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刚毅木讷近乎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原文
2024-11-03 22:38:35 15人已围观
简介1.刚毅木讷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2.刚毅木讷是什么意思3.刚毅木讷的典故4.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几种品质近乎于什么5.有没有关于刚毅木讷近仁的作文6.“仁”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刚毅木讷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注音一式 ㄍㄤ ㄧˋ ㄇㄨˋ ㄋㄜˋ 汉语拼音 gāng yì
1.刚毅木讷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2.刚毅木讷是什么意思
3.刚毅木讷的典故
4.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几种品质近乎于什么
5.有没有关于刚毅木讷近仁的作文
6.“仁”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做到“仁”
刚毅木讷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ㄍㄤ ㄧˋ ㄇㄨˋ ㄋㄜˋ 汉语拼音 gāng yì mù nè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何晏 集解引 王肃 曰:「刚,无欲;毅,果敢;木,质朴;讷,迟钝。」 (公正无欲、果敢坚忍、性情质朴、言谈迟钝,是接近仁者的风范。) 程子曰:「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释义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坚毅质朴而不善辞令 相似词 吉人辞寡,君子言讷,先行后言,木讷寡言,沉默是金,沉默寡言,闲静少言
刚毅木讷是什么意思
刚毅木讷是坚毅质朴而不善辞令的意思。
刚毅木讷,拼音是gāngyìmùnè。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示例:
宋《二程全书·遗书四》“刚、毅、木、讷,质之近乎仁也;力行,学之近乎仁也。”
宋·苏辙《拾遗并引》:“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
刚毅木讷的造句:
1、他,出身低微,个性刚毅木讷,不善言辞。
2、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
3、其为人,刚毅木讷,似不能言者;其接物,细密绵长,每令人不觉。
4、属于刚毅木讷型郝龙斌,在私人场合,只要谈到孩子的教养和教育问题,总会变得滔滔不绝。
5、诸人都是刚毅木讷的汉子,不善言辞,他们一起举起酒袋子痛饮一口,一切尽在不言中。
刚毅木讷的典故
刚毅木讷的典故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罩陪型、毅、木、讷,近仁。
刚毅木讷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联合式,作谓语,指坚毅质朴而不善辞令。
宋朝《遗书四》中提到:“刚、毅、木、讷,质之近乎仁也。力行,学之近乎仁也。”意思是刚毅木讷的做事风格在本质上接近仁义,要在实践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得上是仁人。宋·苏辙《拾遗并引》中也说:“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意思是在宣泄自己对于世道不公的不满,刚毅木讷本身是一个好的品质,却被世人厌恶。
其他论语典故
1、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2、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馅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3、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刚毅木讷
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几种品质近乎于什么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刚强、果敢、朴实、言语谨慎,那他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有没有关于刚毅木讷近仁的作文
司马牛,宋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名耕,字子牛。宋司马桓魋是他的哥哥。桓魋有意谋害宋景公,子牛深恐其谋反成功,便是弑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诛之,谋反失败,也必然召来灭族之祸,忧国忧兄,陷于两难之境。因而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能明说,乃至鲁国,向孔子问仁。孔子知其问意,便答复:“仁者其言也讱。”讱是难于说出的意思。
子牛再问,有话难于说出,就是仁吗?孔子解释,“为之难”,办这件事很难,“言之得无讱乎”,说这件事岂能不难。此话意在言外。一个人遇到为难的事情,说给人听,无非是求人代办,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无力代办,也不能代出主意,如说出来,便是令人为难,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烦。基于这样的顾虑,所以,为难之事,不轻易说,这就是仁。?
“仁”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做到“仁”
、“爱敬”是“仁”的内容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很多次,孔子根据不同人的提问有不同的回答。如“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仁者先难而后获”,“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以为仁矣”,“刚毅木讷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凡此等等,可见“仁”的意蕴相当丰富。无论是说君子之行,还是己之所为,这里关于“仁”的种种回答,其实可以用孔子两次回答樊迟问仁来解释。 在《论语》第十二章里,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在第十三章中,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前者,心受为爱,很好理解;7后者之恭,《说文解字》释为,肃也,从心。忠,《说文解字》释为“敬也。从心中声。” 敬,《说文解字》释为“肃也。从攴、茍。”肃,《说文解字》释为“持事振敬也。从聿在渊上。”可见恭即忠、忠即敬,恭、忠、敬均是敬的意思。同时可知的是,前者说爱,后者说敬。这爱人与敬人又可以用来解释孔子在其他地方对仁的回答。 比如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笃亲是因,兴仁是果,而亲者爱与敬是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先难即是先有辛勤劳作,然后再想到自己的回报,即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这属于爱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可以为仁矣。简言之,恭者敬也,待人接物恭敬;宽者即心要宽厚广大,不与人斤斤计较;信者诚也,从人言即言行一致,不欺骗别人,爱人者不欺人,敬人者亦不欺人,可见信的根是爱和敬;敏者疾也,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力行难故欲敏8,这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某些正面的道理说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落到实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言行一致不欺骗人这属于信也属于爱人和敬人。惠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释为爱利,即给人以利。给人以利,这也是爱人。这五者为仁,关键还是在爱人、敬人。 同时,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枨也欲,焉得刚?”可见这里的刚是指少私寡欲如果一个人能够少私寡欲。做物的主人,那么他不会沦为守财奴,也不会沦为物的客体,多余的财物就会分享给他人,这就是爱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这里的“毅”指人在负仁行仁的路上坚强,刚毅,不动摇,不退缩。而木者,《说文解字》释木为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徐锴说:“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中庸》中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可见木用于比德是指诚指生,生物成物,爱人是也。讷者,从孔子论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它指一个人诚实守信有行动力,不花言巧语,这需要爱人也需要敬人。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他谈仁与礼、,思想的落点仍然是爱人与敬人,孟子在其他地方对仁的阐释都没有超出这一范畴。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是指不忍人之心,是人常有的同情心。这属于爱人。孟子说:“亲亲,仁也。”而亲亲是指践行亲人之伦理关系,亲人之伦理关系又是以爱敬为核心。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就是指人应该有的东西,9也是人们应该行走的道路。如果人饱衣暖食逸居而无教,10则近於禽兽。 从上述看来,我们发现:爱敬正是仁的基本内容。
上一篇:报仇雪耻解释是什么-报仇雪耻解释
下一篇:鹿鹿鱼鱼的意思-成语鹿鹿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