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落草为寇的典故-落草为寇比喻什么生肖
2024-11-03 22:27:31 17人已围观
简介1.《投名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2.“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句俗语流传很广,有什么历史典故?3.关于地方的四字成语4.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俗语典故是怎么来的《投名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纳投名状,结兄弟谊,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依,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
1.《投名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2.“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句俗语流传很广,有什么历史典故?
3.关于地方的四字成语
4.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俗语典故是怎么来的
《投名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纳投名状,结兄弟谊,生相托,
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依,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投名状,语出《水浒传》林冲投奔梁山时,“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的典故.
‘兄弟结义,各杀一人,从此兄弟的命就是命,天下的人皆可杀’,三人结拜,立下此投名状。本来兄弟同心,其利可断金,三人却各有私心。而莲生,是二哥一生最爱,却钟情于大哥,她打破了平衡,为这纸‘投名状’划下裂痕。
于是,理想的逐渐分化,利益的日趋膨胀,时刻在考验着人性,这场兄弟情来得轰烈,立下的‘投名状’却薄如蝉翼。
**述的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说的是兄弟情,讲的是人性的复杂,传递的是价值观。
投名状,是一纸证明,一种形式,且听我解释。
上大学,须纳<投名状>.
现今,学生们要考上大学,须上得了分数线,取一录取通知书为证。
‘投’可理解为考取,‘名’为学习的环境,‘状’为录取书。
毕业后到社会工作,与公司签合同,条约须遵守,也是一纸‘投名状’。
从内地过香港,须纳<投名状>.
‘投’可理解为旅游,‘名’为目的地香港,‘状’为通行证。
内地居民要去香港旅游,须办一港澳通行证,从此香港通行无阻,美景尽收眼底。
想看演唱会,须纳<投名状>.
举例子,去看刘德华演唱会,须买一门票为证,才进得了场。
‘投’可理解为观看,‘名’为演唱会,‘状’为一张门票。
自己的票就是凭证,天下卖黄牛票的皆可无视。
想见李连杰,华仔,徐静蕾?须纳<投名状>.
此状何处拿?三人各有博客,因此不难,只须开通博客,访其主页,可留言交流。
从此,他们一动一静,皆由你掌握。
做一个演员,须纳<投名状>.
比方说,陈导拍《投名状》,公开海选角色,我想去报名,须有演技为证。
‘投’可理解为报名,‘名’为**角色,‘状’为天份,演技。
就算是一个出现3秒只露半边脸的小兵,也要先去熟读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不下百次。
投名状,是一纸条约,一种规则。
每个人,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须具备条件,遵守规则,脚踏实地努力去做。
无论结果是好是坏,皆无悔。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句俗语流传很广,有什么历史典故?
有的时候明明计划已经做好了,但是由于一些突发状况,这件事情就做不成了,我们就会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句话传播的范围非常广,那么为什么要说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典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
程咬金我们都很熟悉,看过隋唐时期电视剧的朋友对程咬金更是不陌生。程咬金出生并不好,只是一个平民家庭,而且早早就没了父亲,为了生活下去,他就在山上砍柴,然后卖柴火为生。后来,他遇到了尤俊达,尤俊达看程咬金力气非常大,觉得程咬金是一个可塑之才,就打算教程咬金斧法。可是程咬金就是学不会,直到有一次他做梦梦到一个老人教他斧法,他才学会。
学会斧法之后,程咬金就成为了强盗。他常常埋伏在官府押送贡品的地方,看到官兵运送贡品来了,他就出去抢贡品。有一次,隋朝靠山王杨林派自己的两个养子,押送贡品到京城去。一般强盗看到是杨林的贡品,都不敢去抢。程咬金天不怕地不怕,他就去把杨林的贡品给抢了过来,从此就有了名气。加上程咬金经常在半路抢劫贡品,所以人们就有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说法。
随着程咬金的名气越来越大,这句俗语就流传了下来。现在这句俗语经常形容遇到突发情况,不能按照计划行事。为了让自己的计划不被打乱,我们在做计划之前就要考虑周全,想到应付各种突发状况的措施。
关于地方的四字成语
1. 有关景点的四字成语
愚公移山、高山流水、大江东去、江山如画、空谷幽兰、一丘之貉、草木皆兵、回光返照、
水漫金山、虚怀若谷、龙飞凤舞、筚路蓝缕、三山五岳、高山仰止、巫山云雨、中流砥柱、
人山人海、钟灵毓秀、巴山夜雨、青山不老、东山再起、开门见山、登峰造极、峰回路转、
吴下阿蒙、逼上梁山、他山之石、湖光山色、排山倒海、负隅顽抗、山清水秀、功亏一篑、
名落孙山、问鼎中原、千山万水、海誓山盟、岌岌可危、青山绿水、日薄西山、重峦叠嶂、
梅妻鹤子、长途跋涉、婀娜多姿、大好河山、岿然不动、崇山峻岭、顶天立地、悬崖勒马、
白山黑水、山崩地裂、山高水长、锦绣山河、塞上江南、千奇百怪、文山会海、山河表里、
空谷足音、海晏河清、寿比南山、名山大川、马放南山、调虎离山、狐首丘、来龙去脉、
河汾门下、虎落平阳、绿林好汉、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山珍海味、跋山涉水、草莽英雄、
锦绣江山、高山景行、依山傍水、山穷水尽、半壁江山、深山老林、巍然屹立、洞天福地、
敲山震虎、渊渟岳峙、重岩叠嶂、春山如笑、水秀山明、还我河山、气吞山河、山重水复、
羊肠小道、天外有天、始终如一、深山野墺、江东父老、万壑争流、气壮山河、百二关河、
乐山乐水、啸聚山林、须弥芥子、山高水低、望峰息心、漫山遍野、日落西山、放虎归山、
枝繁叶茂、乌烟瘴气、翻山越岭、穷山恶水、游山玩水、大江南北、泰山压顶、巴山蜀水、
泰山北斗、地动山摇、千山万壑、月落星沉、刀山火海、苍翠欲滴、升山采珠、坐吃山空、
从善如登、锦绣河山、千岩竞秀、积土成山、军令如山、渔阳鼙鼓、落草为寇、饮马长江、
显山露水、百二山河、沂水春风、望帝啼鹃、塞北江南、稳如泰山、扪参历井、千岩万壑、
铁证如山、皓月千里、童山濯濯、高耸入云、积甲如山、恩重如山、开山鼻祖、从恶如崩、
山中宰相、山肴野蔌、假道灭虢、满山遍野、虎落平川、高山峻岭、吴头楚尾、青州从事、
重于泰山、悬崖绝壁、拔山扛鼎、山长水远、胸有丘壑、山长水阔、安如泰山、寻幽探胜、
丛山峻岭、纵虎归山、书通二酉、鸿毛泰山、黄河水清、爬山涉水、山呼海啸、名山事业、
挟山超海、山鸡舞镜、姑射神人、寿山福海、山光水色、傲然挺立、松柏之志、残山剩水、
四山五岳、藏之名山、百二河山、堆积如山、山南海北、河不出图、马入华山、回山倒海、
2. 用四字成语形容在同一个地方住的人魂牵梦绕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望穿秋水. 朝思暮想.成语: 狐首丘 拼音: hú sǐ shǒu qiū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正丘首,仁也.” 典故: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 魂牵梦萦 拼音: hún qiān mèng yíng 出处: 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典故: 形容万分思念. 成语: 蒹葭之思 拼音: jiān jiā zhī sī 出处: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 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成语: 剪烛西窗 拼音: jiǎn zhú xī chuāng 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典故: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成语: 刻骨相思 拼音: kè gǔ xiāng sī 出处: 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典故: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成语: 暮云春树 拼音: mù yún chūn shù 出处: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典故: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成语: 念念不忘 拼音: niàn niàn bù wàng 出处: 《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典故: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成语: 念兹在兹 拼音: niàn zī zài zī 出处: 《尚书·大禹漠》:“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典故: 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成语: 白云孤飞 拼音: bái yún gū fēi 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 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 春树暮云 拼音: chūn shù mù yún 出处: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典故: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成语: 睹物思人 拼音: dǔ wù sī rén 出处: 唐·裴铏《传奇·颜睿》:“贵妃赠辟(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典故: 睹:看;思:思念.看见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成语: 甘心首疾 拼音: gān xīn shǒu jí 出处: 《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典故: 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成语: 归正守丘 拼音: guī zhèng shǒu qiū 出处: 《礼记·檀弓上》:“狐正丘首,仁也.” 典故: 传说狐狸将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 寒泉之思 拼音: hán quán zhī sī 出处: 《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典故: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成语: 鹤唳华亭 拼音: hè lì huá tíng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典故: 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成语: 秋水伊人 拼音: qiū shuǐ yī rén 出处: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成语: 室迩人远 拼音: shì ěr rén yuǎn 出处: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典故: 室: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者. 成语: 首丘之情 拼音: shǒu qiū zhī qíng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正丘首,仁也.” 典故: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 涕零如雨 拼音: tì líng rú yǔ 出处: 《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典故: 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成语: 天末凉风 拼音: tiān mò liáng fēng 出处: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典故: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成语: 望云之情 拼音: wàng yún zhī qíng 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成语: 畏威怀德 拼音: wèi wēi huái dé 出处: 《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典故: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成语: 。
3. 形容地的四字成语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
[释义]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语出]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正音] 地;不能读作“de”。
[辨形] 地;不能写作“的”。
[近义] 穷山恶水 穷乡僻壤
[反义] 鱼米之乡 天府之国
[用法] 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一 般作主语、宾语。
4. 表示地方大的四字词语一望无际、一望无边、无边无际 、无穷无尽、不着边际
一、一望无际 [ yī wàng wú jì ]
解释: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
二、一望无边 [ yī wàng wú biān ]
解释: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出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在鄱阳湖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太阳刚刚出来,把一望无边的湖水照得金光闪闪。”
三、无边无际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释: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出自: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四、无穷无尽 [ wú qióng wú jìn ]
解释: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出自: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译文:这一刻,真个是肠断魂销!他止不住要把满怀离痛别恨向天地倾诉,遍天地间也装不下这无穷无尽的愁恨相思意
五、不着边际 [ bù zhuó biān jì ]
解释: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
译文:何涛的思想:在这里挨不着边儿,怎么能办得到!我需要自己去一次。
5. 带地的四字成语大全哀感天地 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哀天叫地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拔地摇山 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拔地倚天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必争之地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遍地开花 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
别有天地 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不留余地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不牧之地 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不食之地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尺寸之地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出人头地 指高人一等。
怆地呼天 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春回大地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俗语典故是怎么来的
程咬金是隋唐好汉之中有名的人物,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名声,他在各种小说演义之中都有登场,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程咬金三板斧的故事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故事。
程咬金是演义小说中有名的人物,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声望,他年轻的时候在梦中得到了一个人的传授斧法,结果醒来练习的时候被人打断了只记得了三招,所以在战场上这三招就成了他的主力技能,被人们称为三板斧。而且他半路杀出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成了人们常用的谚语。
程咬金三板斧
在历史上的程知节几乎鲜有人知,但是在演义小说之中的程咬金却是有着不低的知名度,在隋唐时期的小说中,程咬金是一个傻人有傻福的副将,虽然他萌萌的有点憨憨的样子,但是其实粗中有细是一个非常有福气的人,在演义小说中他虽然屡次遭到灾难,但是最后都化险为夷,反而是转祸为福。
混世魔王程咬金
据说程咬金早年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后来为了养家糊口就贩卖码盐为生,结果和衙役产生了纠纷,失手打了捕快,被抓了进去,等待处斩,后来很幸运的碰上了隋炀帝大赦天下被放了出去,之后程咬金就想要改过向善,就砍柴为生,结果碰上了尤俊达,他看上了程咬金力大过人,想要哄骗程咬金落草为寇,于是就教程咬金斧法,结果程咬金太笨一点都学不会。
后来在一次做梦的时候,他梦到了有一个老头教他斧法,结果陷入到了一种顿悟的状态,但是因为在演练的时候正好被尤俊达给叫破了,所以程咬金只记住了三招半,这就是所谓的程咬金三板斧,虽说只有这么三招,但是其实却是斧法的精华所在,简单粗暴,所以一般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可以说程咬金就像是隋唐好汉的一个计量单位,要想被称为好汉就得先捱过那三下,因此“程咬金三板斧”的名声就流传了开来,也被人用来形容没有什么大本事的人。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句很出名的俗语就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经常被人用来形容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小说中写一些反派角色在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的时候就经常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让他们的计划泡汤。
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据说当时程咬金第一次做强盗的时候就干了一票大的,当时隋朝靠山王杨林的两个义子护送贡品进京,本来靠山王杨凌这个名头够响亮,一般人根本不敢去抢,但是正好碰上了初出茅庐懵懵懂懂的程咬金,结果那两人没有挡住程咬金的三板斧,导致押运的人都溃逃,贡品被劫了,因此程咬金也出了名,后来在跟随李唐之后,程咬金也经常率兵埋伏在半路伏击敌人,所以渐渐的“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谚语也就传了开来。
程咬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是在小说中他是一个非常讨喜的人物,是一个憨厚正直的福将,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他还没有起义的时候在梦中得到“白胡子老爷爷”传授斧法,但是在演练的时候被人打断了所以只学会了其中的三招,因此被人戏称为三板斧,而且因为他喜欢半途埋伏常常半路杀敌军一个措手布局,所以就流传起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俗语。
上一篇:怙恶不悛指什么-怙恶不悛的意思
下一篇:治丝益棼的读音-治丝愈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