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殷鉴不远意思-殷鉴不远意思相近的词
2024-11-03 22:53:34 13人已围观
简介1.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2.为何对澳大利亚说殷鉴不远3.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什么意思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如下:原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常用于劝勉人以免犯错。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成语出处先秦《诗经·大雅·荡》:“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
1.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
2.为何对澳大利亚说殷鉴不远
3.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什么意思
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
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如下:
原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常用于劝勉人以免犯错。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先秦《诗经·大雅·荡》:“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殷鉴不远”。
成语故事
在殷商之前,便是夏朝。以治水闻名古今的夏禹,是夏朝的第一任君王。夏禹属于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代著名的圣王之一。然而夏代末期的一个君王夏桀,却暴虐荒*。因而商汤起义,将夏朝消灭,改国号为商,商汤便做了商代的首任君王。
商汤同样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圣王,然而商代传到末期,也跟着逐渐腐败,逐渐失去了先王的风范。当时作为西部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经满怀一片好心,对之提出过极为诚恳的劝戒,然而却惨遭陷害。最终商朝被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灭。
周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个国王。他在位时,对内横征暴敛,垄断了社会财富和资源,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对外,南征荆楚,北防游牧部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矛盾重重。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派人监视公开指责的人,一旦发现就立即处。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晴互相望一望而已。召公上朝进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们的口,要比堵住河里的水更厉害。水积多了,一旦决口,造成的伤害一定更大;不让说话,也是这个理儿。所以就像治理河流一样,只能疏导,不能堵塞。
周厉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为所欲为,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没过几年,民忍无可忍发生了,袭击周厉王,他仓皇出逃,于外地。这就是《诗经·大雅·荡》的历史背景,该诗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大骂商纣王,实际是在抨击周厉王。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
为何对澳大利亚说殷鉴不远
〖名称〗殷鉴不远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解释〗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极其震惊的大事,甚至到东周时期,还能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是:"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是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管子-民篇》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韩诗外传》总结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说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这也是一则活成语,现在常用.意思大体都明白,但是有人对“殷鉴”的理解不确,认为是指殷商亡国的教训并不很远.这则成语出自诗经中的一首长诗《荡》.《荡》的最后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人称夏为夏后氏.它的意思是说,可供殷商王朝借鉴的王朝覆灭的例子并不算遥远,就是夏桀那一代.这首诗中还有两句有名的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开头,但很少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全诗是借周文王的话指斥商纣王来讽刺当时的周统治者.夏朝是以治水有功于世的夏禹开始的,可是他的后代夏桀却是一个荒*暴君,于是商汤揭竿而起,就把夏朝给推翻了,建立了商朝,因国都建在殷这个地方,所以也称殷商.商代政权传到纣时,纣也是一个和夏桀一样的荒*暴君.当时作为商的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就对殷纣王提出了诚恳的批评规劝,说殷商的历史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前代夏桀灭亡的例子就是.但是,殷纣王并没有听周文王的忠告,终于被周武王给推翻了.该成语告诫人们决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
〖例句〗:宋与金的历史,对崇祯来说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1]
〖同义词〗:前车之鉴
〖用法〗: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原文: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古文翻译: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都取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事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事君主,便是对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厉害,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太厉害,本身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过:‘殷商有一面力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什么意思
意思: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出处:周代《大雅·荡》。
原文节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译文: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旧规章。虽然身边没老臣,还有成法可依傍。这样不听人劝告,命将转移国将亡。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扩展资料全诗八章,每章八句,其主要内容为托周文王作以自儆并刺王室。第一章开篇即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其后各章都是以“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开头,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全诗构思精巧,结撰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大雅·板》是讽刺周厉王无道之作,而《大雅·荡》也是刺厉王之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雅·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