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造句 成语造句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呀-畏首畏尾啥意思

2025-04-18 04:26:13 13人已围观

简介1.什么是不要胆小怕事?2.形容看到就害怕的成语是什么?3.有谁有好谚语呀?什么是不要胆小怕事?生活中也不乏胆小怕事的人,他们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条件,不是没有机会,就是因为生性胆怯、畏首畏尾、害怕困难、害怕失败、担心被人耻笑。甚至,有些困难或麻烦根本不存在,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自己吓唬自己而已。

1.什么是不要胆小怕事?

2.形容看到就害怕的成语是什么?

3.有谁有好谚语呀?

什么是不要胆小怕事?

生活中也不乏胆小怕事的人,他们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条件,不是没有机会,就是因为生性胆怯、畏首畏尾、害怕困难、害怕失败、担心被人耻笑。甚至,有些困难或麻烦根本不存在,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自己吓唬自己而已。结果,他们的生命就消耗在无休止的犹豫和害怕之中,一事无成。

一个人如果处处胆小怕事,必将妨碍前进的步伐。有些人已为理想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可从来没有去尝试过,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任凭成功的机会白白溜走。

许多人也想成功,就是迟迟迈不开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他们沉浸在想象中的困难里,举棋不定,裹足不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其实,这些困难可能原本并不存在。有时,他们之所以失败或达不到目标,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多么困难,而是自己把自己吓退了。他们善于把问题想得很复杂,在思想中假设了诸多障碍,于是他们变得害怕,不敢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一个人养了一匹马,这马极其高大、骏美、雄壮又有力气。它头上长着很长的鬃毛,长得遮住了眼睛。

主人常常把它放到山中去吃草,因为马强壮的外形,山中的野兽都不敢去和它较量。

一天,它遇到一只老虎。老虎想吃掉它,它不甘示弱,就扑向老虎,和老虎搏斗起来,斗了一天未分胜负,双方只好各自回家。

看见马和虎斗的人,向马的主人称赞马的勇敢善斗。主人高兴地说:”我的马真是很雄壮呀!不过,我的马之所以没有战胜老虎,是因为它头上的鬃毛太长了,遮住了它的眼睛。如果把它头上的鬃毛剪掉,让它看得清楚些,它肯定会战胜老虎的。“于是,便拿出剪刀剪掉了马头上的鬃毛。

第二天,马的主人跟在马的后边,到了山上,果然看见一只老虎,奔向了马。马的主人本想观看一下自己的马战胜老虎的壮观场面,没料到的是,马见了老虎后,立刻惊惶失措,站不稳,还没有斗过两三个回合,就被老虎吃掉了。

马的主人非常失望。他非常不解的是:马为什么昨天那样勇敢善斗,而今天却这样怯懦无力呢一个老人知道后,对他说:”天下的事成功在于勇敢,失败在于怯懦。马第一天因为鬃毛遮住了眼睛,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只老虎,所以胆大勇敢,不知害怕;而第二天,它的鬃毛被剪掉了,看清楚了自己的对手是老虎,精神上就产生了胆怯、气馁,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马之所以产生怯懦心理,从而不战而逃,是因为它被自己想象的”可怕“吓倒了,害怕被吃掉。而实际上,它是能够战胜老虎的,至少是势均力敌的,因此它完全没有必要害怕老虎。可惜的是,由于它的胆怯,才变成了一个”平庸“者。

很多困难与障碍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其实它们根本不存在。当我们抛弃羞怯与恐惧,勇敢地往前迈一步,我们会发现原本担心的都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原本以为坎坷曲折的道路却是坦途。

有个爱尔兰家庭要移民美洲。他们非常穷困,于是辛苦工作、省吃俭用三年多,终于存够钱买了去美洲的船票。当他们被带到甲板下睡觉的地方时,全家人以为整个旅程中他们都得呆在甲板下。而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仅吃着自己带上船的少量奶酪和饼干充饥。

过了一天又一天,他们以充满嫉妒的眼光看着头等舱的旅客在甲板上吃着奢华的大餐。最后,当船快要停靠爱丽丝岛的时候,这家其中一个小孩生病了,做父亲的去找服务人员求救:”先生,求求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剩菜剩饭,好给我的小孩吃?“服务人员回答说:”为什么这么问?这些餐点你们可以吃啊。“”是吗?“这人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说,整个航程里我们都可以吃得很好?“”当然!“服务人员以惊异的口吻说,”在整个航程里,这些餐点也供应给你和你的家人,你的船票只是决定你睡觉的地方,并没有决定你的用餐地点。“我们真的为船上的这个人家感到不幸,甚至生出怜悯。而事实上,我们有些时候也像他们一样,在想当然中丧失机会,陷入令人悲悯的境地。

其实,当我们决心要从事某一件工作时,现实中它就一定有完成的方法。我们可能会花上数星期、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去做,也许要尝试许多方式,但如果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终究会发现实现的途径。

有位名叫莎丽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上司叫她去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莎丽大吃一惊,说道:”我怎么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么肯接见我呢?“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大法官的秘书讲话。他说:”我是《明星报》的莎丽,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只见听了会儿对方答话,然后说:”谢谢你,一点十五分,我按时到。“他把电话放下,对莎丽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事隔多年,莎丽对这事仍然念念不忘,她说:”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做来不易,却很有用。第一次克服了心中的懦弱,下次就比较容易一点。“许多困难,都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自信的人,往往把困难想象得比实际的大,他们被自己心中想象出来的困难所吓倒,从而丧失了许多成功的机会。所以,不要再将习惯的能量耗损在无聊的事情上,用心地、认真地把注意力凝聚在你真正想要的目标之上。然后,用力一击,马上行动,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或许就能成功。

形容看到就害怕的成语是什么?

① 形容看了就害怕的成语

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怛然失色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担惊受怕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胆裂魂飞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胆战心寒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骨寒毛竖 形容十分害怕。

骇人听闻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寒毛卓竖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寒心酸鼻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汗不敢出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惶恐不安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魂飞魄散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惊恐失色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② 形容害怕的成语

1、惴惴不安[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释: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出自: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意即:臣民的茅竹住所,每到刮大风的时候,臣民就害怕担心。

2、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

解释: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自:《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

3、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 ]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意即:这个时候北边墙壁上有悬挂着的赤弩的影子照在杯子里,形状像蛇一样。宣感到害怕恶心,但不敢不喝。

4、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意即:在北边看到八公上草木树林都像是人的形状,顾谓融说“这也是敌人呀,怎么能说人少呢”,脸上便露出了惧色。

5、面无人色[ miàn wú rén sè ]

解释: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出自:《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意即:李广被匈奴人打败,士兵们都面无人色,但李广神情自然如常。

6、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自:汉·杜诗《乞退郡疏》:“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意即:这令臣内心难安,诚惶诚恐。

③ 看见了就害怕用成语表示是什么

胆战心惊 望而生畏

郑 家族

④ 形容看到了就害怕是什么词语

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一、望而生畏[ wàng ér shēng wèi ]

解释: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译文:君子整理他的衣服与冠帽,让别人抬头注视,庄严得让人看了就害怕。

二、望而却步 [ wàng ér què bù ]

解释:却步:不敢前进,向后退。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

出自:秦牧《象和蚁的童话》:“凡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条件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望而却步。”

(4)形容看到就害怕的成语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望而生畏近义词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译文:由不得我自己不害怕,索性陪着笑脸儿想要退后却要往前走。

二、望而却步近义词

视为畏途 [ shì wéi wèi tú ]

解释: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险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难的、可怕的事情。

出自:清·秋瑾《精卫石》:“产难;妇人视为畏途;生只争一刻。”

译文:生孩子特别艰难。女人将它视为困难的事情,生与只是争那一刻的时间。

⑤ 形容看到就害怕的成语

毛骨悚然

惶恐不安 毛骨悚然 心惊肉跳 惶惶终日 胆战心惊

寒心酸鼻内 心惊胆战 惊慌失色 惊天动地容 惊心动魄

惊魂未定 惊弓之鸟 大惊失色 畏缩不前 触目惊心

心有余悸 失魂落魄 提心吊胆 战战兢兢 畏首畏尾

⑥ 形容非常害怕的成语

胆战心惊 、惶恐不安 、毛骨悚然 、心惊肉跳、惊慌失色。

1、胆战心惊

读音:dǎn zhàn xīn jīng

释义:战:通"颤"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示例:1、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2、惶恐不安

解释:惶:恐惧。 指内心非常害怕,十分焦躁不安。

拼音:huáng kǒng bù ān

近义词:惊慌失措、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寝食不安、忐忑不安。

反义词:坦然自若、不慌不忙、气定神闲、游刃有余、处事不惊、稳如泰山、淡定自若。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出自:《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3、毛骨悚然

拼音:máo gǔ sǒng rán

造句:惨烈的车祸发生了,那场面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这,足以让每个交通参与者警惕!

解释: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

例句:2013年3月学校发生的事情令我毛骨悚然。

出处:唐·韩愈《送穷文》:"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敥嘎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

4、心惊肉跳

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解释: 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出处: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举例造句: 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近义词:心胆俱裂、魂飞魄散。

反义词: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5、惊慌失措

拼音:jīng huāng shī sè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释义: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事例:次日,燕紫琼、宰玉蟾闻得丈夫又困在阵内,吓的~,坐立不宁。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吃惊。

近义词:惊慌失措

.

⑦ 看见了就害怕(用成语表示)

望而生畏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⑧ 形容听到就害怕的成语

: 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兢兢业业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

⑨ 形容一些人看到某些事物很害怕的成语有哪些

毛骨悚然

惶恐不安 毛骨悚然 心惊肉跳 惶惶终日 胆战心惊

寒心酸鼻 心惊胆战 惊慌失色 惊天回动地 惊心动魄

惊魂答未定 惊弓之鸟 大惊失色 畏缩不前 触目惊心

心有余悸 失魂落魄 提心吊胆 战战兢兢 畏首畏尾

谈虎色变 草木皆兵 毛骨悚然 诚惶诚恐 魂不附体

望而生畏 畏敌如虎 提心吊胆

⑩ 形容一见到就感到害怕的成语

毛骨悚然、怵目惊心、驰魂夺魄、动魄惊心、胆战心惊

一、毛骨悚然 [ má gǔ sǒng rán ]

解释: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翻译:秦王听说了,不知不觉脊梁骨发冷,十分恐惧。

二、怵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出自: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三、驰魂夺魄 [ chí hún ó pò ]

解释:形容振撼心灵。

出自:徐迟《地质之光》:“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

四、动魄惊心 [ dòng pò jīng xīn ]

解释: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出自: ***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其事至险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

五、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 ,不敢举步。

翻译:三藏看见说,十分害怕,不敢走。

有谁有好谚语呀?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信了肚,卖了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秀才饿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眼不见,差一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夜夜防贼,年年防歉。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艺高人胆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

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

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

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饭休嫌淡,有车休嫌慢。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有钱难买老来瘦。

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

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

有事叫公公,无事脸朝东。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

欲速则不达。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圆木平不稳,方木头不滚。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越吃越馋,越困越懒。

越坐人越懒,越吃口越馋。

钥匙不能劈柴,斧子不能开锁。

云彩经不起风吹,朝露经不起日晒。

在朝都是官,在席都是客。

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有病不避大夫。

在家不理人,出外没人理。

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

早起动动腰,一天少疲老。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