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恶衣恶食怎么读-恶衣恶食陋车驽马翻译
2025-05-22 03:48:32 2人已围观
简介1.《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3)2.汉字“恶”怎么解释恶字有多少笔画3.文言文实词谢4.古代文献中如何定义恶?要用文献中的原句并说明出处。5.王莽的新朝改革为什么会失败6.文言文中的恶翻译成: 1.不好;坏。 2.坏人;恶人。 时有什么例句?跟意思,谢谢《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
1.《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3)
2.汉字“恶”怎么解释恶字有多少笔画
3.文言文实词谢
4.古代文献中如何定义恶?要用文献中的原句并说明出处。
5.王莽的新朝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6.文言文中的恶翻译成: 1.不好;坏。 2.坏人;恶人。 时有什么例句?跟意思,谢谢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3)
莽欲以虚名说太后,白言?新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后,百姓未赡者多,太后宜且衣缯练,颇损膳,以视天下?莽因上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於是公卿皆慕效焉。莽师群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诚非所以辅精气,育皇帝,安宗庙也。臣莽数叩头省户下,白争未见许。今幸赖陛下德泽,间者风雨时,甘露降,神芝生,蓂荚、朱草、嘉禾、休征同时并至。臣莽等不胜大愿,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尽欢心,备共养。惟哀省察?莽又令太后下诏曰?盖闻母后之义,思不出乎门阈。国不蒙佑,皇帝年在襁褓,未任亲政,战战兢兢,惧於宗庙之不安。国家之大纲,微朕孰当统之。是以孔子见南子,周公居摄,盖权时也。勤身极思,忧劳未绥,故国奢则视之以俭,矫枉者过其正,而朕不身帅,将谓天下何。夙夜梦想,五谷丰熟,百姓家给,比皇帝加元服,委政而授焉。今诚未皇於轻靡而备味,庶几与百僚有成,其勖之哉?每有水旱,莽辄素食,左右以白。太后遣使者诏莽曰?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熟,公勤於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又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入待。所以诳耀媚事太后,下至旁侧长御,方故万端。
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液廷媵未充。乃者,国家之难,本从亡嗣,配取不正。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事下有司,上众女名,王氏女多在选中者。莽恐其与已女争,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馀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莽遣长安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莽白?愿见女?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有诏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封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信乡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将娶於纪,则褒纪子称侯,安汉公国未称古制。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庙,孝之至也。佟言应礼,可许。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满百里?莽谢曰?臣莽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复听众议,益封臣莽。伏自惟念,得托肺腑,获爵士,如使子女诚能奉称圣德,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愿归所益?太后许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莽深辞让,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群臣复言?今皇后受骋,逾群妾亡几?有诏,复益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
陈崇时为大司徒司直,与张敞孙竦相善。竦者博通士,为崇草奏,称莽功德,崇奏之,曰:
{窃见安汉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牾意,然而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於故旧,笃於师友。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
及为侍中,故定陵侯淳于长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白诛讨。周公诛管、蔡,季子鸩叔牙,公之谓矣。
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马,委以国统。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统,公手劾之,以定大纲。建白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舆幄坐,以明国体。《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圉?,公之谓矣。
深执谦退,推诚让位。定陶太后欲立僭号,惮彼面刺幄坐之义,佞惑之雄,朱博之畴,惩此长、宏手劾之事,上下一心,谗贼交乱,诡辟制度,遂成篡号,斥逐仁贤,诛残戚属,而公被胥、原之诉,远去就国,朝政崩坏,纲纪废弛,危亡之祸,不隧如发。《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顇?公之谓矣。
汉字“恶”怎么解释恶字有多少笔画
恶è不好:恶感。恶果。恶劣。恶名。丑恶
凶狠:恶霸。恶棍。险恶。凶恶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恶贯满盈
好美爱善恶wù讨厌,憎恨,与“好”相对:可恶。厌恶。好恶
好美爱善恶ě〔恶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好美爱善恶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好美爱善笔画数:10;部首:心;笔顺编号:1224314544
笔画顺序:横竖竖捺撇横捺折捺捺
详解
恶_、_ě另见è;wū;wù恶心ěxīn〖feelsick〗胃逆想吐的感觉两眼发黑,一阵恶心恶心ěxīn〖disgusting;nauseating〗厌恶之极,不堪忍耐恶心样儿,也不惦量惦量自己吃几碗干饭恶_è名同本义〖fault〗恶,过也。
《说文》恶上安西。
《颜氏家训》吾以志前恶。
《左传·定公五年》君子之遏恶扬善。
《易·象传》又如:恶恶从短泛指一般罪恶〖evil〗恶积祸盈。
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又如:恶逆;恶障;恶头儿;恶心钱儿;恶孽恶人;坏人〖evilperson;villain〗元恶不待教而诛。
《荀子·王制》又如:恶杀都来为一项罪行被控告的人;犯罪的人〖culprit〗。如:首恶必办,协从不问恶_è形丑陋〖ugly〗五曰恶。
《书·洪范》。传:“丑陋也。”人莫知其子之恶。
《礼记·大学》恶者美之充也。
《管子·枢言》今子美而我恶。
《韩非子·说林上》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
《战国策·赵策》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又如:恶丈夫;恶女粗劣〖coarse〗。如:恶食;恶衣;恶札坏;不好〖bad〗廉君宣恶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恶衣恶食,陋车驽马。
《汉书·王莽传上》岁恶不入。
贾谊《论积贮疏》又如:恶宾;恶逆凶暴;凶猛〖fierce〗。如:恶狞;恶茶白赖;恶赖富丽污秽;肮脏〖dirty〗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论语·乡党》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又如:恶路;恶水;恶水缸儿令人难堪〖discomfiting〗。如:恶戏;恶剧;恶谑恶毒〖venomous〗。如:恶歆歆;恶支沙;恶势煞庸俗〖vulgar〗。如:恶辞;恶谈;恶字贫瘠〖barren〗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齐民要术·耕田》又如:恶郡;恶处恶_è动害;伤害或损害〖harm〗。如:恶说;恶讪;恶事;恶款;恶尽人恶_è副甚;很〖very〗表示程度。如:恶烦另见ě;wū;wù恶霸èbà〖localtyrant〗独霸一方,作威作福,欺压群众的人打倒恶霸恶报èbào〖properretributionforsin〗迷信的人指做坏事后得到坏报应恶人得恶报恶病质èbìngzhì〖cache西安a〗由于一种慢所引起的全身性消耗及营养不良一种慢性的逐渐恶化的状况,尤指精神或前途恶补èbǔ〖takingtoomuchtonic〗∶过量服用补品、补药〖takingtoomanysupplementarylessons〗∶临时大量补习、补课恶叉白赖èchābáilài〖viciousandvillain〗行为恶劣、皮赖脸的样子初见人家姑娘,恶叉白赖的成何体统恶臭èchòu〖stink〗奇臭,不堪忍受的味道或气味一只老鼠在屋里,恶臭无比恶德èdé〖wickedconduct〗恶劣的品德恶斗èdòu〖fiercestruggle〗猛烈的争战打斗双方你来我往,好一场恶斗恶毒èdú〖vicious;malicious〗凶狠歹毒一个恶毒的计划形成了恶恶实实è’e-shíshí〖veryfierce〗[方言]∶狠巴巴的样子恶妇èfù〖viciouswife〗坏女人恶感ègǎn〖illfeeling;malice〗对某人不满或憎恶的感情他对你并没有恶感恶贯满盈èguàn-mǎnyíng〖beguiltyoftheworstcrimes;berepletewithvices;besunkissins;faceretributionforalifeofcrime〗形容罪大恶极,就象钱串已满,已到末日恶鬼èguǐ〖evilspirit〗∶迷信指残害人的鬼魅〖devil〗∶恶棍讨厌的恶鬼,又找上门来了恶棍ègùn〖ruffian;scoundrel;bully〗胡作非为、作恶多端的人一帮恶棍恶果èguǒ〖evilconsequence〗佛教谓从恶事之因而生的苦果坏结果坏下场滥用土地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恶狠èhěn〖fierce〗凶恶狠毒层层关系网加上恶狠的手腕,使他一年一个台阶爬上了高位恶狠狠èhěnhěn〖veryfiercely〗极端凶恶的样子临走又恶狠狠地骂了两句恶化èhuà〖worsen;deteriorate〗向坏的方面变,使更坏国际关系突然恶化恶疾èjí〖foul/nastydisease〗痛苦难治、令人厌恶的疾病恶迹èjì〖badconduct〗恶劣的行迹;以往的丑恶之事恶迹不改,以至再次入狱恶口èkǒu〖badlanguage〗恶语,恶狠狠的话恶口相骂恶辣èlà〖ruthless〗恶狠毒辣手段恶辣恶浪èlàng〖violentbillow〗凶猛的浪头〖depravedforce〗比喻邪恶势力恶劣èliè〖bad;abominable〗很坏恶劣的环境心境恶劣恶骂èmà〖cursefiercely〗恶言大骂半小时过去了,仍旧恶骂不止恶梦èmèng〖nightmare〗使人恐惧的梦,或广义地指引起难以摆脱的恐怖的幻象或经历婚姻对双方都可能是恶梦恶梦èmèng〖nightmare〗同“噩梦”恶名,恶名儿èmíng,èmíngr〖badreputation〗丑恶的名声恶名远扬恶魔èmó〖devil〗佛教语。障碍佛法的恶神的总称比喻非常凶恶的人恶癖èpǐ〖evilhabit〗不良习惯这种恶癖非改不行恶气èqì〖evilsmell〗∶腐败难闻的气味垃圾堆不时散发出一股恶气〖unpleasantmanner〗∶指受到的欺压、侮辱等见他回家闷闷不乐,许是在外面受了谁的恶气了〖resentment〗∶怨气,怨恨他的公正评判,替我们出了一口恶气恶人èrén〖evilperson;vilecreature〗∶品质恶劣的人恶人先告状〖uglyperson〗∶相貌丑陋的人恶煞èshà〖demon〗神气凶恶的鬼神。比喻凶狠恶毒的人恶少èshào〖youngruffian〗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
《荀子·_身》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杜甫《锦树行》恶舌èshé〖viciouslanguage〗恶毒的语言恶声èshēng〖verbalabuse〗∶凶恶愤怒之声恶声喝道:站住〖immoralmusicorsong〗∶指低级趣味的乐曲〖badreputation〗∶坏名声恶事èshì〖evil〗邪恶的行为或事例恶事传千里èshìchuánqiānlǐ〖scandaltravelsfast〗恶事:坏事,丑事。形容败坏名誉的事很容易传开来恶誓èshì〖detrimentaloath〗极不利的誓言恶水èshuǐ〖waterunfittodrink〗∶不宜饮用的水〖slops〗[方言]∶污浊的水〖rapidstream〗∶凶险的河流穷山恶水恶俗èsú〖badcustom〗∶不良的习俗〖vulgar〗∶粗俗;庸俗恶俗趣味恶岁èsuì〖yearofbadcrops〗饥荒的年头恶损èsǔn〖ridicule〗挖苦,贬损恶损人恶徒ètú〖badguys,hoodlums〗非善良之辈恶习èxí〖badhabit;vice〗不良的习惯,多指、等染有同性恋的恶习恶相è西安àng〖evilorangrycountenance〗凶恶的相貌他当时那种恶相真吓人恶行èxíng〖immoralconduct〗丑恶的行径恶性èxìng〖malignant;vicious〗∶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恶性肿瘤〖galloping〗∶发展迅速的,性质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恶性循环èxìngxúnhuán〖viciouscircle〗若干事物,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恶凶凶è西安ōng西安ōng〖veryfierce〗凶恶的样子老虎恶凶凶地扑向猎物恶言èyán〖aneviltongue〗粗野的言语、诽谤性的或恶毒的言语口出恶言恶言伤人恶意èyì〖evilintensions;malice〗不良的居心;坏的用意对他们无恶意或反感恶语èyǔ〖badlanguage〗恶毒的话;诽谤的话恶语中伤恶语伤人èyǔ-shāngrén〖usebadlanguagetoinsultpeople〗指用恶毒的话去中伤别人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跟前恶语伤人六月寒
《西厢记》恶语中伤èyǔ-zhòngshāng〖viciouslyslander〗用恶毒的语言诬蔑陷害人恶运èyùn〖badluck〗坏的运气交了恶运恶战èzhàn〖hardfighting;fiercebattle〗凶猛的搏战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恶战,红军占领了桥头恶仗èzhàng〖fiercebattle〗非常激烈残酷的战斗什么恶仗都能打恶作剧èzuòjù〖practicaljoke;prank〗令人难堪的戏弄完全是客轮事务长搞的恶作剧恶_wū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what〗恶,安也。
《广韵》恶识宗?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
《左传·桓公十六年》彼恶知之。
《孟子·梁惠王上》恶能无纪。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恶_wū叹表示惊讶〖wu〗恶,是何言也?
《孟子》恶,是何言。
清·《饮冰室合集·文集》另见ě;è;wù恶_wù动讨厌;憎恶〖loathe;hate〗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荀子·天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诚好恶何如。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好逸恶劳。
清·黄宗羲《原君》怨恶其君
又如:甚恶;恶忌;恶生;恶不去善;恶杀;恶紫夺朱;恶嫌;恶惮;恶识;恶上;这人真可恶;憎恶;深恶痛绝;恶恶嫉妒〖beenvious;begreenwithenvy〗〖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资治通鉴》诽谤;中伤〖slander〗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
《书·秦誓》太子痤美而狠,合佐师畏而恶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比而恶之。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战国策》又如:恶讪忌讳〖taboo〗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
《礼记》恶_wù形羞耻,羞愧〖ashamed〗无盖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又如:恶囊另见ě;è;wū恶湿居下wùshī-jū西安à〖dosth.oneknowsiswrong〗虽厌恨潮湿但又处于潮湿的地方,比喻事与愿违
出处
[①][è][《__》_各切,入_,影。]亦作“_1”。亦作“_1”。“恶1”的繁体字。罪过;罪恶。凶暴;凶险。威猛;猛烈。恶人,坏人。古人指不正之气。如邪恶鬼祟之类。丑陋;憔悴。粗劣;不好。污秽肮脏之物。特指粪便。腐败;凋谢。副词。表程度,相当于“甚”、“很”。[②][wù][《__》_路切,去暮,影。]“_2”的今字。亦作“_2”。亦作“_2”。“恶2”的繁体字。讨厌,憎恨。诽谤;中伤。畏惧。得罪;冒犯。忌讳。[③][wū][《__》哀都切,平模,影。]亦作“_3”。亦作“_3”。“恶3”的繁体字。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安”、“怎麽”。叹词。[④][ě]亦作“_4”。亦作“_4”。“恶4”的繁体字。见“_4心”。[⑤][hū][《集_》荒胡切,平模,_。]亦作“_5”。亦作“_5”。“恶5”的繁体字。见“_5池”。[⑥][yà]通“_1”。亦作“_6”。亦作“_6”。“恶6”的繁体字。次。
卯集上心字部_;康熙笔画:12;页码:页386第16〔古文〕_唐__各切集___遏鄂切正_遏各切,?音_。__不善也。从心__。通_有心而__之_,_心而__之_。又_陋也。_·洪_六_,五曰_。__陋也。五行_貌不恭之_也。又瑕也。周_·冬官考工__氏敝_而__。__至敝_,_瑕_也。又粗也。史_·_羽本_以_食食_王使者。_粗_也。又年凶曰__。又器物不良曰苦_。又__也。前_·昌邑王_如是___矣。_古曰__矢也。越王句___王__。又多所不可曰性_。後_·_陀__人性__得意。又___路切集___正__故切,?_去_。憎也,疾也。左_·_三年周_交_。__相疾_也。又忌也。_·王制奉__。_奉__也,__先生之名,__子卯忌日,_奉_於王,以所_所_也。又_也。孟子羞_之心。又__哀都切集_正_汪胡切__汪_切,?音_。安也,何也。___乎成名。孟子居_在。又__。孟子_,是何言也。又_滹同。_·_器_人_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_池。古今字考_同滹,池同沱,_滹沱河也。古但作_,加心作_。加言作?,?__。因各__成_,_,?三文。集_?__也。
卷十心部编号:6844_,[_各切],_也。从心__。
文言文实词谢
1. 常用文言文实词有哪些(尽量多点)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
2. 文言文实词:书、属、通、恶、谢 的不同用法和例句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不者)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通
1.凝绝不通声暂歇(没有堵塞) 2.指通豫南(通往)
3.主簿通语言(传递) 4.阡陌交通(沟通)
5.因入京师,观太学,。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阡陌交通(沟通)
5,乃辞谢(道歉.主簿通语言(传递) 4,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遂通五经(精通) 6,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字体)
7《书》曰,劣,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满招损,观太学.皆通习之(全部)
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谦得益(特指《尚书》,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不者)
7查明属实,起,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哪)
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事属可行(系,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不好的)
3以小易大.凝绝不通声暂歇(没有堵塞) 2、辈、是)
通
1,无以致书以观(书籍,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因入京师.政通人和(开通)
7,彼恶知之(怎么,(辞别) 4昔初阳岁,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泛指一切经书)
属
1衡少善属文,记下) 2卒买鱼烹食,(凋落) 8使君谢罗敷.指通豫南(通往)
3
3.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4. 急求文言实词“恶属通谢”的不同义项,初中高中的最好都恶è wù ě wū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恶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恶 è部首笔画部首:心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五笔86:GOGN 五笔98:GONU 仓颉:MCP笔顺编号:1224314544 四角号码:1033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6076基本字义1。
不好:~感。~果。
~劣。~名。
丑~。2。
凶狠:~霸。~棍。
险~。凶~。
3。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详细字义1。 恶、恶 ě2。
另见 è;wū;wù〈名〉1。 (形声。
从心,亚声。本义:过失)2。
同本义 [fault]恶,过也。——《说文》恶上安西。
——《颜氏家训》吾以志前恶。 ——《左传·定公五年》君子之遏恶扬善。
——《易·象传》3。 又如:恶恶从短(对于人的过失,不十分苛责,适可而止)4。
泛指一般罪恶 [evil]恶积祸盈。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5。
又如:恶逆(奸恶逆乱。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恶障(佛语。
指杀生、偷盗等妨碍修行的罪恶);恶头儿(罪名);恶心钱儿(干坏事得来的钱财);恶孽(罪恶;弊病)6。 恶人;坏人 [evil person;villain]元恶不待教而诛。
——《荀子·王制》7。 又如:恶杀都来(刽子手在刑场上逞威风而发出的叫喊声。
恶杀:即凶神恶煞)8。 为一项罪行被控告的人;犯罪的人 [culprit]。
如:首恶必办,协从不问〈形〉1。 丑陋 [ugly]五曰恶。
——《书·洪范》。传:“丑陋也。”
人莫知其子之恶。——《礼记·大学》恶者美之充也。
——《管子·枢言》今子美而我恶。——《韩非子·说林上》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 纣, 纣以为恶。
——《战国策·赵策》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2。
又如:恶丈夫(丑陋汉子);恶女(容貌丑陋之女)3。 粗劣 [coarse]。
如:恶食(粗劣的食物);恶衣(粗劣的衣服);恶札(柮劣的书札。 多指书法不善,字迹欠佳)4。
坏;不好 [bad]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恶衣恶食,陋车驽马。
——《汉书·王莽传上》岁恶不入。——贾谊《论积贮疏》5。
又如:恶宾(不受欢迎的客人。即恶客);恶逆(不善,不顺)6。
凶暴;凶猛 [fierce]。如:恶狞(凶恶狰狞);恶茶白赖(恶叉白赖。
凶恶刁钻,无理取闹);恶赖富丽(无理贪求富有豪华。恶赖:无理取闹,耍无赖)7。
污秽;肮脏 [dirty]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论语·乡党》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8。 又如:恶路(恶露。
妇女产后由 *** 排出的液体);恶水(泔水);恶水缸儿(泔脚水缸)9。 令人难堪 [disfiting]。
如:恶戏(恶作剧);恶剧(恶作剧);恶谑(令人难堪的嘲弄)10。 恶毒 [venomous]。
如:恶歆歆(凶狠恶毒的样子);恶支沙(恶支杀。恶狠狠地,十分凶恶的样子);恶势煞(凶恶的样子)11。
庸俗 [vulgar]。如:恶辞(庸俗之词);恶谈(庸俗不堪的话);恶字(不堪入目的字眼)12。
贫瘠 [(of land) barren]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齐民要术·耕田》13。
又如:恶郡(贫瘠荒远的州郡);恶处(贫瘠的地方)〈动〉1。 害;伤害或损害 [harm]。
如:恶说(说话触犯);恶讪(得罪);恶事(做坏事);恶款(作恶犯法的条款);恶尽人(把人都得罪了)〈副〉1。 甚;很 [very] 表示程度。
如:恶烦(非常烦恼)2。 另见 ě;wū;wù常用词组1。
恶霸 èbà[local tyrant] 独霸一方,作威作福,欺压群众的人打倒恶霸2。 恶报 èbào[proper retribution for sin] 迷信的人指做坏事后得到坏报应恶人得恶报3。
恶病质 èbìngzhì(1) [cachexia](2) 由于一种慢(如结核或癌)所引起的全身性消耗及营养不良(3) 一种慢性的逐渐恶化的状况,尤指精神或前途4。 恶补 èbǔ(1) [taking too much tonic]∶过量服用补品、补药(2) [taking too many supplementary lessons]∶临时大量补习、补课5。
恶叉白赖 èchābáilài[vicious and villain] 行为恶劣、皮赖脸的样子初见人家姑娘,恶叉白赖的成何体统6。 恶臭 èchòu[stink] 奇臭,不堪忍受的味道或气味一只老鼠在屋里,恶臭无比7。
恶德 èdé[wicked conduct] 恶劣的品德8。 恶斗 èdòu[fierce struggle] 猛烈的争战打斗双方你来我往,好一场恶斗9。
恶毒 èdú[vicious;malicious] 凶狠歹毒一个恶毒的计划形成了10。 恶恶实实 è'e-shíshí[very fierce] 〈方〉∶狠巴巴的样子11。
恶妇 èfù[vicious wife] 坏女人12。 恶感 ègǎn[ill feeling;malice] 对某人不满或憎恶的感情他对你并没有恶感13。
恶贯满盈 èguàn-mǎnyíng[be guilty of the worst crimes;be replete with vices;be sunk is sins;face retribution for a life of crime] 形容罪大恶极,就象钱串已满,已到末日 14。 恶鬼 èguǐ(1) [(Budd) evil spirit]∶迷信指残害人的鬼魅(2) [(abuse) devil]∶恶棍讨厌的恶鬼,又找上门来了15。
恶棍 ègùn[ruffian;scoundrel;bully] 胡作非为、作恶多端的人一帮恶棍16。 恶果 èguǒ(1) [evil consequence](2) 佛教谓从恶事之因而生的苦果(3) 坏结果坏下场滥用土地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17。
恶狠 èhěn[fierce] 凶恶狠毒层层关系网加上恶狠的手腕,使他一年一个台阶爬上了高位18。 恶狠狠 èhěnhěn[very fiercely] 极端凶恶的样子临走又恶狠狠地骂了两句19。
古代文献中如何定义恶?要用文献中的原句并说明出处。
恶
一.è
1.罪过。与“善”相对。《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2.凶暴,凶险。《墨子·七患》:“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
3.丑,劣。与“美”、“好”相对。《左传·昭》二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汉书》九九上《王莽传》:“恶衣恶食,陋车驽马。”
4.坏人。《书·康诰》:“元恶大憝。”
5.疾病。《左传·成》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注:恶,疾疢也。
6.污秽。《左传·成》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恶。”《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大宰嚭奉溲恶以出。”指粪溺。
7.副词。甚。很。常用于诗词曲中。宋杨万里《诚斋集·三》《见周子充舍人叙怀》诗:“公今贫贱庸非福,我更清愁恶似公。”
二.wù
8.憎恨,讨厌。与“好”(hào)相对。《左传·隐》三年:“周郑交恶。”
9.诽谤,诋毁。《战国策·燕》一:“人有恶苏秦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武安君,苏秦封号。
三.wū
10.疑问代词。怎,如何,何。《墨子·经说》下:“则是智,是之不智也,恶得为一?”《战国策·赵》三:“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11.叹词。《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言也!”
王莽的新朝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您好!作为中国古代“篡位者”的代表,王莽一直为传统价值观所不容,他创立的新朝被视为伪政权,他推行的改革被讥为荒唐乱政。甚至他在“篡位”之前谦恭克己、兢兢业业的表现,也被认为是为篡位做铺垫的伪装矫饰。那么,历史上的王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所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是怎样走上最高权力宝座又缘何身国灭?本期“王立新论史”继续为你解读:新朝复古的失败带给我们什么教训?
亦天时 非人力:王莽得帝位有哪些条件
在班固的评价中,只有说王莽得位当皇帝,“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这句话,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王莽代汉而立,是汉已溃烂,而王莽人脉最盛,天下不可无君,于是王莽在众官迎请之下,经过太皇太后同意才当上了皇帝。他这个权力真正是通过禅让得来的,而不是像曹操,尤其不是像司马懿那样欺人之弱,窃夺来的。所以我把这一讲的题目叫做“到底是王莽篡汉还是王莽禅汉”。因为王莽是汉臣,他自己的新朝政权,又直接断送在他自己的手上,没有传下去。所以,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王朝的历史学家。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都站在汉王朝的立场上,说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王莽的后起者是刘秀,他自称是延续汉代的江山,所以王莽作为乱臣贼子,就仿佛铁案如山了一样。如果接下来的政权占有者不是刘秀,而是马秀、牛秀、羊秀之类,那王莽至少也能像隋朝的皇帝一样,虽然短命,也不至于被一口声的全都说成是篡权的奸贼。
其实刘秀也算不得什么汉朝的继承者或者拯救者。《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光武帝纪》为他列的族谱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就算从汉景帝算起,也有七世了。如果从汉武帝算起,也已出了五服。按照古礼,五世亲绝,可以另为别姓。他跟汉武帝以下的据位帝王,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血亲关系了,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的儿子,连官二代都算不上。而且,他于王莽天凤年间,“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如此,他已经接受王莽通过禅让成为皇帝的事实,又是王莽时代培养出来的学生,他虽然名义上是刘氏的宗亲,而实际上应当是王莽的臣子。“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这也是《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当然也是完全出于美化他的记载。不过各位请仔细看看这段文字:刘秀既为王莽新朝的太学生,乘天下方乱而起兵,想要推翻王莽,取而代之。咱们就不算他是王莽新朝的乱臣贼子,至少也是不忠的叛逆!恢复刘氏的江山,只不过是一个仅仅能被俗人理解的理由,唬弄愚众的借口而已。绿林军扶持的更始皇帝刘玄,是刘秀的族兄,也只是刘氏可以改姓的远族,至于赤眉军所立刘盘子,当时只是军中放牛的奴仆,更谈不上可以代表刘汉皇室。
班固说王莽获大宝之位,是天时所致,什么叫天时?班固只是不好说是天意。那么王莽得了什么天时,当上了皇帝呢?
从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看来,有三点重要的东西异常值得重视:
一是汉室衰败,天下崩溃;二是禅位让贤的历史传统没有断绝;三是五德终始说在社会生活中广有信众。
有关刘汉皇室的衰微,首先表现在皇帝昏庸无能,其次就是子嗣不旺。成帝虽然在位二十六年,但是自己无能,一切政务委托王凤、王音、王根等。至哀帝得位,虽然想抑制王氏,但还是要依托远比王氏更差的自己的外戚傅氏、丁氏等,哀帝在位不足七年,崩而无子。迎中山孝王子刘衍为帝。这个刘衍的母亲,是中山孝王的姬妾,姓卫。卫姬的姑姑,是汉宣帝的婕妤,生了楚孝王。卫姬的姐姐,又是汉元帝的婕妤,为元帝生了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成帝将卫姬的妹妹赐给他,生子刘衍,这就是汉平帝。平帝两岁时,其父孝王崩,继为中山王。哀帝,立为帝,时年九岁。立五年而崩,无子,又立汉宣帝玄孙婴为帝,当时只有两岁,而到他五岁的时候就把天下禅让给了王莽。已经找到汉宣帝的玄孙那里去了,可见汉皇后嗣匮乏之程度。还要王莽把刘邦的堂叔伯兄弟的子嗣们找出来当皇帝,才算是王莽忠孝吗?有点太强人所难了。再说这些人跟皇朝的继承权,完全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
至于天下崩溃的情形,从汉武帝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汉承秦末战乱之弊,社会经济十分匮乏,经历惠文景时代的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但是很快就又被好大喜功、徒务虚名的汉武帝以对匈奴的战争,还有封禅、巡狩等方式,挥霍殆尽。刘汉王朝,随即正式走上全面下滑之路。昭帝时期,情况进一步恶化,而且因为土地兼并和买卖奴隶等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渐趋激化。汉元帝时期,易学家京房,列举众多灾异,告诉汉元帝,国家衰败之势已经难于抑止。汉元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天下确实是“衰乱已极”。到了汉成帝时,谷永在与成帝面对面谈话时,指出当时严峻的社会情况说:“饿于道者,以百万数。”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哀帝以下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各地农民此起彼伏,汉家天下实在已经是衰败到了溃烂无救的地步。
这种情况,说明了汉家天下已经根本维持不下去了,刘氏的统治已经没有可能再进行下去。
当此之际,并未陨灭的上古时期的禅位让贤的传统开始在社会上复活。
我在这里首先要告诉大家一点,就是有关上古时期的禅让,也就是所谓尧让舜、舜让禹,近世以来一直被世人认定为儒家创造的神话。其实这完全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我敢肯定地说,尧舜禹之禅让,绝对是实有其事。有关禅让,虽然距离过于遥远,缺少直接的文字证据,但是不仅儒家,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有相同或者相类的记载,这本身就是证明。儒家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这一古代的事实,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目标,他们希望这个社会,应当永远在贤人的统领下走向和谐美满。
《尚书·蔡仲之命》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上天只护佑有德的贤者,老百姓只感念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人。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最早的好老师,他们不可能编瞎话来骗人,否则他们不会在历史中产生那么久远的良好影响。《论语·尧曰》记载尧对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又称:“舜亦以是命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尧告诫舜说:“皇天把拯救万民和养育万民的任务放置在你的肩上了,你要努力呀!如果你要是让百姓陷入困苦和贫穷,那么你的大位也就会被收回去,从此不再属于你了。”后来舜又把同样的话语,原封不动地说给了大禹。《尧曰》篇接下去记录了商汤和周武的话语,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我个人有了罪错,不会殃及天下百姓;天下百姓犯了罪错,那都是我统治的不好,不怪他们。周武说:“虽有至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我虽然有血亲家族,但是不如我拥有天下的贤才。如果百姓犯了罪错,那都是我犯的罪错。
《论语·尧曰》,是孔子给学生讲历史课的辑录。既是讲课,肯定有史实依据,不可能凭空编造出这样的故事。况且这样的故事,在先秦时期几乎众口一词,怎么会大家都编出了完全相同的故事?至于“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只不过是在久已被世人所认可的尧舜禹禅让的事实基础上,强调贤人政治,反对霸权政治和庸碌政治的价值宣言而已。
所以,禅让政治确实是曾经的事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君主的权力欲望越来越膨胀,于是互相征战,他们招揽贤人,已经不出于养育苍生的目的,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各自日益膨胀的私欲。所以孟子才说:“春秋无义战”。
这种不断膨胀的欲望,使得君主都想争抢到更多、更大的地盘。而最大的地盘,就是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统一的国家的理念,在这些君主的心目中,根本就不是出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承载历史文化,养育天下苍生的意愿,而完全是出于他们各自的私人欲望得到满足的要求。最终秦始皇得逞其恶了。王船山说这是天道假私济公。各位只听说过假公济私,可能还没有听说过假私济公。假私济公,就是上天借助历史人物的个人自私的欲望,以完成有利于天下众生的事业。这是船山先生就秦始皇统一天下一事所发的高论。就算不是秦始皇,也会是别人,统一的欲望膨胀之后,使得统一成为事实,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谁先统一,谁都会很快灭亡,这也是趋势和潮流,因为大家还不习惯于真正的统一。同时,被统一的势力,一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报复行为。仅此两点就已经足够,何况还要加上暴虐和专制?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实在是生逢其时,捡了历史的大便宜。说秦国的统一只是为了圣王作前期的驱除和打扫工作,未免把刘邦看得太高,同时也不了解历史的趋势。就个人人品、学养、才智而言,刘邦比秦始皇差得不知道究竟有多遥远。
那么当汉朝的统治一团溃烂,遍体疮痍之时,统一的家天下虽然已经运行了两百余年,但是旧有而尚未泯灭的禅位让贤的传统,正好乘势勃发。这是导致王莽得以成为帝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早在汉昭帝时,研究公羊春秋的学者睦弘,就征引古义,让汉昭帝把皇位禅让给天下的贤人,此时王氏根本还没有出现。他要汉统治者“求索贤人,禅以帝位。”希望汉昭帝效法殷、周,自封百里,以嗣血统,“顺承天命”。虽然他因此被杀,但是已经足以表明禅位让贤的传统,在特定历史情形之下,已经复活。同时,也表示汉代到昭帝时期——此时武帝刚刚过世不久,已经失去士望和民心,到了行将就墓的时候了,不必等到王莽出场。接续昭帝的是宣帝,此时王氏依然杳无踪影。一位叫盖宽饶的学者,又据易理提出让汉宣帝禅让的要求,他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又说:“若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意思是汉代统治已经完成了使命,该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汉代的君王,既然已经失去君临天下的德与才,就应该识时务,知进退,主动让位,不要赖着不下去。当然,他也因此被迫自杀。以上两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说坚持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立场,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尽管招致杀身之祸,但是确实应当被历史所牢记,他们是对中国政治的贤良,对生民的生存负责的社会精英。他们的行为,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是有历史责任感的,他们为了中国政治的正常化和合理化舍出了生命的代价!
前面所说的易学学者谷永,在汉成帝时更进一步提出了:“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他说:上天任命君王,让他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自身,而是为了臣民。他说天“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他提出了“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种话语,后来一直沉寂不闻于世了。直到明朝中后期以后,才被唐甄、黄宗羲和王船山、顾炎武等拾起来,重新进一步阐发。汉成帝这一次并没有杀掉谷永,却诚实地说了一句“甚感其言”的话语。
之后,刘向又提出了“富贵无常”,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的说法。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它的性质如何,努力怎样,它总是要灭亡的,总是要被其它的新兴政权所取代。这是历史的规律,想挣脱也挣脱不掉。大家不要以为刘向是为王莽张本,刘向是反对王氏专权的,尽管他的幼子刘歆后来成了王莽的国师。刘向留下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叫做《说苑》,其中有一篇叫做《至公》,就是大公至正的意思。在这篇文字中,他说:“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他说这才是人君真正的公心所在。
以上这些学者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不仅为一个朝代张本,真可谓优秀士大夫。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作,也是因为禅让是古已有之的实事,虽然经历了秦汉两百年的专制,并没有被大家遗忘,大家还没有完全放弃这一美好的理想。
禅让是非暴力解决政权问题的良好方式,不必使用武力,免得天下苍生受难,也不至于耗竭社会经济和其它物质资源。但是后世的统治者们私心过重,不愿意让出权力,即便在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的情势之下,仍然要拼命一搏,致使生灵涂炭,血流成渠。这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剧之源。为了牢牢把持权力,而不顾天下苍生活,竟然到了不辨时局、甚至不知羞耻的地步。皮赖脸地占据皇位不放,就好像泡泡糖粘在上面一样,非动大的外科手术,不肯松手。
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把天下当成自己私家的产业,汉高祖刘邦在当上皇帝的时候,面对群臣对他父亲恬不知耻地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产业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说从前您总是说我不如二哥,骂我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不治产业。现在您再看看,我的产业跟他的产业相比,谁的更多些?当时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把天下当成他自己的产业,大臣无耻逢迎,可为一叹!刘邦年轻时,是个标准的二流子,连他亲爹都瞧不起他!
既然把天下当成自己的产业,所以就不许人家夺走。即使在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天下,人心离散,社会崩溃的末日之时,还要拼一搏,不惜天下苍生的活,非要弄到血海尸山,不肯罢手。普通的老百姓不懂历史,跟着人家瞎起哄,人家说刘邦厉害,他们也说刘邦厉害,甚至把电视剧中的情节都当成历史的真实去对待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之类,就连很多大学老师都说很好。当然,他们可能指的是“拍摄手段”和“表现技巧”,还有扮演得“像不像”之类的东西。汉武帝究竟怎么样?穷兵黩武,尽情巡狩,挑起汉族与匈奴族的争端,使无数将士殒命,汉、匈两族生灵涂炭。而且巡狩之时,不顾民生疾苦,肆意践踏庄稼,致使百姓大骂不已,有的乡民甚至想联合起来暗杀他。
后来的一些好图虚名的功利之徒们,欣赏汉武帝极具侵略性的“开疆拓土”,虚美他,管他叫“汉武大帝”。正是只看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和“夜黑燕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果敢与英勇,只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和“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的雄壮与迈;却看不到“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凄苦和无奈,看不到“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惨痛与悲凉。大家都回去好好读一读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感受一下将士们出征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是什么滋味?去想象一下“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间景象?如果读过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样的诗句,还是坚持认为汉武帝开疆拓土是丰功伟绩,那咱们就无话可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其实不仅各民族人民反对、将士反对、参战家属反对,就是朝中的大臣们,也十分讨厌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徒务虚名。汉宣帝是武帝之孙,想要在武帝的庙里,奉献音乐以歌功颂德,遭到大臣们的强烈抵制。有一个叫做夏侯胜的大臣,上言反对说:“武帝虽有壤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立庙乐。”(《汉书·夏侯胜传》)说汉武帝虽然开疆拓土,但是众多的苍生因此殒命,耗尽了天下和生民的财力、物力,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加上不用心于民事,蝗虫大起之时,束手无策,百姓无法活命,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和损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恢复过来。说他没有给百姓带来恩惠,更没有什么德泽可言,不配享受庙乐!
夏侯胜所说的情况如果不属实,他绝对不敢说,那是难免会以诬枉先帝之罪被杀的。同时,他这样的话语显然表达了当时在场群臣的共同心声。宣帝实际上是接受了,也就是同意了夏侯胜的看法的,给汉武帝的庙里“献乐”的事情只能作罢。
汉代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真是到了,而以什么样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在当时的士大夫甚至皇帝本身都不成很大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必须采取禅让的方式,实现权力的正常转让和过度。汉哀帝就曾想把权力禅让出去,但是他抑制王氏,信重自己的外戚,想把权力禅让他委任的大司马董贤。他对董贤说:“我欲法尧禅舜,如何?”他要把权力禅让给董贤的心思,事实上可能比这还要提前。早在他即位不久,册封董贤为大司马时,诏书就说:“朕承天序,惟稽古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统辟元戎,折冲绥远,匡正庶事,允执厥中。”(《汉书·佞幸传》)他要让董贤统领大众,辖制远近,治理政务,尤其是使用了“允执厥中”一语。各位,这个词可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这是尧让位给舜的时候所用的话语,用这样的词语,就意味着要禅让了。在汉哀帝,至少已经有了对董贤的这种潜在的暗示。
但是,禅让是让给贤者,而不是随便一个什么样的只要是自己提拔的人。所以,汉哀帝的话语一出,立刻遭到明智大臣的反对。当时在场的大臣王闳马上截住话茬说:“天下乃高皇帝之天下,非陛下之所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于无穷。”提醒他作为天子,是不能以儿戏的方式讲话的。实际上,如果王闳接住话茬说,陛下所言极是,臣已录下诏旨,立即发布出去。那这件事就是汉代皇帝自己把权位禅让给董贤了。不过董贤虽然可以被重用,但确实不足以接受权力的禅让,他没有那么大的感召力。当西汉之晚末,惟一拥有这种接受禅让资格的,只有王莽。王莽的德行和在社会中的声誉,还有身份和地位,足以承担这一历史的重任。
王莽的德望,是通过克己奉公获得的,时人称颂王莽:“窃见安汉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牾意,然而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说王莽“日新其德”,崇尚节俭以矫正世俗奢侈之病;温恭待人,礼贤下士,天下“从风而化”,风气为之大变。王莽身居要位以后,不断谢辞封赏,致使天下读书人上书为王莽请封,有一次竟然达到487572人签名。在那样信息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之下,谁有这样的组织力?这完全是读书人和地方官员自发的行为。污蔑王莽,说是他故意自己策划的,又有什么意义呢?王莽既不得不受赏,却把所受之赏全数用于天下孤苦无告的贫民。自己除了妻子以外,连第二个女人都没有,老婆穿待破旧,出门接待客人,竟然被误认为是家中的仆人。古往今来有过这样的宰辅吗?所以要禅让,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非王莽莫属,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文言文中的恶翻译成: 1.不好;坏。 2.坏人;恶人。 时有什么例句?跟意思,谢谢
1.不好;坏。
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恶衣恶食,陋车驽马。——《汉书·王莽传上》
岁恶不入。——贾谊《论积贮疏》
2.坏人;恶人
元恶不待教而诛。——《荀子·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