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诽谤出处-诽谤之木是尧造的还是舜造的

2025-01-13 15:16:30 11人已围观

简介1.清朝的墓旁为什么有柱子2.唐尧俞舜夏商周中的唐指什么3.读懂《尚书》:尧的故事4.尧舜广施仁德是讲什么5.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6.红楼第二回贾雨村说的那几个人指的是谁?清朝的墓旁为什么有柱子那个柱子是华表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

1.清朝的墓旁为什么有柱子

2.唐尧俞舜夏商周中的唐指什么

3.读懂《尚书》:尧的故事

4.尧舜广施仁德是讲什么

5.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

6.红楼第二回贾雨村说的那几个人指的是谁?

清朝的墓旁为什么有柱子

那个柱子是华表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汉族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唐尧俞舜夏商周中的唐指什么

“唐尧俞舜夏商周”中的“唐”指的是“唐尧 ”。

尧,姓伊祁,号放勋,出生于保定顺平县,古唐国人。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的主要成就如下:

1、尧命令羲氏、和氏制定历法,制定四时成岁,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2、尧执政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的“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尧唯恐埋没人才,所以常常深入穷乡僻壤,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

4、尧在宫门前设立一张“欲谏之鼓”,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

读懂《尚书》:尧的故事

《尧典》是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的第一篇。汉、唐的注疏者通常认为,这是尧当时的史官记录下来的;宋代以后的学者则认为,这是后人撰写的,一开头的“粤若稽古”,意思就是“考察古代的事情”。就像今天我们开口说“从前如何如何”,那就是在讲历史说故事了。

那么这一篇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是谁呢?众说纷纭。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这“大概是 周朝史官 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

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考证,说本篇著成之时代,当在孔子之後,孟子中晚年以前, 春秋战国之间 ;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认为,这是 战国时代 的东西,是 子思之徒 写的;

顾颉刚先生认为,《尧典》是 秦汉时代 的作品。

刘起釪先生的观点最有意思,他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 孔子本人 ,是孔子亲自整理编订的作品。

孔子最为崇敬尧,《论语》记载他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所以,孔子亲自整理了尧的一些材料,成就了这一篇,用来教学;在当时,别人也不可能有这个功夫。当然,在传承中,也经过孔门弟子们不断地加工、整理。

不过,这也是一个猜测,是比较大胆的一个猜测而已。

《尧典》这一篇主要是记载尧和舜的事迹。过去把它分开为两部分,《尧典》和《舜典》。现在通行版本给合起来,但两部分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部分介绍了尧的事迹。尧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上古有名的圣君。《尧典》主要记载了他的这么几件事:

一是制定了历法。

《尧典》记载,尧命令羲、和这两个家族,负责观天像,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制定四时,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尧命令羲、和两族,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来制定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又命令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名叫旸谷的地方,恭敬地等待着日出,并通过观察来辨别不同时期日出之特点。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以鸟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考定仲春的依据。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里劳作,鸟兽也顺时生育繁殖起来。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又命令羲叔,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地方,这地方叫做明都。在这里观察太阳向南移动之次第,以规定夏天所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地等待着太阳的到来。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以这天火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考定仲夏的依据。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毛也都稀疏起来。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的地方,以测定日落之处,恭敬地给太阳送行,并观察太阳入山时的次第,以规定秋季收获庄稼的工作。以秋分这天昼夜交替的时候和虚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秋的依据。这时,人们离开高地而住在平原,从事收获庄稼的劳动,这时鸟兽毛盛,可以选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叫做幽都的地方,以观察太阳从南向北运行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以昴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冬的依据。这时,人们都住在室内取暖,鸟兽为了御冬,毛长得特别密细丰盛(氄rong)。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说:“唉!羲与和啊!你们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每三年置一闰月,以推定春夏秋冬四时而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务,这样许多事情便可以顺利进行了。”

搞清楚天文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过去历法都是要有朝廷颁布的,是权力的象征。所以这里讲尧的功绩,也是他的权威,第一要讲的就是他任命官员、制定出历法。

二是选贤任能。

治理天下,当然要任命官员。尧任命官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尧典》是这么记载的: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

尧说:“唉!谁能顺应四时的变化、获得功绩呢?”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聪明能干,可以让他担任这项职务。”尧说:“唉!像他那样愚鲁而不守忠信的人,可以担任这种职务吗?”

丹朱是怎么不好的呢?在下一篇《皋陶谟》里,再次提到了他: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敖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于家,用殄厥世。

頟頟,说丹朱很傲慢,惟一游手好闲为爱好,不分昼夜胡作非为,至于在没水的时候,划船为乐。所以,尧以天下为公,儿子不贤,就不考虑他。

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尧说:“唉!谁能够根据我的意见来办理政务呢?”骧兜说:“哦!还是共工吧!他现在安集民众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功效了。”尧说:“唉!这个人很会说些漂亮而巧伪的话,但却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国君十分轻慢。”

接下来又找人治水: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奔腾呼啸的洪水正在为害天下,吞没一切的洪水包围了大山,冲上了高冈,水势大极了,简直要遮蔽天空。在下的臣民都愁苦叹息。有谁能治理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呢?”大家都说:“哦!还是让鲧来担负这项责任吧!”尧说:“唉!这个人常常违背法纪,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四方诸侯之长说道:“我们听到的情况和你说的不一样,还是让他试一试,如果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这项职务。”尧说:“去吧!鲧,可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这里虽然没有详细列举他选任了那些官员,但表达出了他的选贤任能的思想导向。

三是实行禅让制。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典》记载,尧在位70年后,想找人代替他。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尧说:“唉!四方诸侯之长啊!我在位七十年,你们之中有谁能够顺应上帝的命令,代替我,登上天子大位的吗?”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天子大位。”尧说:“应该考察民众中的贤人,或是隐伏在下面,地位虽然低贱,实际上却是贤能的人,还是使贤德之人登上帝位吧。”大家告诉尧说:“在民间有一个单身汉,名字做虞舜。”尧说:“是啊,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但他的德行到底怎样呢?”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其父心术不正,其母善于说谎,其弟象十分傲慢,对舜的态度很不友好。而舜和他们却能和睦相处,以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家务处理得十分妥善,家人也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不至流于奸邪。”尧说:“让我考验考验他吧!”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两个女儿考察他的德行。尧命令在妫(gui)河的弯曲处举行婚礼,让两个女儿做了虞舜的妻子。尧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

这段禅让的嘉话,是儒家一直念念不忘的,认为这是作为帝王最高的品质。可惜在禹之后,便成为绝响。反倒是几次篡位,都是打折禅让的旗号进行的。

四是主持治水。

人们说到治水,第一印象往往是大禹治水。但实际上,治水一事,在尧的时代就开始了。尧的时代,已经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尧作为最高***自然为此操心,于是找人来治理。经过大家的推荐,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后来鲧的儿子禹接手治理,才能成功。

《尧典》就记载了尧的这四件事,这也可能就是最初尧的传说的样子。《尚书》没有交代尧的出身经历,开篇就说他如何圣明: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段话是讲,考察古时传说,帝尧的名字叫做放勋(“放勋”二字,有人解释为伟大的功勋)。他恭敬地处理政务并注意节约,明察是非,态度温和,诚实恭谨,能够推贤让能,因此他的光辉照耀四方,以至于上天下地。他能够举用同族中德才兼备的人,使族人都亲密地团结起来;族人和睦团结了,便又考察百官中有善行者,加以表彰,以资鼓励。百官中的事务处理得妥善了,又努力使各个邦族之间都能做到团结无间,亲如一家。天下臣民在尧的教育下,也都和睦相处。

在别的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尧的有关事迹。《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中,关于尧的事迹,基本照抄了《尚书》的这一段。不过,在《史记》里,尧已经位列五帝,而且有一个华丽的家族出身: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尧的父亲是帝喾,母亲是陈锋氏之女。帝喾是黄帝的玄孙,帝喾后由尧的异母长兄挚继位。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于是让位给尧。

在其他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尧的更多事迹。

《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中记载: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

说尧在宫门设置了一面大鼓,让天下百姓能来此畅所欲言,舜就设立了诽谤之木,据说这就是华表的来历。就像今天我们巡视组,每到一个单位,也都设立举报箱,大致功能是一样的。

《吕氏春秋·召类篇》说: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说他曾讨伐过南方的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于是派羿(注意不是后羿),将那些野兽杀,并射落了九日。

还有民间传说,帝尧的儿子丹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争讼斗狠。为了教育儿子,帝尧发明了围棋,教授丹朱作战的谋略,但终究未能使浪子回头,围棋倒是由此流传下来。

中国的古史,往往越往后来,知道的越多,关于尧的事迹,也就更加充分。比方说,他十三岁封于陶(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做天子七十年后发现了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

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总共活了118岁。

尧舜广施仁德是讲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

出处:《上下五千年》第005章 尧舜广施仁德

原文:

历史上的尧十分贤明。尧的父亲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的妻子嫘祖生玄嚣,人们都认为玄嚣是太白金星下凡。他长大以后,黄帝封他为少昊帝。黄帝还封给少昊一块地,称为少昊国。少昊精明能干,把这块土地上治理得十分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少昊帝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少昊帝的侄儿颛顼前来学习治国之道,而当时颛顼才10岁。几年后,颛顼别的没长进,琴瑟之技倒是高了许多。

黄帝有一天听颛顼弹琴,从那优美铿锵的乐声中和他端然稳坐的神态中判断出他将是一个理想远大的年轻人。黄帝十分喜爱他,便时常让颛顼为他弹琴,并与他谈论治国之道。在颛顼年仅20岁时,黄帝就把帝位传给了这个孙子。当时社会比较民主,百姓对首领有什么不满或是建议可以直接提出来,还可以登上天梯向神仙诉说,反映人间的情况。神仙也通过天梯下凡,帮助人们除奸去恶。颛顼认为作为一个首领,应当说一不二,百姓没有权力直接指责首领。于是颛顼砍掉天梯。百姓没有了天梯,又无法直接对首领妄加评说,十分不满。不但如此,颛顼还规定女子见到男子必须躲避,否则要受处罚。许多女子更是不满这条规定。两条规定反映了人类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男尊女卑已经初步形成了。颛顼的措施遭到了众人的反叛,从此人心不稳,社会动荡不安。颛顼也因此忧郁不安,没过几年,颛顼因病而亡。继位的是少昊帝的孙子帝喾。尧就是帝喾的儿子。

尧继位时年仅20岁。首都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因为他被封于陶和唐,所以又叫陶唐氏。

尧十分聪明又仁慈,颇受人尊敬。尧是继炎帝、黄帝之后的又一个最有威望的部落首领。尧统治时期,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尧自己却十分俭朴。

尧很重视农业,命人观察天象制订历法,以方便人们掌握耕种的节气。

尧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住的是连白灰都没有涂过的茅草房,外边下雨,屋内就渗进小雨滴,但尧没有半点怨言。他吃的是糙米饭、野菜汤。他穿的衣服除非破烂不堪,否则不换新衣服。人们见到尧如此,心里十分心疼他,对尧说:“您是我们的首领,整天那么辛苦,吃的、穿的、住的都应该是最好的,我们不会有怨言的。”尧诚恳地说:“天下那么大,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挨饿受冻,还有没有人没有房子住。我没有别的追求,只想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衣服穿,都有房子住,都能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天下只要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的过错啊!”因此,尧更加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人们敬仰他,信任他。而且尧从不一意孤行,十分讲究民主。他有什么事都和大家商议。他经常召开部落会议,征求大家意见,让大家共同出谋划策。

尧还十分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之很有效的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萌芽。尧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得如此强大,也得益于他手下的干将。那时他手下的名臣有很多,包括管民政的舜(舜后来继承了帝位),管军政的契,管教育的夔,管农业的弃,管司法的皋陶以及一些有能力又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尧渐渐地老了,于是尧按照惯例召开了部落会议,人们都愿意让尧继续担任首领,但又不忍心看到上了年纪的尧继续操劳。大家共同商议决定推荐尧九个儿子之一的丹朱为继承人。尧说:“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于是他把帝位让给了舜。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使人们更是敬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领。舜是黄帝的九世孙,生在姚墟(今山西省永济县北10公里处),他的先人封于虞,所以舜又叫虞氏、虞舜。舜的父亲叫瞽瞍,母亲早亡,继母和继弟经常折磨他、陷害他。后来他无法在家中继续住下去,就离家出走了。他为人诚实,品德高尚,乐于助人,人们都很喜欢他。在舜继位之前,尧亲自派人去考察他。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还为他修了一个粮仓,送去许多牛羊。舜的继弟象得到这个消息后,就想方设法害舜,把两个美女据为己妻,占有财产。有一天他和父亲把舜骗到仓顶,撤走了,让舜无法下来,然后又放起了熊熊大火。舜一看着火了,急忙往下跳,由于他当时带了个大斗笠,跳下来时一点没受伤,大斗笠成了救命的降落伞。象一看没有达到目的,又想出一计。他和父亲又把舜骗到枯井旁,说井里边有许多宝物,让舜下去取宝。舜将信将疑,但父命难违,他还是下去了。可刚一到井底,象和他父亲就往井里扔石头,想砸舜。而枯井旁边恰好有个侧洞,舜躲在侧洞里,丝毫无损。当象和他父亲正在舜的屋里抢夺财产时,舜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但是舜什么也没说,仍然十分孝顺父母。尧知道之后,很受感动,所以在召开部落会议时力排众议,不让丹朱继位而推荐德才兼备的舜。

舜继位后,任用贤人“八恺”、“八元”,除掉了“四凶”,制定了“五刑”,取得了辉煌的政绩。舜还设立了官职。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舜渐渐老了。他见大禹治水有功,又有才有德,便决定把帝位让给禹。他带着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到各地游说,帮助禹在百姓中树立威信。大禹十分感动。在巡游过程中,由于年岁已高(110岁),舜在路上突然患病,在苍梧之野劳瘁而。娥皇和女英伤心欲绝,泪水打湿了路边的竹子,我们现在还可以找到带有斑斑泪痕的斑竹,那就是湘妃竹。娥皇、女英最后在湘水里溺,成了湖水的女神。大禹为了纪念舜,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修了零陵与舜庙。而那个曾经陷害舜的继弟象,被舜的德行感化。在舜后,他真的变成了一头大象,默默地在舜的墓田中耕种,寒来暑往,不知疲倦。尧和舜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他们都具有中华民族的美德:选贤任能,宽厚豁达。他们的高尚德行被人们世世代代传颂。

尧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

《上下五千年》(少儿历史通俗读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

让“上下五千年”名闻遐迩的是国内第一款少儿通俗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它是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历史教育家林汉达教授与现代作家曹余章先后编著,林汉达教授编写了写作提纲和部分篇目,曹余章则写了剩下的篇目,其中第一版分5册于1979年问世,东汉以前的部分为林汉达与曹余章合著,其余的部分是曹余章在林汉达手稿基础上整理而成,1991年该书分精华版和平装版发行了第二版。受其影响和启发,有了相关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继而又有了“世界五千年”少儿文学读物问世。但是,这些读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不能和“通史”,断代史,中国史,世界史相提并论。

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

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

 相信曾到过北京的人都看到,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天安门的华表是用汉白玉石柱雕制,雕刻精美,以圆柱形为主体,柱身雕有云龙纹饰,上部还横插一块长形云片,柱顶雕有瑞兽。此外,在明十三陵、卢沟桥等地,也都可以见到矗立着类似天安门的华表,只是造型稍异,瑞兽略有不同。

 华表,又称为“华表柱”,是古人设置在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的大石柱,柱身大多雕刻龙凤等图案,柱顶横插着雕花的长石片,顶上有蹲兽。那么,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呢?

 据载,华表源于上古尧舜时期设置的诽谤之木。如《吕氏春秋。自知》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又《史记。孝文本纪》上载︰“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及《淮南子。主术》:“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诽谤之木,即指木牌。

 这些古籍记载是说,上古时代,尧舜两位君王治理天下时,在四通八达的路口树立了旌旗、木牌、鼓,要进善言的人就站在旌旗下畅所欲言,要批评朝政的就把谏言写在木牌上或击鼓以申。如此就能使治国途径通畅,招来进谏的贤才。

 在古代,“诽谤”不是现在我们用的毁谤的意思,而是进谏之意。如《周书。柳虬传》上载︰“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及《汉书。贾山传》曰︰“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

 华表最早的形状、作用是什么样?为什么叫华表?据晋朝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上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诽谤之木就是华表木、表木。华表的外形是顶端横木相交,有如花形的巨大木柱,而“华”字在古代同“花”字,如《说文解字》曰︰“花,本作华。”故这是“华”字的由来。另华表最早的作用,是古人用来表示王者纳谏,或路径标示。表,有标识之意,这是“表”字的由来。

 华表通常分为底座、柱身、柱顶三部分。柱顶上的部分又称为“承露盘”,据传汉武帝因迷于仙术,曾在建章宫筑神明台,立铜仙人舒展双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希望喝了可以延年不。后来盘上不立仙人改置瑞兽,有祈福辟邪作用。柱身大多雕有蟠龙等图案,上方横插一长形石板,上面雕满祥云。底座是须弥座或莲花座,底方盘圆,象征天圆地方。

 华表上的蹲兽(网络)

 古代的华表是用来上达民意,有监督作用,皆为木制,而使用石柱作华表,则盛行于东汉时期。后来,华表的作用消失了,只是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城门等前的大柱,作为纪功、装饰、标识等作用,近代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了。

红楼第二回贾雨村说的那几个人指的是谁?

尧: (一)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二)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蟜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 舜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禹, 又称大禹、夏禹、伯禹等,据传姓姒氏,号曰文命。我国古籍如《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都记及禹的传说。《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为舜所殛。舜命禹续鲧之业,禹乃兴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诸侯的朝服。舜后被拥戴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后东巡狩,卒于会稽。中国历来史书均按上述诸古籍记载,传播禹的业绩。禹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方法,如“导河积石”、 “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国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为壑”,救民于倒悬。古籍记载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记载其谦逊退让的美德:“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以及虚心听取意见,自奉节俭的品格。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于20年代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人物的论点,认为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并且以地史学、第四纪学、古地理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式检测手段,对东南沿海第四纪晚更新世假轮虫海退时,越族在今宁绍平原繁衍生息和全新世卷转虫海进时宁绍平原沦为海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禹的传说表达了海进时期移居于会稽山区的越族祖先的希望而为世代所传播,以致被移植到中原。 于今,越地仍保留着大量禹的传说。如《越绝书》云:“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会稽。”又云: “涂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吴越春秋》记载禹“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理。”又记载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等。今绍兴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庙等皆为极有价值的大禹遗迹。司马迁曾“上会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的等都曾亲临致祭,说明这些遗迹在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坚毅不拔的卓绝意志,长期来为绍兴人民和全国人民所高度崇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汤 一称大乙、天乙、唐。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子姓。商原为夏的属国之一。夏代末年,夏王室内部矛盾日趋尖锐。成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商汤势力日增,引起夏桀的注意,一度将汤囚于夏台。商汤返回国内后,仍积极地作伐夏的准备。他在景亳这个地方召集诸侯开会,申明他执行「天」的命令,必须征伐夏王朝。以后他乘机发兵伐夏,申明伐夏是受天之命。鸣条一战,夏师败绩,夏桀奔南巢而,成汤则成为商代的第一位君王。他即位以后,「以宽治民」,国力强盛。《诗。商颂。殷武》记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很好地反映了商汤时期的盛况。 商 成汤 商的开国君主。契之后,名履。初居亳,为夏方伯,专主征伐;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国号商,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前1754)崩。 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华帝国以后的历史变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二人同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曾辅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 董是指董仲舒、韩是指韩愈,也有人认为董是董狐、韩是韩非子,甚至有人说韩是指韩信。这里的争论其实很容易解决, 据史料上记载人物的出生年代,我们可以确定那十位“应劫而生”的大恶者,作者是严格地按历史年代的排列顺序进行编排的。所以,可以确定十六位“应运而生”的大仁者,同是按年代顺序选出。又因为“孔、孟”是儒家的始祖,而“周,程, 朱”也存在并列关系,他们都是北宋的著名儒家学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董、韩的身份也与儒学有关,生活年代要晚于战国孟子(约前372~前289),早于北宋四儒(如周敦颐1017—1073)。虽然韩非子的生活年代符合条件(约前280-前233),却无法找出比他更早的“董”来,所以“韩”不是指韩非子。而董狐和韩信与儒学无关,也可以排除。我们可以确定,董、韩就是指董仲舒和韩愈。虽然虽然董仲舒和韩愈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大约800年),但是在史料上,却经常将二人并称。 周,是周敦颐。程,是指周敦颐的两个弟子:程颢、程赜。 张是指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生于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梁人(现在河南开封),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这就是张载被人称为"横渠先生"的由来。张载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关学是他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关学和二程的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朱,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