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金戈铁马的拼音怎么读音-金戈铁马的意思和拼音
2024-11-03 22:53:24 17人已围观
简介1.金戈铁马意思2.金戈铁马近义词3.金戈铁马的反义词是什么4.金戈铁马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5.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金戈铁马意思金戈铁马,汉语成语,拼音是jīngētiěmǎ。意思是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出自《新五代史李
1.金戈铁马意思
2.金戈铁马近义词
3.金戈铁马的反义词是什么
4.金戈铁马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5.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金戈铁马意思
金戈铁马,汉语成语,拼音是jīngētiěmǎ。意思是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出自《新五代史李袭吉传》。
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
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战苦,扬州一带遭荼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李将军金戈铁马、戎马一生,到头来连个王侯也没封了。当年那位率领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如今也已经垂垂老矣,真是岁月不饶人。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有过金戈铁马的经历。
金戈铁马近义词
金戈铁马近义词有金戈铁骑、雄姿英才、大动干戈等。
1、成语读音
金戈铁马拼音是jīn gē tiě mǎ。
2、释义
金戈铁马意思是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3、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旧五代史》卷六《李袭吉传》李袭吉为李克用《谕梁书》:“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相交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4、成语用法
金戈铁马为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也用于描写战争,也作战况激烈。
关于“金戈铁马”的例句:
1、金戈铁马荡平了大宋王朝,北方的西夏王朝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深处,空渺无迹,不知去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悬念。
2、公元十三世纪是一个天翻地覆的世纪,是一个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分裂了四百馀年的中国完成第四次统一的世纪,也是中国打破闭关自守真正走上世界历史舞台的世纪。
3、这部电视片将带领观众,走进河湖纵横、樯橹如织的水乡北京;走进古城合围、金瓦红墙的紫禁城;走进古槐遮荫、青砖灰瓦的胡同四合院;走进金戈铁马、烽烟滚滚的古战场……去了解、探询这座古城850年间发生的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4、这里曾经有过剑门关下的金戈铁马,这里也留下过古蜀道上诗人"难于上青天"的咏叹,这里还孕育过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女皇。
5、金戈铁马之间,风花雪月之余,历史所留给我们的除了唏嘘不已的慨然长叹,还有生不逢时的纷纷扰扰,抑或还有临风对月的千愁万绪。
6、遥想明末乱世,金戈铁马,英雄枭雄纷纷出世,正因为新时代来临,涌现出无数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豪杰,可谓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气吞山河,何其壮哉。
金戈铁马的反义词是什么
金戈铁马反义词:
玉帛笙歌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金戈铁马_百度汉语
[拼音] [jīn gē tiě mǎ]
[释义]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金戈铁马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420 成语 金戈铁马 注音 ㄐㄧㄣ ㄍㄜ ㄊㄧㄝˇ ㄇㄚˇ 汉语拼音 jīn gē tiě mǎ 释义 「金戈」,金属制的戈。
语出南朝齐.谢朓〈为皇太子侍华光殿曲水宴〉诗。
「铁马」,披上装甲的马。
语出南朝梁.陆倕〈石阙铭〉。
「金戈铁马」形容战士的雄壮英姿,或比喻战事。
典源 1、「金戈」:南朝齐.谢朓〈为皇太子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据《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三月三日》引)昔驾阳颖,今欢云陛,嘉乐旧矣,芳宴在斯。
载留神瞩,有睟天仪,龙精已映,威仰未移。
叶依黄鸟,花落春池,高宴弘敞,禁林稠密。
青磴1>崛起2>,丹楼间出。
翠葆3>随风,金戈动日。
惆怅清管,徘徊轻佾4>。
〔注解〕(1)磴:音ㄉㄥˋ,石阶。
(2)崛起:隆起、突出。
(3)翠葆:翠绿色的葆。
葆,鼓上的装饰物。
(4)轻佾:动作舒缓的乐舞行列。
2、「铁马」: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据《文选.卷五六.铭》引)夏首凭固,庸岷负阻,协彼离心,抗兹同德。
帝赫斯怒,秣马训兵,严鼓未通,凶渠泥首。
弘舸1>连轴,巨槛2>接舻,铁马千群,朱旗3>万里。
折简而禽庐九,传檄以下湘罗。
兵不血刃,士无遗镞,而樊邓威怀,巴黔厎定。
〔注解〕(1)弘舸:大船。
舸,音ㄍㄜˇ。
(2)巨槛:巨大的栏杆。
槛,音ㄐ|ㄢˋ。
(3)朱旗:朱红色的军旗。
典故说明 「金戈铁马」系由「金戈」及「铁马」二语组合而成。
「金戈」见于南朝齐.谢朓〈为皇太子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文中形容皇太子举办的宴会十分盛大,鼓上的翠葆随风飘扬,而随从们手持的金属戈也在太阳下熠熠发光,看来十分威武。
「铁马」见于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文中用披挂着装甲的战马成群结队,朱红色的军旗飘扬绵延万里,来形容军容的浩大雄壮。
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金戈铁马」,用来形容战士的雄壮英姿。
亦用来比喻战事。
如《旧五代史.卷六○.李袭吉列传》:「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是形容战争。
而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则是形容军容的浩大雄壮。
书证 01.《旧五代史.卷六○.李袭吉列传》:「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02.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03.宋.张耒〈读中兴颂碑〉:「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04.明.汤显祖《邯郸记》第一七出:「拜辞这金戈铁马,卸下了征袍,和你三载驱劳,一时抛调。」
05.清.徐增《而庵诗话》:「作诗如抚琴,必须心和气平,指柔音澹,有雅人深致为上乘。
若纯尚气魄,金戈铁马,乘斯下矣。」
06.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李商隐》:「正如木兰虽兜牟裲裆,驰逐金戈铁马间,神魂固犹在铅黛也。」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战士的雄壮英姿。
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军姿英伟」的表述上。
例 句<01>我军金戈铁马,十分威武,让敌人闻之丧胆。
<02>想我当年率领金戈铁马,纵横沙场,是何等的威风啊!<03>经过这几年的退休生活,他已经渐渐习于平淡,不复当年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
<04>当年那位率领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如今也已经垂垂老矣,真是岁月不饶人! 近义词: 披坚执锐,英姿焕发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铁马金戈,金戈铁甲,金戈铁骑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的“男儿要当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意思是去时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回来时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多指军人战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1、金戈铁马
拼音:jīn gē tiě mǎ
释义: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出自: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思是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2、马革裹尸
读音:mǎ gé guǒ shī,
释义: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扩展资料:
“马革裹尸”故事: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援亦病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百度百科-金戈铁马
百度百科-马革裹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