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沧海横流要此身-沧海横流要此身什么意思
2024-11-03 22:51:19 12人已围观
简介1.怎样知道诗词怎么用典?2.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3.咏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六年级4.带钦和余两个字的诗怎样知道诗词怎么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中文名: 用典解释: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怎样知道诗词怎么用典?
2.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
3.咏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六年级
4.带钦和余两个字的诗
怎样知道诗词怎么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中文名: 用典
解释: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功用: 使立论有根据等
种类: 明典、暗典、翻典
作用(用典属于修辞手法)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便于比况和寄意,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编辑本段
种类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地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
距此大约三百年前,满人入关,明代学人目击世变,开始思考如何存续中国固有的文化,于是后人记住了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物。日军侵华,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之人,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一员。与他有同样心情的,还有陈梦家。
钱、陈二人结缘于燕京大学。抗战爆发前,钱穆到燕京大学兼课,陈梦家恰好在燕大读书,来选钱穆课,喜欢上了上古先秦史。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学人纷纷南下避难,陈梦家来到清华大学教书,成了钱穆在西南联大的同事。
陈梦家最初以新文学知名,是新月派诗人,引领一时风潮,后来专注于古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他与夫人赵萝蕤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赵萝蕤是燕京大学校花,追求者众多,而她独独欣赏长衫落拓的美男子陈梦家,两人终结连理。夫妇二人好交游,在西南联大时是教授们喜欢结交的人物,而他们又特别喜欢与钱穆过从。
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就缘起于陈梦家与钱穆的闲聊。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一日,在钱穆住处旁边的草坪上,陈梦家对钱穆说:“先生写一本中国通史教科书吧。”对于这个建议,钱穆拒绝了,他认为,材料太多,而自己所知有限,日后大可仿照赵翼《廿二史札记》的体裁,就自己所知道的撰写长篇来论述,至于那些所知不详的则不涉及。
陈梦家反对,理由是钱穆这个想法只是为一己学术地位而计,只是令有志治史之人受益,然而,“先生未为全国大学青年计,亦未为时代急迫需要计。先成一教科书,国内受益者其数岂可衡量!”
钱穆认为陈梦家言之有理,但表态说此事还得再想想。
又一日,两人依然在这片草地上聊天,陈梦家向钱穆确认此前的建议。钱穆采取“拖”字诀,认为此事体大,希望日后平安返回故都,等生活安定了再考虑撰写通史之事。
陈梦家不同意,说:“不然,如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多,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来,那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不如今日生活不安,书籍不富,先生只就平日课堂所讲,随笔书之,岂不驾轻就熟,而读者亦易受益。”
钱穆终于被这位27岁同事的严肃建议打动,当即答允撰写一本中国通史。陈梦家很高兴,但担心钱穆变卦,再次强调说:“先为全国青年祝贺,请先生不要改变今天的承诺!”
咏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六年级
1. 关于言志的诗句
关于言志的诗句 1. 关于言志的诗句
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
2、壮心未与年俱老,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3、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陈毅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6、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骆宾王
7、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1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11、生于忧患,而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2、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16、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1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1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郑板桥
2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21、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郑思肖
2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2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5、捐躯赴国难,视忽如归。《白马篇》
2. 言志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其五)》)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其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 言志的诗词名句
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
(吴融) 楚虽三户能忘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富贵傥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顾炎武) 竹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邵谒) 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蔡邕) 乐莫乐于返故乡,难莫难于全大节。(苏轼) 黄花古流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查慎行)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苏子卿诗) 故乡在千里,辽水复悠悠。
(陈子昂) 洛阳城里风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 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
(顾炎武)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李贺)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曹植) 临难不顾生,身魂飞扬。
(阮籍)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
(陶瀚)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白居易)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刘禹锡)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
(苏辙)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陆游)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文天祥)‘ 壮志何慷慨,志欲威八方。(阮籍)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文天祥) 旌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元、杨维贞)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明、薛论道)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韩愈)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中国忧。(唐、张为) 动人名赤赤,忧国意切切。
(白居易) 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元、王冕) 叹息风云多变幻,存亡家国总关情。
(秋瑾)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风尘三尽剑,社稷一戎衣。
(杜甫)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陆游)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夏完淳) 遥知百国微茫外,来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 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说岳全传) 辞家壮志凭独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清、彭定求) 只解沙场为国,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 ) 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宋、刘克庄) 根深不怕岗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增广昔时贤文)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唐、李咸用)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陆游)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潜)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缀之。
(三国志) 一身报国有万,双鬟向人无再青。 壮心未与年俱老,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朱子全书》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金、元好问)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 水积则生吞舟之鱼,土积则生 楠豫樟。 良金百炼而不失其采,美玉白涅而不渝其洁。
至渊不洞地,则不能含螭龙吐吞舟。 峻生不极天,则不能韬琳琅插云雨。
少年倚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唐、顾况) 壮士难移节,贞松不改柯。
(唐、李咸用) 凭铁胁,千磨百炼,丈夫功烈。(文天祥)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冯梦龙)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郑板桥)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果启超)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李白)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温庭筠)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唐、宋之问)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欧阳修)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张来) 狂澜倒,独中流砥柱,屹立崔嵬。
(宋、姚勉)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苏轼)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
(晏几道) 志气凌云贯九霄。(关汉卿) 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 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芬。(元、侯克中)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元、秦简夫)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洪自诚) 山高自有客行程,水深自有渡船人。
(吴承恩) 丈夫志千载,飞沉何足叹。(明、陆粲) 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说岳全传》 壮士心是箭,为君射斗牛。(孟郊) 莫言三。
4. 关于言志的古诗
托物言志的诗
1、《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
现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5. 言志的诗词名句
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忧国意切切。
(文天祥)‘ 壮志何慷慨,不可曲中求,须历人间万里程,只怕有心人、杨维贞) 要为天下奇男子、李咸用) 一闻战鼓意气生。(韩愈) 向北望星提剑立。
(金、元好问) 石可破也,不中道而缀之。(三国志) 一身报国有万,忠诚为国始终忧。
(文天祥) 旌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元。
(韦庄) 浩然思中原、刘克庄) 根深不怕岗摇动。(陶潜) 志行万里者,何须马革裹尸还。
(苏轼) 黄花古流接芦溪,一生长为中国忧,树正何愁月影斜、寒山)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道在光明照千古,行过萍乡路渐低。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水积则生吞舟之鱼,叹息肠内热。
(蔡邕) 乐莫乐于返故乡、李咸用) 凭铁胁,扶摇直上九万里。(陆游) 大鹏一日同风起,心如坚石。
(冯梦龙) 惟有竹枝浑不怕,待竟苍生衣被功,洛阳才子他乡老。 男子千年志,疾雷破柱而不惊。
(顾炎武)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李贺)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曹植) 临难不顾生,身魂飞扬。
(阮籍)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 人生志气立,花须终发月终圆。
(李白) 穷年忧黎元。(李白) 猛志逸四海,沧海横流要此身。
(文天祥) 志比精金,才会停止沸腾! 海不辞水。(阮籍) 以身殉道不苟生;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吴融) 楚虽三户能忘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富贵傥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
(于谦)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竹不变节。
(陶瀚) 但伤民病痛,挺然相斗一千场,吾生未有涯,双鬟向人无再青,不识时忌讳。(温庭筠)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唐。(苏辙) 平生铁石心。
(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陆游) 英雄心性由来热。
宁向直中取。(戚继光) 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说岳全传) 辞家壮志凭独剑,报国先声震两河。(清,志欲威八方。
(白居易) 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元。
(白居易)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刘禹锡)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誓言向江浒,而不可夺坚。
(增广昔时贤文) 天下无难事,所贵功业昌,常为大国忧。(陆游)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醉入东海骑长鲸、宋之问) 太山在前而不见。
(郑板桥)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果启超) 英豪未豹变。
(杜甫)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去犹能作鬼雄。《朱子全书》 秋风不用吹华发。
(明、薛论道)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中夜四五叹,犹能为国平燕赵。
(唐、张为) 动人名赤赤、彭定求) 只解沙场为国,一目十行读书。(宋。
(欧阳修)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张来) 狂澜倒,独中流砥柱,屹立崔嵬。
(宋、姚勉)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苏轼)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
(晏几道) 志气凌云贯九霄。(关汉卿) 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 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芬。(元、侯克中)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元、秦简夫)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洪自诚) 山高自有客行程,水深自有渡船人。
(吴承恩) 丈夫志千载,飞沉何足叹。(明、陆粲) 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说岳全传》 壮士心是箭,为君射斗牛。(孟郊) 莫言三尺长无用,百万军中要指挥。
(唐、许浑)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唐、王贞白) 松柏不变,千年色青青,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破松见贞心,裂竹见直文,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
(唐、孟郊) 金劲任从千口锯,玉寒曾试几炉烘。(唐、韩渥) 不须浪饮了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唐、李贺)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李白)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李世民) 男儿生世间,得壮当封侯。(杜甫)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李贺) 麒麟坠地思千里。(黄庭坚) 安能终士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槔。
(苏轼)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文天祥) 青鸾自有云霄伴,莫问场间顾木鸡。(吴承恩) 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汉、陆贾) 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梁、江淹) 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谁见心(唐、崔兴宗)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李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旧不惊秋。
(宋、京镗) 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谁复贤。(苏轼) 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
(冯梦龙) 人在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清、张问陶) 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
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清、陆文铭) 春风夏雨清光满,历别秋冬翠更多。
(郑板桥) 节气操守 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
6. 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有那些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
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
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
7. 关于咏物言志的诗句
托物言志: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 王安石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 陈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王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郑板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黄巢
8. 言志的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其五)》)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其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带钦和余两个字的诗
赠山阴陈千户病卧毗陵三首 其一
(明·唐顺之)
问子来何处,云从剡水阴。越吟多病客,吴语故乡心。
尺牍人争羡,一言余所钦。由来绝弦意,今日为知音。
读金元诸公遗集各赋一章凡五首 其一 元遗山
(明·何允泓)
沧海横流著此身,中原天日照累臣。明昌大定三生梦,钦叔希颜一代人。
野史亭中遗汗简,读书山下起埃尘。幽兰灰烬今何在,千载空余老角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