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穷兵黩武下一句-穷兵黩武还是穷兵黩武
2025-04-12 04:28:57 5人已围观
简介1.“公主琵琶幽怨多”,一句诗的出处。公主指的是王昭君吗?2.形容兵家胜败的成语?3.司马懿警告诸葛亮的一句肺腑之言是什么话?“公主琵琶幽怨多”,一句诗的出处。公主指的是王昭君吗?“公主琵琶幽怨多”这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公主不是指王昭君,是指汉朝细君公主,是汉武帝刘彻侄子罪臣江都王刘
1.“公主琵琶幽怨多”,一句诗的出处。公主指的是王昭君吗?
2.形容兵家胜败的成语?
3.司马懿警告诸葛亮的一句肺腑之言是什么话?
“公主琵琶幽怨多”,一句诗的出处。公主指的是王昭君吗?
“公主琵琶幽怨多”这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
公主不是指王昭君,是指汉朝细君公主,是汉武帝刘彻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
元封六年,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也称 “秦琵琶”。
这一句的意思是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充满幽怨。
扩展资料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诗词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形容兵家胜败的成语?
Ⅰ 出自兵家的成语
纸上谈兵
zhǐshàngtánbīng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黩武穷兵
[拼音]
dú wǔ qióng bīng
[释义]
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Ⅱ 兵家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zhǐshàngtánbīng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Ⅲ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不是俗语
胜败乃兵家常来事 shè源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出 处
《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词条标签:成语
(按类别,《网络》把此归类于‘成语’并非‘俗语’。)
Ⅳ 胜率低调是成语吗
胜率低调 不是成语,胜 开头的成语只有10个:
1、胜败乃兵家常事
拼音: 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解释: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出处: 《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2、胜不骄,败不馁
拼音: 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
解释: 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出处: 《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3、胜残去杀
拼音: shèng cán qù shā
解释: 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东汉·班固《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4、胜读十年书
拼音: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释: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出处: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上·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5、胜负兵家常势
拼音: shèng fù bīng jiā cháng shì
解释: 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同“胜败乃兵家常事”。
出处: 《旧唐书·宪宗纪下》:“胜负兵家常势,不可以一将失利,便沮成计。”
6、胜负兵家之常
拼音: 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
解释: 兵家:军事家。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7、胜利在望
拼音: shèng lì zài wàng
解释: 在望:盼望的事就在眼前。指胜利即将到来。也指一件事情马上就要成功。
8、胜人一筹
拼音: shèng rén yī chóu
解释: 占有优势,比较起来,胜过别人一点。
9、胜任愉快
拼音: shèng rèn yú kuài
解释: 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10、胜友如云
拼音: shèng yǒu rú yún
解释: 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出处: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Ⅳ 没有摸透敌人,就出兵开战是兵家大忌!是哪一个成语表达的这意思
知己知彼 [zhī jǐ zhī bǐ]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回起仗来就可以立于答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褒义
出 处
《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Ⅵ 胜败兵家事不期一句中隐含的成语是什
成语: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经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指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就是说一次失败了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定会成功!
Ⅶ 兵家上 一方总扬言要攻打对方 但是就不攻击 等到对方麻痹大意了在进攻 形容这个的成语是
一而再 再而衰 三而竭
出处是复制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Ⅷ 此处什么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填成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yī fū dāng guān,wàn fū mò kāi
[释义] 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语出] 唐·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近义] 一夫当关,万夫莫摧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例句] 剑阁峥嵘而崔嵬,~。(唐·李白《蜀道难》诗)
Ⅸ 胜字出头有什么成语
1、成语:胜负兵家常势
拼音:shèng fù bīng jiā cháng shì
解释: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同“胜败乃兵家常事”。
出处:《旧唐书·宪宗纪下》:““胜负兵家常势,不可以一将失利,便沮成计。”
2、成语:胜残去杀
拼音:shèng cán qù shā
解释: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3、成语:胜读十年书
拼音: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上·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示例: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与君一夕话,~,真是闻所未闻!”
4、成语:胜负兵家之常
拼音: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
解释:兵家:军事家。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5、成语:胜任愉快
拼音:shèng rèn yú kuài
解释: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示例:骑士坐在上面喑呜叱咤,却还很能~,虽然有些人见了,难免觉得滑稽。 鲁迅《准风月谈·冲》。
6、成语:胜友如云
拼音:shèng yǒu rú yún
解释: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7、成语:胜人一筹
拼音:shèng rén yī chóu
解释:占有优势,比较起来,胜过别人一点。
示例:他的技法~。
近义词:略胜一筹
8、成语:胜败乃兵家常事
拼音: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解释: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示例:这次试验失败了,但不要恢心,~,总结经验,坚持试验下去,定能成功。
9、成语:胜利在望
拼音:shèng lì zài wàng
解释:在望:盼望的事就在眼前。指胜利即将到来。也指一件事情马上就要成功。
示例:她与汪永富刚刚展开的两条道路殊的搏斗,已经~,却要前功尽弃。 陆文夫《人之窝》第十八回
10、成语:胜不骄,败不馁
拼音: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
解释: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出处:《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示例:中国运动员~,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司马懿警告诸葛亮的一句肺腑之言是什么话?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统帅,他在草船借箭后对鲁肃讲了一番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谨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谨焉能害我哉!这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一次精彩自白。但是这位军事大师文人出身,用兵比较迷信计谋,每次打仗都非要设埋伏不可,然后派出一两员大将出去诱敌:只许输,不许赢。对这一点,赵云是照办,而魏延颇有微词。孔子曰:过犹不及。诸葛近之。
但在三国志里,则是另一番情形。三国志里的攻坚战大都出自刘备之手。诸葛亮传曰:成都平,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汉中战役主要由刘备指挥,法正为谋主。陈寿评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个评价是比较恰当的。善于治戎的统帅,带出来的兵行军有度,号令严明,遇变不乱,但是锐利和速度不足。简单的说,就是防御力好,而攻击力不够理想。所以诸葛亮往往是攻而不克,反而在撤退时击败追敌,获得胜利。王双与张合就是在追击诸葛亮时被击毙的。因此完全可以相信诸葛亮的治军能力,严整而细致。在这一点上,治军略显粗糙的司马懿对诸葛亮深为佩服,赞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也深谙兵法,所以每次诸葛亮撤退时,他都不主张追击。直到诸葛亮病,司马懿才想去疯狂一把,结果还被姜维给唬了一回,留下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当然,诸葛亮主动出击也打过不少胜仗,如:从荆州与赵云溯流而上,分定郡县、平定南越、攻武都阴平两郡等,不过对手较弱。赤壁之战,联孙抗曹之方针主要应归功于诸葛亮。因此总体而言,虽然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可以跻身一流水平。中学历史书里画了两个三国人物的图像,一是曹操,旁书: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二是诸葛亮,旁书: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
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觉得自从刘备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也许。也许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并非不识天数,只是他的追求太执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