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造句 成语造句
成语的起源寓言_成语的起源寓言有哪些
2024-11-03 22:40:48 13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的起源寓言_成语的起源寓言有哪些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成语的起源寓言”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寓言成语来自哪里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3.成语故事的由来4.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有哪些出自哪里5.麻烦谁告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成语的起源寓言”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寓言成语来自哪里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
3.成语故事的由来
4.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有哪些出自哪里
5.麻烦谁告诉我寓言成语故事的来历~
6.什么来源于什么成语?
寓言成语来自哪里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比如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等。扩展资料:
成语解析:
一、坐井观天
解释: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白话文:“坐在井,看天,说是小的,不是天大小的。”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二、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白话文:“井底之蛙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三、刻舟求剑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白话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四、狐假虎威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白话文:虎求百兽而吃的,得到狐狸。老虎认为这样……,所以就跟他走。兽见之都跑,老虎不知道野兽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怕狐狸呢。”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五、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坐井观天
百度百科-井底之蛙
百度百科-刻舟求剑
百度百科-狐假虎威
百度百科-守株待兔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
寓言四字成语包括许多描述寓意深刻,体现哲理道理的成语。下面将从文化内涵、来源渊源、生动形象、普及程度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寓言四字成语:
1.文化内涵
寓言四字成语是汉语中一类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更传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成语多以动物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各种寓意来传递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2.来源渊源
寓言四字成语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寓言故事,它们常常以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形象来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这些故事被广为流传,后来被整理成书并作为教材广为传颂,甚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生动形象
寓言四字成语在表达意义上通常是比喻性的,以动物或植物的形象来描绘事物,并用简单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旨意,使人们可以轻松理解。例如,“狐假虎威”、“鹤立鸡群”等成语,都是通过动物的形象来体现寓意,让人们印象深刻。
4.普及程度
寓言四字成语已经成为汉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非常高。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成语都经常被使用,可以很好地传递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同时,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解和运用寓言四字成语,成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代表。
总之,寓言四字成语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反映了中国人对道德、人生哲学等方面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这些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普及程度高,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成语故事的由来
寓言 故事 成语 是指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这些成语皆有关寓言故事或源于寓言故事。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
揠苗助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
邯郸学步
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没有学会,反而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最后爬着回了燕国。
寓意: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还把自己原来的本事弄丢了。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3
农夫献曝
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在田地里忙忙碌碌地劳动,从来不曾出过远门。他既不知道世上的富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也从未见过本乡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因为家里十分贫穷,这个农夫经常穿着乱麻 编织 的衣服,艰难地熬过严寒的冬天。好不容易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太阳温暖地照着大地,农夫也因此而像田地里的禾苗一样焕发了生机。
有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没有一丝风。农夫在田地里干了半晌,觉得有些劳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晒太阳。暖融融的阳光照在农夫身上,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的温暖和舒服,简直像到了云里雾里一样,他觉得晒太阳取暖简直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享受。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暖和的高楼大厦、华宅深院,也不知道有温软的丝棉袍子和贵重的狐皮大衣。
可怜的农夫回过头对妻子说:“晒太阳的暖和,真是舒服极了,世上只怕还没有什么人知道这种好处。我们如果把晒太阳取暖的舒服享受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一笔重赏。你看怎么样?”
农夫的妻子觉得丈夫说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国君敬献晒太阳的办法。于是夫妻俩抛下田间的农活回家,打算去献计领赏。可惜的是,这夫妻二人不但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甚至连出门进城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
有些人被见识所局限,常常以为自己觉得了不起的事情,别人也都会认为了不起,其实他们自以为了不起的事,可能往往都是尽人皆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4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5
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6
曲高和寡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 唱歌 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7
塞翁失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汇总相关 文章 :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020汇集
★ 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5篇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020精选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020最新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囫囵吞枣
★ 源于寓言故事的经典成语有哪些
★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亡羊补牢
★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起死回生
★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庸人自扰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有哪些出自哪里
?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也略有区别。那成语是怎么由来的呢?
一、历史事件
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另一种情况是截取或改易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为成语。
二、前人故事
源自前人故事的成语,故事本身衍生的成语含义比较深刻,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
三、寓言传说
源自寓言传说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记述愚公率领子孙要移走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麻烦谁告诉我寓言成语故事的来历~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很多,如:
抛砖引玉——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
尔虞我诈——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亡羊补牢——出自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班门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杯弓蛇影——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什么来源于什么成语?
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一 有哪些成语词汇源于诗经有很多,列举几例:
岸谷之变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柏舟之誓 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
俾昼作夜 俾:使。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
邦国殄瘁 邦国:国家;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采葑采菲 葑:蔓青,叶和根、茎都可食,但味苦;菲:芜菁类植物。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长
蹙蹙靡骋 指局促,无法舒展
蛾眉螓首 弯弯的眉毛,方广的前额。形容女子容貌的美艳
匪石之心 比喻坚贞不渝
蹐地跼天 形容戒慎小心
斤斤计较 斤斤:形容明察,引申为琐细。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
俭不中礼 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兢兢业业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敬恭桑梓 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跼天蹐地 跼:弯腰;蹐:前脚接后脚地小步走。形容惶恐不安的样子,也指窘迫无路的样子
倦尾赤色 比喻十分困苦
君子好逑 逑:通“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现指男子追求佳偶
哀哀父母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哀鸿遍野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 *** 呼号的饥民。
憬然有悟 憬然:觉悟的样子。有所觉悟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穆如清风 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
白圭之玷 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白华之怨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白驹空谷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
百堵皆作 堵:墙;作:兴建。许多房屋同时建造。
抱布贸丝 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进行商品交易。
必恭必敬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别有肺肠 别有:另有;肺肠:指思想。比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张。
伯埙仲篪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不安于室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不分皂白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不敢告劳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不可救药 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不稂不莠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不日不月 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
不吐不茹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忮不求 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采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惩前毖后 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二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杯弓蛇影,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亡羊补牢。
三 来源于《西游记》的成语
来源于《西游记》的成语:
一、安神定魄
释义:安:安定,安稳;魄:魂魄。指安定心神,稳定神智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连进了数次粥汤。”意思是自从喝了安定心神稳定深智的药剂,连喝了数次粥汤。
示例:贾母叫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方吃了。
二、不顾死活
释义: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
示例:他们更希望有经验的人来领导他们,他们原意不顾死活地保卫家乡。
三、不容分说
释义:容:允许。指不允许分辩陈说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9回:“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数下。”
示例:宝钗不容分说,笑灌了湘云一杯。
四、不识好歹
释义: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示例: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
五、典身卖命
释义:典当身体,出卖性命。指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就典身卖命,也酬谢师恩。”
示例:我不需要你“典身卖命”的承诺
四 成语源于什么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具有结构的凝固性。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五 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成语的来源大体上有三:历史的继承、新成语的创造、对外族语的借用。
一、历史的继承:我们今天所说的成语,大部分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沿用下来的。具体的说有四方面来源:一是寓言故事,二是神话传说等,三是历史事实,四是作品中的名言。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螳螂捕蝉、叶公好龙……
神话传说:夸父追日、世外桃源……
历史事实: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毛遂自荐、初出茅庐……
作品中的名言:水落石出——苏东坡的《后赤壁赋》:“江河有声,断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见仁见智——是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改造。
二、新成语的创造:语言中的词汇从来就是为交际服务的,因而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原有的成语不能满足社会交际需要的时候,就会创造出新的成语。这里的“新”是与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成语相对而言的,与“新造词语”中的“新”不完全相同。如:乘热打铁、一穷二白、求同存异、另起炉灶……
三、对外族语的借用:词语的借用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一个开放社会来说尤其如此。从汉语来看,对普通词语的借用比较普遍,成语的借用相比之下就少得多。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成语的民族性比较强,成语的翻译不能直接按“源成语”的字面意义进行,这就给成语的借用带来了不便;二是受词汇系统的制约,有的源成语虽然有可能翻译过来,但表达同样的意义汉语中已有现成的表达法。属于后一种情况的,即便借用过来,人们的看法也不一。如:一石二鸟它源于英语的Kill o birds with one stone;五体投地、聚沙成塔、不可思议、一尘不染……就是从佛经里借用来的,可我们现在根本就感觉不到这一点。
希望这样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六 来龙去脉这个成语来源于什么教
来龙去脉
[读音][lái lóng qù mài]
[解释]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出处]明·吾邱瑞《运壁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
[例句]你必须在三天内把事情的~搞清楚,向我汇报。
七 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成语有什么
这个不胜枚举吧,绝大多数成语都应该是的。
八 关于来源于诗句的成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版伏枥
去年今日此权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行路难》李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第》孟郊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无穷无尽、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鹊桥仙》秦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苏东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千淘万漉《浪淘沙》 刘禹锡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
九 成语的来历是什么
来源: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十 成语起源于什么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的起源寓言”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成语的起源寓言”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下一篇:成语接龙比赛_成语接龙比赛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