过钥匙你知道么?
好多天了,才不甘心的配了家里的两把门上钥匙,配完以后走在路上,钥匙在那件白色卡其布的衬衣口袋里叮当做响。我去一家精品店里找了一个最漂亮的钥匙扣把它们串在一起。那个钥匙扣缀着一个玻璃式的小方块,里面有一只用气泡组成的长着翅膀的马。我喜欢马,也喜欢翅膀,两者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微妙的感觉。
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么?
钥匙丢了,故事全挂在了心里。
Ⅵ 寻找一个小故事,大意是女主人出门忘记带钥匙,造成男主人不开心影响一家一天的所做的事情都不顺利
你说的应该是费斯汀格法则。直接网络搜费斯汀和仿佛就会出来你说的那些故事。
Ⅶ 急!急!下午四点之前就要!根据寓言故事“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所以沟通时,一定要多为对方着想,以心换心,以情动人
Ⅷ 一个年轻人上楼丢钥匙的故事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 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
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
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兄弟俩才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楼的包包里了……
味,欲说还说。60岁后以后,人生所剩已无几,发现哀愁和伤感根本于事无补,珍惜剩下的日子才是最实际的。就这样默默的走完自己的余年,恰在此时,我们发现自己仍有未完成的事情,因为我们把青春的理想早已丢在20楼的包包里…… 人生有时顺,有时逆,莫做蹉跎人生的哀叹者。不管是20载还是80载,抓住时间,认真过好每一天,让生命更有意义…… 点评:这个故障是蹉跎人生的写照:20岁之前,我生活在多种期望和压力之下,希望自己早有作为。因为我们处世不长,缺乏阅历和能力,这段宝贵的时间,无情的被荒废了。20岁以后,我们终于可以独立自主,奔向自己的理想。这20年,是我们尽情挥洒自己的20年,虽有挫折和挫败,但是这20年是我们最丰富和最值得回忆的20年。40岁以后,我们已经青春已逝,难免多些哀愁和伤感,尝尽愁滋味,欲说还说。60岁后以后,人生所剩已无几,发现哀愁和伤感根本于事无补,珍惜剩下的日子才是最实际的。就这样默默的走完自己的余年,恰在此时,我们发现自己仍有未完成的事情,因为我们把青春的理想早已丢在20楼的包包里……
人生有时顺,有时逆,莫做蹉跎人生的哀叹者。不管是20载还是80载,抓住时间,认真过好每一天,让生命更有意义……
诸葛亮说了一句什么话吧周瑜气了?
一.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
三.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
曹丕夺嫡最大功臣吴质,为何最后却被谥为“丑”?
文:枯木
曹魏时期,曹丕在曹操众子夺嫡立储之争中,虽然为嫡长子(曹昂很早就战了),然而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宠爱不如曹冲,因而近二十年不能被立为世子,处于非常尴尬地步。
多亏了身边谋士吴质出谋划策,屡出奇招,才得以有惊无险顺利继位,详情敬请阅读拙文 《曹操诸子立储夺嫡之争,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为何得立?》 。然而,在曹丕夺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最大功臣吴质,不但在《三国志》中的传记只是一句带过,而且最后去世的谥号却为“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吴质传》 全文: “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而在东晋文学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引用曹魏郎中鱼豢撰著的《魏略》记载,则比较详细的记述了吴质的生平事迹,以及帮助曹丕获胜的精彩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曹丕争储立嫡中,吴质功不可没,首功是建议曹丕用仁孝打动曹操 ,其次是建议曹丕做事稳重,折节下士,因而赢得了曹操好感,经过审慎考察和左右衡量,曹操终于在长子曹昂战二十年后,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为魏世子。
然而,曹丕的世子地位并不稳固,因为只要不继位,或者曹操在世,世子名号很有可能忽然变更为曹植,桓灵二帝就是明显例子。况且曹植虽然没有被立为世子,可是身边围绕着众多名士大臣,诸如杨修、丁仪、丁廙兄弟、贾逵、王凌等,在朝野形成一股势力,时时威胁着曹丕的世子地位。
而此时曹丕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在被立为世子后高兴地庆贺,酒酣之际,就让自己心爱的甄夫人出来拜见诸位名士。 当时建安七子之一刘祯和吴质等同坐,其他人都是赶紧跪倒在地,不敢直视。然而刘祯既不跪拜,反而直视甄夫人,结果被曹操知道后差点被杀掉,在他人说清下最后被罚服劳役,从此不再重用(据东晋 裴松之《三国志注》 引用的曹魏时期 张隐 撰著的 《文士传》 记载: “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输作。” )。
据 《魏略》 记载: “五官将为世子,质与刘桢等并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出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 可见吴质大概是因功自傲吧,也没有跪拜(或者制止刘祯非礼行为),因而受牵连受罚,被发配到朝歌(今鹤壁市),这让曹丕顿时失去羽翼和主心骨。面对曹植方面不断逼进,曹丕感到恐慌不安,于是让人用车载竹筐,将吴质藏在里面带入府中商讨对策。没想到被杨修侦知,告发给曹操。吴质将计就计,第二天用竹筐载着丝绢以迷惑杨修,杨修上当继续告知曹操,结果查验无人。曹操认为是诬告陷害,从此杨修失宠, 可以说吴质帮助曹丕剪除曹植羽翼,又立下一大功。
在曹丕登基后,知恩图报,立刻提拔吴质,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并且予以吴质极大恩宠,《三国志注》记载,有一次魏文帝曹丕宴饮吴质和从侄名将曹休,让皇后郭后出来见吴质等,并且下旨: “卿仰谛视之” ,允许吴质平视郭后,可见曹丕一家对吴质非常亲近。
吴质不但在曹丕立储之事上殚精竭智,而且忠心耿耿,辅佐曹丕。并在曹丕驾崩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后,也授以重任,太和四年(231年),被任命为侍中,成为辅弼大臣, 此时吴质建议曹叡重用司马懿 ,认为尚书陈群不堪重任,而司马懿是社稷之臣,魏明帝言听计从。这对曹魏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司马氏后来替代曹魏,可是也能说明吴质比较有远见。
从以上看来,吴质立储夺嫡建奇功,剪除羽翼出奇谋,稳定曹魏江山荐相才,不敢说厥功至伟吧,最少对曹魏政权也是功勋显著,那么为何去世后却被谥号为“丑”呢?这其实和其人品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吴质为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魏略》记载: “始质为单家,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沈浮。” 吴质出身寒门(单家),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有乡里士绅评定人品,然后推荐。可是吴质却不屑于和乡里结交,虽然一直攀附权贵,却一直没有成为“士”,还是白衣,这对吴质来说,从正常渠道是当不了官的。
然而吴质却走捷径,首先以文才和众多名士交游,并赢得曹丕曹植兄弟的信任,从现在吴质的三篇书信《答东阿王书》、《答魏太子笺》、《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可以看出,吴质也算名副其实,颇有文采,应划归文士之列。不过从内容也可以看出,吴质胸有大志,冀希望依靠曹氏兄弟得以飞黄腾达,因而极尽阿谀之词。
按说,在当时作为白衣,为了平步青云,即便是阿谀奉承,也并无太大过错,况且还帮助曹丕成为世子立下汗马功劳,并且最后还被曹丕予以重任,封为列侯,后来还成为辅弼大臣,也算是功成名就。如果谦虚谨慎,尽忠职守,那么不愧为一代名臣,即便是稍微瑕疵,也不至于后被羞。
然而,吴质虽具文采,可是本身却缺乏修养,一旦得志,小人的面目就流露无疑。 第一是睚眦必报,惹得乡怨人愤。据《魏略》记载,因为乡里一直没有给他“士”的身份,列为士族,在太和年间,曾经在入朝的时候,和同乡司徒董昭说道: “我欲溺乡里耳!” 这句话钱钟书先生在 《管锥篇》 中这样解释: “‘溺’即‘沉’,‘乡里’即‘陆’之属也” 。
笔者窃以为钱钟书先生解释是错误的,因为“溺”就是小便的意思 ,这句话其实是俗话,大意为要羞辱故乡的乡绅,就像现在说:“我要尿你们一身!”一样。原因是后面董昭还说了: “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为君溺攒也” ,大意为:您先别这样,我都八十了,不能帮助您一起羞辱(尿)他们。如果按照钱先生皆是 “沉陆” ,那么 “溺攒” 就无法解释了,这是题外话。
董昭是曹魏重臣,位至三公,作为吴质同乡,都是定陶人,面对吴质的羞辱,自然愤愤不已,不过碍于吴质的权势,只能委婉劝阻。不过我想吴质的恶言劣行自然会传播出去,因而乡间评价肯定会很低。
如果只是这一句话也罢,还有另一件事更能显出吴质的嚣张跋扈。 吴质攀附权贵,在年轻的时候经常依附于曹丕兄弟,曾经和曹真、曹休以及众多文士一起游玩南皮,其中 吴质和陈群、司马懿、朱铄并称曹丕"四友" ,为重要幕僚。后来徐干、陈琳、应瑒、刘桢等名士都相继因病而亡,这让曹丕非常伤感,于是多次给吴质写信,表达思念之情,这就是后来著名的 《与吴质书》 。
并且在曹丕继位魏王后,又去信 :“南皮之游,存者三人,烈祖龙飞,或将或侯。今惟吾子,栖迟下仕,从我游处,独不及门。瓶罄罍耻,能无怀愧。路不云远,今复相闻。” 这里存着三人,指的是 曹真、曹休和吴质 ,然而曹真和曹休因为是曹氏嫡系,因而被重任,惟只有吴质没有被重任,这让曹丕内心愧疚。于是在登基为帝后,立刻征召吴质,予以重任,封侯拜将。
黄初五年(224年),吴质回京入朝,曹丕让上将军曹真、中领军朱铄等老朋友前去陪同吴质喝酒。而曹真身体偏胖,朱铄偏瘦,吴质便故意让(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上来唱说肥瘦( “时上将军曹真性肥,中领军朱铄性瘦,质召优,使说肥瘦。” )。而此时曹真已经贵为上将军,自然不高兴,认为取笑自己,这时旁边骠骑将军曹洪、轻车将军王忠又调侃曹真,说他应该减肥,这更让曹真生气,于是坐在座位上痛骂不已。
这时吴质拔出宝剑,放在案子上,骂曹真道: “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吴质吞尔不摇喉,咀尔不摇牙,何敢恃势骄邪?” 朱铄站起来劝解道 :“陛下使吾等来乐卿耳,乃至此邪!” 吴质叱骂朱铄道: “朱铄,敢坏坐!” 意思是你敢破坏次序?大意是哪里有你说话的份?!于是众将军都回到座位上,而朱铄性格本来就很急躁,这时吴质给他难堪,更加气愤,便用刀砍地,这样使得大家不欢而散。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吴质依仗曹丕权势,恃宠而骄,作威作福 ,竟然连曹氏权贵和众大臣都不多放在眼里,可见骄横跋扈到了何种地步!这也是吴质因其朝野反感的原因所在。因而在其去世后,在被讨论谥号的时候,被谥为 “丑侯” ,按 《谥法》“怙威肆行曰丑” , 因而吴质的谥号还是比较妥帖的。
当然,后来吴质的儿子吴应不断上书诉说冤屈,直到吴应被任命为尚书的时候,才在高贵乡公曹髦正元年间(254年—256年)被改谥,重新被谥为 “威侯” 。 不过,其丑字已经深入人心,史家更是对其不屑谈论,这也是为何陈寿的《三国志》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2020/12/18榆木斋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 陈寿
《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思萧怀王传》 陈寿
《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吴质传》 陈寿
《三国志注》裴松之
《魏略》(裴松之引)鱼豢
《文士传》(裴松之引)张隐
《管锥篇》钱钟书
赵云后留下一句遗言让诸葛亮羞愧,他究竟说了什么呢?
赵云去世前只留下了四个字:北伐!北伐!这句铿锵有力的呐喊,完全折射出了当时蜀汉的窘况和赵云心愿得不得完成的遗憾感,正是这样强烈的感情,深深地折磨着诸葛亮的内心,让诸葛亮觉得自己作为蜀汉军师,却没能带领蜀汉完成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实在是愧对君主和自己的同事们,因此诸葛亮感到十分的羞愧。
赵云原是公孙瓒的手下,个人能力十分突出,然后就被刘备拉到了自己的匡扶汉室小分队来。来到组织里的赵云为蜀汉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别的不说,只说舍命救回阿斗就够蜀汉的人们对他念念不忘了。况且,赵云对手下也是体贴有加,仗义相助,这样的一个英武将军,为蜀汉完成大业加成不少。
只可惜,刘备在世的时候,北伐就不是很顺利,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失败而归。作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自认为自己有责任带领蜀汉完成北伐的任务。但是这个行动显然没在赵云活着的时候完成,面对自己曾经的战友,让这个战友带着遗憾离开人世,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情让人更觉遗憾和愧疚呢?
后来五虎上将也都纷纷离世,能为蜀汉南征北战的人越来越少。蜀汉到了阿斗手里以后,北伐就更没有什么希望了,甚至后来的诸葛亮也在了北伐的路上。只能说,那群为蜀汉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都没有看到最终的胜利,蜀汉终究是亡了。
英雄莫问出处下一句神回复是什么?
“英雄不问出处”下一句是“富贵当思原由。”这句话出自明代诗人杨基的一首诗,叫作《感怀》,这句诗的意思是:英雄不要问他的来历,富贵了应当思考他的缘由,就如饮水思源。
“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这句诗的意思是:英雄不要问他的来历,富贵了应当思考他的原由,就如饮水思源。这句话出自明代诗人杨基的一首诗,叫做《感怀》。
全诗内容为“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
这首诗中提到了两个非常知名的重要人物,被杨基看作是“英雄”的代表,其一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邓禹,其二“英雄”代表人物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邓禹在光武帝开创东汉基业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在刘秀建国之后,按功劳设立云台二十八将,邓禹位列第一名;诸葛亮在出山之前,隐居隆中,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虽然他如此自高,但当时能够瞧上他的人非常少,只有少数几个人非常看重他,比如水镜先生、徐庶等人。
<<木兰诗>>与<<伤仲永>>的译文,注音及注释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一.字词积累. 郭茂倩(qiàn)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鞯(jiān) 辔(pèi)头 溅溅(jiān) 燕(yān)山 胡骑(jì) 啾啾(jiū) 戎机(róng) 朔(shuò)气 金柝(tuò) 策勋(xūn)红妆(zhuāng) 著(zhuó) 云鬓(bìn) 扑朔(shuò) 傍地(bàng)
二.重点字词解释。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惟闻女叹息:惟,只。 愿为市鞍马:市,买。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军机、军事。度,过。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强,有余。 愿驰千里足:千里足,指千里马。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著我旧时裳:著,穿。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傍地,贴着地面。走,跑。
三.重要修辞手法: 对偶句: 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1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4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排比句: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表示加强语势或关系逐层深入。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复沓句: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顶真(针)句: 又称“联珠”.即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词语是下一句的第一个词语.
1.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3.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互文句 : 指的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来应该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上下文意相互补充。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借代: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反问: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成语出处:成语“扑朔迷离”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四.质疑: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头,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