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造句 成语造句

顺流而下的意思-顺流而下的意思解释

2025-05-13 15:55:32 10人已围观

简介1.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什么意思2.“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下”是什么意思?3.《峨眉山月歌》中“下”是什么意思?4.顺流而下的意思?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感怀时间无情。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而生活却像逆水行舟,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挑战。这句话在感怀时间无情的

1.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什么意思

2.“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下”是什么意思?

3.《峨眉山月歌》中“下”是什么意思?

4.顺流而下的意思?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感怀时间无情。

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而生活却像逆水行舟,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挑战。这句话在感怀时间无情的同时,也鼓励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不断前行,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下”是什么意思?

”下“的意思是:顺流而下,在本句中是指顺流而下到达渝州的意思。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峨眉山月歌》。

全诗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如下: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中“下”是什么意思?

下:顺流而下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顺流而下的意思?

在中国古诗哲学中,顺流而下被广泛运用,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旨在引导人们做出更加明智、合理和自然的选择。

首先,顺流而下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力量和趋势。在《道德经》中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强调了自然的无穷生命力和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自然的力量,就可以更加容易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顺流而下也被认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在《庄子》中,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自然而然地存在和运动的,而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顺应自然趋势,而不是强制干涉自然,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在古诗中,也有不少描写顺流而下的意象,如《登高》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引领着人们前行。再如《滁州西涧》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里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可以理解为自然力量的推动,让小船轻松地顺流而下。

顺流而下在中国古诗哲学中被看作一种明智、合理、自然的选择,希望人们能够顺应自然趋势,不强求、不干涉,从而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