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推波助澜同义词-推波助澜同义词和近义词

2024-11-03 22:54:15 11人已围观

简介1.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早恋问题2.昨天听别人说,现代汉语百分之七十的词汇源于明治维新后的近代日本,而且越是学术性的,高科技的,引用的3.什么是阉伶歌手?条件?4.怎样做好英语的完形填空?做完形填空时有不认识的词怎么办?5.赵云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早恋问题已经沸沸扬扬地讨论多年了,至今还

1.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早恋问题

2.昨天听别人说,现代汉语百分之七十的词汇源于明治维新后的近代日本,而且越是学术性的,高科技的,引用的

3.什么是阉伶歌手?条件?

4.怎样做好英语的完形填空?做完形填空时有不认识的词怎么办?

5.赵云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早恋问题

早恋问题已经沸沸扬扬地讨论多年了,至今还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和家长的重点难题。事情已经弄到了这种程度:所谓的“青春期教育”几乎和“防早恋教育”变成同义词了。防早恋的教育又被简化成性教育;性教育又被简化成了“性知识”教育。“青春期教育”一路“缩水”,越来越狭窄,钻进了牛角尖。 我们抨击早恋的时候,往往从社会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开刀,可是解决早恋问题的时候,却又从学生的生理因素人手,大讲性知识。学生的性知识固然缺乏,但是他们的长辈当年性知识不是更缺乏吗?为什么那时早恋现象不像现在这样风起云涌?想主要用普及性知识的办法解决早恋问题,实在是头疼医脚,脚疼医头。其实防止早恋的重点应该是健康感情的教育,自尊教育,幸福观教育,这才能与社会影响相衔接。 现在对于早恋,最流行的说法是反对生堵硬截,应该进行疏导。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然而已成陈词滥调。怎么疏导?很少有人细致研究,无非是说教而已。例如用早恋的恶性案例吓唬学生呀,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来开导学生呀,甚至还有人用过分肯定早恋的合理性来讨好学生。这些东西,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虽然不能说全错,但是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对症下药。 早恋其实是有很多类型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教育方式。 早恋有共同的原因:青春期的性萌动、性躁动、性紧张从这一点来说,早恋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种合理性。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性萌动、性躁动、性紧张,这是正常的,并非流氓,也不是犯罪。但是这不等于说屁帘还没摘就给小伙伴写“情书”就是正常的,也不等于说中学生在校园明目张胆谈情说爱是合理的,就好像人人都希望有钱是正常的,但是我从别人的口袋里攒钱就不行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样道理,君子爱异性,恋之也有道,乱来不行。学校不是婚姻介绍所,中小学生谈恋爱是违反纪律的,虽然学校在执行纪律的时候绝对要谨慎从事,一切要从保护和教育学生出发,但是这个底线不能突破。现在有些专家学者,不知为什么,竟然把青春期的学生都“性化”了,在他们看来,男孩个个好色,女孩人人怀春,早恋不可避免,早恋不可抗拒。要是这样,教师都兼任媒婆岂不更具“人文关怀”?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度过青春期的状态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平静静,有的稍有曲折。青春期孩子的注意力重点和精力发泄重点也各不相同,对异性的兴趣是不一样的,不是都表现为严重的性紧张。也就是说,在青春期没有早恋现象的学生,不能认为不正常。“性化”青春期的孩子,是一种误导。 由于社会风气越来越“花”,由于家庭教育失误,由于学校举措失当,由于同学间“交叉感染”,如今中小学校园里的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在有些学校和有些班级,不早恋者反而成了另类。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教师还想用祖传的围追堵截、纪律处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解决问题,常常会碰钉子。采用新式的“我理解你”的办法,则会推波助澜。怎么办呢?只有引导。然而什么是引导?很多人都没有细想过。引导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那条路走不通,你要沿着我给你指出的路走才行。”这样做,引导者也太自我中心了,学生一般都会抵触的。高明的引导应该是先查清孩子正往哪个方向走,搞清他的具体路线(情感路线和思维路线),然后陪他一起走,暗中推他一下,拉他一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方向,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一种办法,围追堵截、纪律处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属于“面对面的教育”。教师、家长一开口就摆出了一副“我要教育你”的架势,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第二种办法,高明的引导,是“肩并肩的教育”。表面上和学生走向同一方向,这就不致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然后暗中“做手脚”,悄悄转变学生。第三种办法, “我理解你”。这种教育倒也是肩并肩的,可惜教育者跟着被教育者跑了,教育变成了纵容。第一种是教师、家长自我中心,第三种是教师、家长失去自我,只有第二种,既不主观,又不放弃教育者的身份,才是最合适的。 引导的前提是搞清早恋学生的情感路线和思维路线,搞清的过程就是诊断过程。所以要解决早恋问题,家长、教师非学会诊断不可。发现早恋问题,在没有“确诊”之前,家长、教师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是很危险的。

昨天听别人说,现代汉语百分之七十的词汇源于明治维新后的近代日本,而且越是学术性的,高科技的,引用的

没有那么多

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这是许多网友纠结的问题。这并不是像日本人所说的因为“中国人自卑”,而是日本人自卑。他们拿不出什么来说事,只能纠缠于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加之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学者或公众人物,推波助澜,一次次污蔑中国人民“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汉语中有多少日语外来词,张嘴胡说八道。

对此,有网友曾经作了个生动的比喻:“别人借给某人1000元钱,该人还了10元钱,还说离开了这10元钱,别人没法活了。”确实是这样,日本人还拼命证明这“10元钱”是他挣来的,不是中国人借给他的,所以离开了那“10元钱”,就没法活了。但是,“离开了那‘10元钱’”和“别人就没法活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日本人这样的心态,用我们上海话说,就是“穷瘪三没钱还惯派头(装阔)[1]”,是自卑的表现。日本人没知识没头脑,难道咱们那些学者或公众人物,甚至教授,也同样没知识没头脑?可他们还自诩“有文化”、“有知识”、“有头脑”,道貌岸然、喋喋不休地“教育”别人。

常言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问题,本来应该是个很平常的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据1984年出版《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注明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共878个,不足收录的汉语外来语的8.8%;[2]而汉字汉词在日本被广泛采用,“从《说文解字》的九千三百文,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九千多字,几乎全部行用于日本。近年诸桥辙次博士作《大汉和辞典》共四万九千多字,五十二万余语汇。新村出作《新苑》附日本国字表,就是日本人自造、中国没有的汉字,通共才一百三十四字,占日本所用汉字的百分之零点二”。[3]这里的反差是十分巨大的。

可不知为什么,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文章,轻率的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4]该文后来被广泛的转载引用,意思也被无限放大了,被夸大到了“据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5]从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扩大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领域。还有人夸张到了“现代汉语70%词汇是从日本输入的,现在中国人说话、写字,用得基本都是日本外来语。”又扩大到了整个语言领域。王彬彬一个毫无根据的说法,被无限放大了。2013年8月9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电视台“晓说”节目中称:“大家只要看到双字词,基本上就从日本引进的。所以今天的现代汉语大家用的,有大量的词,超过一半双字词,都是日本引进的。”这纯粹是没有常识的胡说八道了。

我们且不说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的外来词,绝大多数是双字词,日语外来词不足8.8%,仅从日本人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看,实藤惠秀先生也承认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超过日语外来词。[6]那么如果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已经超过了一半,英语外来词又超过日语外来词,这个算术就无法算了。况且,汉语中还有其它外来词,如俄语的、法语的、西班牙语的、意大利语的等等,算下来远远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了。如果不是脑袋被枪打过了的,即使是个小学生,都会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这算怎么回事呢?请高晓松解释解释。

其实根本就不必去纠结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从上面可以看到,日语中采用的汉字汉词远远大于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离开了汉字汉词,日本人根本就无法说话,也根本无法成文,那些“松下”、“山里”、“田里”、“井边”、“河边”的姓名都无法取了,日本人只能编号了,就连“日本国”这国名也只能“唵嘛呢叭咪吽”[7]了!对于汉语中那么区区几个日语外来词,在数量上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概率学认为,小于5%的事件为小概率事件,一般可以忽略,而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就照最近新加坡学者和日本人所说的有2000个,也不足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56000余条词汇的3.6%,不少所谓“日语外来词”,可以用汉语固有词汇替代,更何况汉语词汇一词多义,根本就不足以影响汉语的使用。可偏偏有那么些人拿这来说事,还在那里“头皮发麻”、“毛骨悚然”。那咱就来探讨一下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是不是离开了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以正本清源。否则,我们把先人创造的词汇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我们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必须先说明的是,有些学者的论文以某句句子来考察日语外来词所占的比重,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将所有现在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组成一句句子,那占有量就是100%;我们也可以完全回避所谓的“日语外来词”组成一句句子,比如“你吃饭了吗?”,那占有量就是0。同样,用我们年轻时期电视上日剧较多,常常使用日剧中的词语,来说明日剧几乎不存在的今天,日词“易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更有市场”,也是不恰当的。

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个日语外来词(日语借词)?据《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注明源于日语的词语共878个,其中包括了“奥巴桑”(老太太)、“吉地”(木屐)、“加答儿”(粘膜炎)、运転手(司机)、覚书(备忘录)等等汉语并不使用的词汇[8]。而日本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称,共收集到844条日语借词词汇[9],并非像网络上所说的“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而且不少词源自中国古汉语,《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有194条日语外来词源自于中国古汉语[10],并非完全是日本人的创作。更有不少是明清以后由中国输入日本的,被误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了。

沈国威教授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之研究——序说》中承认,据日本学者近年研究,在《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语外来词中,有44条词汇是明清以后的汉译西书中曾频繁使用过的。根据其考证,还有43条词汇(其中15条重复),也曾在《英华大词典》中出现过[11],完全是由中国输入日本的。沈国威认为,据他整理,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在1600条左右[12]。但他并没有公布这1600条左右的日语借词。不知是否包括了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的词汇。

另外,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在他的《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中也提到了电气、电报、电信、铁道、工业等11个词是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新词,其中7个与沈国威的重复。[13]而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在他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中收录了19世纪中国书刊上所发现的新词500条,其中另有48个被认为是从中国进入日本的新词。[14]因此,在《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有124个词不应该被认为是汉语的日语外来词。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还会有更多的被误认为日语外来词的词汇被确定为汉语词汇。

实藤惠秀先生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中,引用了许多先生等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词汇,如“化学”、“物理”、“银行”、“资本”、“民主”、“自由”、“权利”、“义务”等等,现在经学者研究,都是日本从中国引入的新词(不是中国古典词语)。书上引用先生对新词的注释及若虚在《评中国著译界》中所言:“翻开新书一看,十有八九是东洋的来路货”,这只说明当时中国人对新词不了解,误以为是日语外来词了,并不能说明这些词真的不是中国的。再有,如“主人翁”一词,[15]中国古代就有了,唐代刘禹锡的《纥那曲词》就有:“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清代采蘅子的《虫鸣漫录》中有:“成婚三日,壻竟执簿入肆,按籍而稽,居然自作主人翁矣。”这里词义并没有变化,而《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将“主人翁”改为了“主人公”,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了。

1958年邵荣芬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7号上就发表了《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文章,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破产、解放、假设、交易、作用、算术、绝对、试验、宿舍、新闻、材料等,都是中国固有词汇原有的含义,而军事、法则、关系、刑法、交流、供给、消化、相对等,都是中国古语,只是日本人将意思略加变化。郑奠也在《中国语文》总68期上撰文,指出王立达的《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中把“权利”、“文法”、“历史”、“伦理”、“心理”、“积极”诸词误认成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了。实藤惠秀先生也承认了这些,还包括“化学”一词。[16]因此,这30个词应该从日语外来词中除去。

豆丁网上有篇厦门大学顾江萍同学的博士论文《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该文通过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20世纪初期的汉语词典的筛选甄别,对过去政文、奏章、散文、笔记等原始文献的耙梳整理,并阅读改革开放以来的报刊、书籍进行收集这四条途径,收集到不重复日语借词共2250条。

从该论文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仅占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56000余条词汇的4%,并非现代汉语中70%都是日本外来词,“离开了日语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必须说明的是,顾江萍的论文中并没有将《汉语外来语词典》中那些现在根本不用的日本外来词剔除,而且还将1915年版《辞源》等中的“八线”、“保佐人”、“并等”、“并制”、“不都合”[17]等现代汉语中根本不用,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连1984年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都舍弃不用的词条,都算在她收集到的2250条日语借词中去了。可以说顾江萍同学从近代汉语的犄角旮旯中将曾经出现过,现在根本不用的词汇都已收录在囊中了,应该是十分全面完整的。

沈国威教授在其《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用》中查实,1915年版的《辞源》和1931年版的《辞源》续编中共有336条日源词和33条日本参照词(包括了“并等”、“并制”、“不都合”等词汇),[18]可保留到现在的仅剩65条,占17.6%。看来顾江萍同学确实是将现在不用的许多词也算在日语借词中了。

而且,在65条词条中,沈国威教授仍保留了代用教员(代课教师)、代用学校、支店(分号、分店)、膵(胰)等现在也已不用的词。还有,“算术”一词应该不能算日源词,中国古代就有“九章算术”,“算术”一词的意思并没有变;“味素”和“探检”也应该去掉,现在汉语中是“味精”和“探险”。那么从《辞源》来看,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汉语中的日源词下降了约85%,中国人不仅没有不能说话、写作,而且说话更流畅、写作也更便利,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连中国的经济规模也超过了日本,这样的事实不就是给那些“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的谎言者一记最响亮的耳光吗?!

对于这2250条日语借词,顾江萍的博士论文按“日常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来统计,三类各有词语879、1022、349条。再按23个具体学科来划分,数量最多的学科是经济、法律、医学,分别达到311条、129条、124条。[19]

我查阅了1994年9月出版的、由梁小民等主编的《经济学大辞典》,共收录了名词、术语4288条词目。如果按顾江萍统计,那么在经济学中的日语外来词,咱且不论是否还保留到现在,仅占7.25%。即使把顾江萍同学统计的1022条属于社会科学中的日语外来词全算在经济学头上,也仅占23.8%。而那套《社会科学系列大词典》计划出版10种之多,且不包括哲学。1022条“社会科学”的日语外来词,还不足汉语社会科学名词、术语的3%,远远达不到王彬彬教授所说的70%。看来1998年王彬彬教授在《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中,将事实大大地夸大了。

是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呢?我手头有本1996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共收录名词8264条。那么仅仅《物理学》一个科目,“自然科学”的349条日语外来词,也不论是否还保留到现在,只占物理学名词的4.22%,更不要说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范畴的标准科学名词(非正规和同义词咱就不算了),足有数十万条,区区349条日语外来词,更是不足1‰,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说“现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这样的大话,也不怕闪了舌头?是哪个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的?他能算“语言学家”吗?!

现代汉语中真有70%以上的日语外来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现代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其它外来词,数量远远超过了日语外来词。苏州大学曹炜教授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炜教授认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数英语的开放程度最高,直接或间接吸收的外来词为世界各国语言之最,即便如此,英语词汇中也有将近一半是本民族传承词;汉语的开放程度与英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难道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的汉语发展到了现代,竟然是以直接或间接吸收外来词得以形成眼前的状态的,这着实让人难以认同。”[20]胡裕树在其《现代汉语》中也认为:“在吸收外来词方面,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结构方式的复杂性,直接借用的外来词在汉语中的比重较小。”[21]至于高名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所说的:“在汉语和日语的融合过程中,现代汉语就吸收了许许多多日语的词汇成分,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成分。”意大利学者马西尼就已经提出批评:“研究现代汉语的一些学者,他们一味的强调后面这段过程,对于那些进入汉语的日语新词,他们以为是借自日本的。而事实是,这类词汇中有好多是由中国传至日本的,几十年后才又回到了中国。”[22]况且,高名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只列举了450个“日语外来词”[23],并非真正“许许多多”。

有人会说现代汉语中有70%的日语外来词,是指汉语中的常用词,指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中有70%是日语外来词。关于这,曹炜教授的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曹炜教授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确定的3051个常用词研究查实,现代汉语的3051个最常见的词汇中的1011个甲级词首见年代在清代出现的为83个,占8.21%;在“五四”后出现的为187个,占18.49%;而1968个乙级词首见年代在清代出现的为146个,占7.42%;在“五四”后出现的为506个,占25.71%;还有72个词《汉语大词典》未予收录。[24]总计这2979个最常见的词汇中只有不足31%的词汇首次出现在清代及以后,才有可能是日语外来语,当然也可能是其它外来语或中国人自创的新词,而本民族传承词占69%强。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词汇中,有近70%的词汇是汉语固有词汇。那么,所谓的我们在写作时“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的说法,便无法成立了。

有人认为,由“~化、反~、~主义、泛~、~作用、~式、~炎、~社会、~法、~性、~的、~物语、~界、~问题、~型、~时代、~率、~腺、超~、~阶级、~感、~论、~线、~学、~点、~观”这26个词构成的新词,应该算日语外来词,[25]最近有人提出由~屋、~族等构成的新词,也应该算日语外来词,这样算下来,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就有“许许多多”了。但这样的理由是说不通的。我在“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之谬论”一文中就举了“哲学”这词的例子,该词显然是用有“睿智”之义的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词,而“学”这个词尾在中国古代就常常用来与其它的词组合构成学科名称,如“玄学”、“理学”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国学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创作了诸如“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并为日本人所采用。如果按照上述观点,那么日本人用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而不是中国引进的日语词汇。非但如此,凡是日本人以词尾“学”构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等,也都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可持上述观点的却把“哲学”等又归结为日本外来词,这就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矛盾。

我再举个例子,如现在中国流行的新词——“科学发展观”,按照上面的观点,应该算是从日语中借来的词。但事实上日语中压根就没这个词,又怎么去借呢?难道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了日本人的观点、借了日语外来词?笑话!这样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况且,像“~的”、“~学”、“~界”、“~论”等,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这样的用法,怎么能算日本人的呢?!《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的”都是日语外来词?开玩笑吧!诗词《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中的“黄洋界”是不是也算日语外来词呢?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天论”、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三国时期杨泉的“物理论”等等,都是日语外来词?那时候日本连字都没有,哪来什么“日语外来词”呢?瞎扯淡!太厚颜无耻了吧!应该是像“哲学”、“美学”、“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都算作汉语固有词汇才对。而那些鼓吹“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的又不承认这点,他们的逻辑就是这么的自相矛盾。

用上述“构词法”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十分不妥的。因为这“构词法”是汉语固有的,而不是日语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符合汉语构词法,所以无法分辨它究竟是汉语词汇,还是日语词汇;而那些不符合汉语构词法,一看就知道是日语词汇的词,都被淘汰了。如果用“构词法”来认定,那么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应该是汉语词汇了。

纠正高晓松的一个错误,“警察”一词出自《金史》,[26]并非日本人创造的,日本人只不过把“警察”这词用在了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的名称上了。“~屋”的用法中国过去就有,如著名的“三味书屋”,其横匾还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不可能受日本的影响。这里的“屋”是指“空间较小的特定场所”。无论是日本的“花屋”、“本屋”,还是中国的“咖啡屋”、“西饼屋”等,还是这个意思,并非“店铺”的意思,[27]所以,以“~屋”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不能成立的,否则“三味书屋”也成“日语外来词”了。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丕森(OttoJespersen)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许多语言混杂当中各种各样的成分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且可以分开的,就好象是一副扑克牌还能挑出红桃、黑桃等一样;但在英语和斯堪的那维亚的情况下,我们却有一种更微妙的、更密切的混杂,很像把一块糖放在一杯茶中,几分钟以后,就很难说哪是茶、哪是糖了。”[28]汉语和日语外来词的情况也正是这样,这些词汇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真正要说清楚哪些是汉语词汇、哪些是日语外来词,是十分困难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机关”这词,有几个意思:1.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2.用机械控制的:机关布景;3.办理事务的部门;4.周密而巧妙的计谋。在这四个意思中,只有3.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义)”,其余3个都是汉语固有词汇的意思,那么把“机关”这个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把其余3个汉语固有词汇意思的词全混淆成“日语外来词”了。

又如“关系”这词,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2.人和人或人和事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3.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4.泛指原因、条件等;5.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6.关联;牵涉。这6个意思中,仅1.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其余都是汉语词汇的意思,但仍认为“关系”这词是“日语外来词”。算术上有个“四舍五入”,民主上还讲个“少数服从多数”,咋日本人的一个扩展用法,把汉语词汇自身的几个用法全盖过了,汉语固有词汇就变成“日语外来词”了呢?

有人会说词语就是这样的,但我有反例。比如“简单”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词汇,应该算所谓的“日语外来词”吧。汉语中“简单”一词有三个意思:1.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2.平凡;3.草率;而日语只有1.这一个意思。那么“简单”这词被用到汉语中后,又扩展了二个意思,按照上面“机关”这词的理由,“简单”应该算作汉语词汇,咋还是“日语外来词”呢?

有些汉语固有词汇到了日本,如革命、共和、经济、社会等,词义发生了变化,回到中国变成了“日语外来词”。但一些日语词汇来到中国,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却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比如“取缔”,日语的意思为“管束、监督、管理”,而汉语的意思为“明令取消或禁止”,意思完全不同,但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又如“劳动者”,是日本人用汉语词汇“劳动”和“者”组合成的一个新词,意思为“工人”;但现在汉语中“劳动者”的意思为“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涵义比日语广泛得多,但也还是“日语外来词”,等等,反正有人说“是”就是“是”,没有任何规矩。

关于“共和”一词,对译英语的“republic”,一般认为始见于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29]1891年冈本监辅所撰《墨西哥记》,有“共和政治”一词;而中国首先使用“共和”一词的为章太炎,于1903年。但我发现,1880年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书》上已经使用了“共和”一词,曰:“盖其民主之国,共和为政……”。[30]这里的“共和”应该对应“republic”,不但早于章太炎的1903年,也早于日本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应为首先使用。由于黄遵宪1877年任中国驻日参赞官,与日本脱不了干系,所以无法确认是他首先使用了“共和”一词的新概念。

一般认为,是中国留日学生翻译日本著作,才将“日语外来词”带入汉语之中的。中国首先翻译日本书籍为1899年樊炳清翻译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樊炳清不是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本书籍则是20世纪后的事了,“在1902-1903年间,留日学生翻译之风大盛”,[31]那么可以认为中国在19世纪出现的新词并不是日语外来词,而日本在19世纪将大量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书籍运回日本,日本翻译西方著作应受中国的影响。但是,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余记》(1889年)和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90年)中出现的新词仍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理由是他们的文章介绍日本,所以他们使用的新词“肯定”受日本影响

但为什么日本运回了那么多中国翻译的书籍,他们创造的新词就不受中国的影响呢?!道理讲不通吧!总而言之,日本人千方百计地把汉语词汇算作他们的,而中国人则把汉语词汇往外推,恨不得把所有的现代汉语词汇都算作日本的,于是乎,王彬彬、高晓松等人就有了“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一说。转载之天涯,

什么是阉伶歌手?条件?

阉伶歌手最早出现在16世纪,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不被允许登上舞台,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首先引入了阉伶歌手,他们挑选出那些嗓音洪亮的清澈男童,在进入青春期前通过残忍的阉割手术来改变他们发育后的声音,因为体内的性激素发生变化,他们的声道会变窄,有利于音域的扩张,加上巨大的肺活量和声理体积,使他们拥有了超过了常人3倍的非凡嗓音,阉人歌手也在讲究音质和技巧的美声唱法年代风靡一时,那时大多数歌剧院的演唱者都是阉伶歌手。简介  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对阉人歌手的存在的更有利的证据是它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活路。在那不勒斯王国中,密探被派遣前往意大利各处,带回有潜力的孩子,再在基地中训练他们。尽管剥削重重,但对于这些被阉割过的孩子而言,确实前景美好。虽然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最终得到一副惊艳的嗓音(其中不少人只会靠在不知名的小镇中演唱弥撒换取微薄酬金度日),但每一个人都会获得在其他境况中难以企及的完善教育。

17、18世纪阉伶歌手的盛行,大大发展了各种歌唱技巧,因之在声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美声唱法的始祖正是这些阉人歌手,正是他们塑造了今天歌剧的辉煌!历史上最著名的阉人歌手有塞涅西诺、卡法雷利、法瑞内利。1994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Farinelli Castrato》(中译名《绝代妖姬》)描述的正是法里内利的生平故事。

除音乐以外,阉人歌手甚至引发过历史轶事,17世纪,迷恋阉伶歌手的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为了从波兰国王那里借歌手为其表演还停止了与波兰的战争.直到1870年,意大利宣布其为不合法后,阉伶歌手的盛行才退出了历史舞台。1902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颁布命令永久禁止阉伶歌手在教堂演唱。在这之后,最后一位阉伶歌手Alessandro Moreschi,他于1922年离开人世。

编辑本段历史

18世纪末,阉人歌唱家在歌剧中起着主要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意大利人甚至把音乐家看作是阉人的同义词。

德国一位学者写道:“年轻的阉人歌手嗓音清脆、动听、无与伦比,任何女性都不可能具有如此清脆、有力而又甜美的歌喉。”

18世纪英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查尔斯·帕尼曾这样描述1734年法里内利在伦敦演唱时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调处理得非常精细,乐音一点一点地逐渐增强,慢慢升到高音,尔后以同样方式缓缓减弱,下滑至低音,令人惊奇不已。歌声一停,立时掌声四起,持续五分钟之久。掌声平息后,他继续唱下去,唱得非常轻快,悦耳动听。其节奏之轻快,使那时的小提琴很难跟上。”

就连对阉伶一向持有偏见的法国著名剧作家伏尔泰也承认:“他们(指阉伶)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胜一筹。"

歌声虽然美妙,但是毕竟是违反现代的道德观念的,18世纪后阉人歌手消失了。

从17世纪初叶歌剧兴起,到18世纪末,阉人歌唱家在歌剧中起着主要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意大利人甚至把音乐家看作是阉人的同义词。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至少有两位阉伶--法里内利和帕切罗蒂,是迄今最伟大的歌唱家之一。

远在意大利歌剧兴起以前,男子就因种种缘故接受阉割,他们中间只有少数是出于正当的医疗需要。历史上,阉人是很多国家后宫内的待从。几百年来,阉割也被用作一种惩罚手段。在古埃及,阉割往往作为对通奸的刑罚,俘虏也有时象惩罚奸人一样被割去睾丸。

然而,只是为了音乐目的--造就男性女高音和女低音而对男童实施阉割,却十分令人吃惊。这个传统所培育的音乐艺术到19世纪初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阉伶的声乐艺术及其美声唱法,包括各种装饰乐句,如瑟音、连音、震音、颤音和华彩段等等,都进入了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扎蒂创作的歌剧中。著名阉伶歌手Farinelli(法瑞内利) (1705.1.24-1782.7.15)

提到Farinelli(法瑞内利),恐怕还有许多人不了解。他就是三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的阉伶歌手。据说,他演唱的歌曲难度极高,一些复杂技巧,诸如十度音程的跳进等,除了他以外,几乎无人敢于问津。那个时代的美声唱法教育大师曼奇尼曾经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与他相比。”观众对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天上有一个上帝,地上有一个法拉内利!”法拉内利不仅以其炉火纯青的歌声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一流歌唱家,而且以其高尚的人格和谦虚的品性,得到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的赏识在宫廷供职,其间,还兼管宫廷的外交事务和公共事务,并获得了西班牙最高骑士爵位。声名之高,获誉之隆,后来者不敢望其项背。

如今的我们当然无缘亲耳听到他美妙的声音。但我们却能从一部**中获得一些关于他的信息。这部**就是《Farinelli》,中文译名《绝代妖姬》。这部**是由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合拍的,曾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凯撒奖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他的歌唱,在人间的确是没有的,因为那声音,是运用了现代先进电脑技术把几个不同声部的男声、女声和童声混合制作而出的,而那位三百多年前声名卓著的意大利歌唱家法拉内利的歌声,已经永远地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了。

不得不说一句的是,到了现代,有假声男高音出现的作品并不多,而且假声男高音演唱者必须具备先天条件,加上日后苦练才能有所建树,所以假声男高音演唱家是屈指可数的稀世珍宝。尽管全球的假声男高音和次女高音们已经用尽全力尝试那些高难度的咏叹调,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对假声男高音而言,声乐技术是最大的障碍。被誉为“新生的法里内利”的Angelo Manzotti是最强的假声男高音之一。对比他和薇薇卡演唱的“Riccardo Broschi: Son qual nave”,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演唱这首难度最大的咏叹调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而且他简化了一些特别困难的花腔片断,还在演唱中因为技术缘故出现了不少错误。对次女高音而言,阻止她们超越阉人歌手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关于肺活量的问题。法里内利(Farinelli)被证实有能力在一口气之内在一个音符上保持超过一分钟或者唱出250个音符(当今公认的最好的次女高音-巴托莉,在一个音符上一口气只能保持不到30秒。第二个问题有关音域。跟假声男高音相比, 次女高音有更好的声乐技巧,但是她们不能达到男低音的音域。举例来说,有时阉人歌手咏叹调中的花腔片断可以低到G3。Manzotti(唯一留有录音的阉伶)的录音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在他的录音中,音域超过了三个八度。当然Farinelli正是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里介绍的就是模仿阉伶歌手的唱腔和风格的歌曲。与此相似的,我们最早接触的就是《第五元素》里面的插曲。《第五元素》对阉人歌手一定的再现,电脑不一定能对消失百年的音乐完全的模拟,但是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歌声的美妙!在男高音声型中,除了常规的男高音之外,还有阉人歌手(Castrato)、假声男高音(Falsetto Tenor)和高男高音(Countertenor)之分。世人对这3种特殊男高音的唱法在概念上、认识上、辨别上存有很大争议。其实,这3种声型的男高音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现以CD音响为据,评说一二。

阉人歌手,在今人看来似乎是荒谬之事,简直不可思议。不过,在17、18世纪,阉人歌手风靡了整个欧洲,独霸乐坛250年。阉人歌手虽然残酷不人道,在声乐发展史上却是Bel Canto的先驱。

当时,女子被禁止在教堂中说话也不许歌唱,教堂唱诗班就以男童(Boy Soprano)代替女声,但男童遇有变声期问题,歌唱年龄有限,后又以假声歌手来代替。但假声歌手唱法特殊,音色又不自然,不易协调。为了适应演唱复杂的对位技巧的圣咏作品,加上歌剧的兴起,阉人歌手就应运而生了。

阉人歌手一般在男童时期(7岁至12岁)就施行阉割手术,只除掉睾丸。成年后,既有男子的体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着童声时期的声带和喉头。经过严格声乐训练的阉人歌手,音域具有女声的高度,而气息则有男声的强度,兼有女子般纯净、轻柔、精巧的声音和男子深厚的能量,肺活量与横膈膜支持力惊人,一个音能保持延续一分钟,这是一般歌者所做不到的。

由于阉人歌手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当时的歌剧院聘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倍受宠爱。阉人歌手生活奢侈,虽已阉割不育,但仍有性生活(如影片《法里内利——阉人歌手》所见)。在声乐史上著名的阉人歌手有:塞内西诺(F.B.Senesino,1680-1759)、贝纳奇(A.Bernacchi,1685-1756)、卡雷斯蒂尼(G.Carestini,1705-1760)、法里内利(C.Farinelli,1705-1782)、卡法雷利(G.Caffarelli,1710-1783)、瓜达尼(G.Guadagni,1725-1792)、帕齐埃洛蒂(G.Pacchierotti,1740-1821)、马凯西(L.Marchesi,1754-1829)、克雷森蒂尼(G.Crescentini,1762-1846)等。在阉人歌手的传说中,最广泛最流传的法里内利在西班牙宫廷中,每天为国王菲立普五世唱4首相同的歌,连续10年之久,这4首歌是哈塞(J.A.Hesse)歌剧《阿塔塞尔塞》(Artasaserse)中的《太阳暗淡无光》、《甜蜜的拥抱》,阿里奥斯蒂(A,Ariosti)的《我们的痛苦已幸运地过去》和贾科梅利(G.Giacomelli)的《那夜莺》。

18世末阉人歌手开始衰落,到了19世纪初声乐技术发展,男声Close唱法出现,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后继无人。歌剧中最后一位阉人歌手是维鲁蒂(G.B.Vellutti,1781-1861);教堂中最后一位阉人歌手是穆斯塔法(D.Mustafa,1829-1912),而惟一留下一款CD唱片的是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即PEARL出品发行的《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最后的阉人歌手》(OPAL 9823)。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阉人歌手演唱录音,是世人研究阉人歌手歌唱艺术的珍贵音响资料。

莫雷斯奇1858年生于意大利罗马蒙泰孔帕特里奥(Montecompatrio),1871年师从管风琴家、作曲家卡波契(G.Capocci),1883年(25岁)加入罗马西斯廷教堂合唱团,担任独唱,唱了不少弥撒曲和神剧,如贝多芬的《基督在橄榄山》等。1898年转任合唱指挥,1913年退休,他在西斯廷教堂合唱团近30年。莫雷斯奇逝世于1922年,终年64岁。

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后的1902-1904年,莫雷斯奇联同西斯廷教堂合唱团灌录了17款唱片,即CD的17首作品,有普拉泰西(Pratesi)的《钉在十字架上》,托斯蒂的《理想佳人》、《祈愿》,梅露齐(Meluzzi)的《圣体颂》,莫扎特的《圣体颂》,罗西尼的《钉在十字架上》,莱巴赫(Leibach)的《主耶丁钒秃眨排档摹妒ツ杆獭,卡波契的《我们赞美你》等。这些早期的录音,制作原始,质量低劣,“针音”很大,音响残旧。不过认真细听,仍可辨出阉人歌手的嗓音特质及其演唱特点。所听CD,莫雷斯奇的声音确如史料所述的阉人歌手那样纯净明亮,高声区的声音显得更为纤柔轻盈,低中声区的声音似乎加了胸声(Chaest Voice)的因素,声音颇为雄厚,少了些女声的音色,过渡音(Passaggio)不是那么自然,声区不是那么统一,音色突变,痕迹鲜明,没有什么惊人的歌唱技巧。其实,莫雷斯奇录音时已过盛年,也不算是优秀的阉人歌手,他的传世录音不足以代表阉人歌手的绝艺。不过,这款世上仅存的阉人歌手的录音,可供世人了解阉人歌手演唱的真貌,仍不失为史料中的遗宝。

**绝代妖姬

**《绝代妖姬》讲述了法国一个阉人歌手的传奇故事,片中真是展现了阉人歌手有如天籁一般令人难忘的完美的嗓音!比女高音还要女高音!

这部**有好几种译名——《绝代妖姬》、《绝代艳姬》、《歌声魅影》、《魔声魅影》,《法拉内利》。法拉内利不似《御法度》里那个妩媚阴柔内心恶毒的加纳,也不似《霸王别姬》中艳丽无匹人戏不分的程蝶衣。有着俊俏容颜的法拉内利,其实骨子里仍然是个纯粹的男性,与“妖姬”、“艳姬”半点也扯不上关系。而他拥有的辉煌与成就,丝毫不能减轻心底的痛楚与扭曲。每一次亮出那把魅惑的歌喉,不过是又一次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残缺,将心中初愈的伤口再次撕开而已。

编辑本段现代人的模仿

世界上最后一个阉伶歌手是Alessandro Moreschi,于1922年,也是阉伶歌手中唯一一位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在这之后,就没有真正的阉伶歌手了,但是现代人通过各种方法来模拟阉伶歌手的声音。**《第五元素》里通过电脑技术对阉伶歌手有一定的再现,电脑不一定能对消失百年的音乐完全的模拟,但是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歌声的美妙!

世界上还有极少一部分属于“天生阉伶”,它是由自身荷尔蒙混乱导致声音变异,Radu Marian和Jorge Cano就是这一类型,他们都富有天赋来展示他们的嗓音,在不运用假声的情况下发出女高音的声音,演唱一些为阉伶歌手写的作品。今年,英国伦敦还举办了一个有关阉伶歌手生活纪实的展览。

俄罗斯当红歌手Vitas拥有先天独特的嗓音条件,再通过一定的声乐训练,他的“咽音”(海豚音)(咽音并不同于海豚音,前者可以靠训练达到,后者是天生的)近似于曾经的阉伶歌手。但是,Vitas并不是阉伶歌手,他只是仿阉伶的唱法,上帝造就了这样一副歌喉,不能不说对他是一种恩赐。

编辑本段著名的阉伶歌唱家巴尔达萨莱·菲利

(1610-1680年),意大利最著名的阉人歌手。他之所以成为阉人歌唱家并不是接受了阉割术,而是由于幼年遭遇的一场意外事故。这一不幸却使他从此走上了声乐艺术之路,直至成为享誉全欧的伟大歌唱家。菲利在11岁时就唱女高音,15岁时离开意大利前往波兰,在华沙的王宫中为后来即位为王的拉迪斯拉斯王子服务,并长达30年。1655年,瑞典入侵波兰,王室迁往西里西亚。菲利转辗流亡到维也纳,他得到奥国皇帝菲丁南德一世和列奥波尔德三世的赏识。65岁时,他隐退返回意大利。5年后于家乡佩卢吉亚。

菲利的声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擅长演唱华段。他的嗓音纯净敏捷,颤音明快多彩,被人称为“前所未闻的绝技”;菲利的气息惊人,拥有超出常人的肺活量,可以连续唱几段长乐句而不用换气,曾创下一口气唱出长达50多秒钟乐句的记录;菲利的音准也极其出色,据说他能够不用乐器伴奏,一口气唱出两组上下往复的颤音,并能准确地落在开始音上。菲利在波兰、德国、英国等国家享有崇高的声誉,但在他的故乡意大利却极少演唱。据传1643年在意大利惟一的演出中,他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市民们在城外三里地为他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活动,人们在高呼他的名字时热泪盈眶,并在他的马车上撒满了鲜花。

菲利作为17世纪最早的伟大歌唱家,他的歌唱特点对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的采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尼科林诺

(1673一?年),原名尼科洛·格拉马尔第,意大利阉人歌唱家。两度在英国演唱歌剧(1708-1712)、(1715-1717),曾在亨德尔的歌剧《雷纳尔多》中饰演雷纳尔多。1717年后回到意大利,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轮流演出。1730年,57岁的尼科林诺在威尼斯举行了告别演出。尼科林诺是一位以表演着称的歌唱家,他第一次把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艺术引入歌剧舞台。尼科林诺的舞台表演优雅细腻、准确适度、举手投足间无一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他表演的“帝王更威严、英雄更刚毅、情人更温柔”,特别是在《赫达斯普斯》一剧中对狮子的一段表演极其出色,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歌坛佳话:在一长段咏叹调中,先用藐视的声调叫狮子过来,然后很动情地唱一段慢板,让狮子撕开自己的胸膛,但不要触动那颗深爱着别人的心。他一会儿对狮子虚张声势,一会儿又给它讲一个爱情故事,既反映了他出众的表演功力,也体现了对艺术创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优秀演员。

塞涅西诺

(?一1750年),原名弗朗西斯科·伯那迪,意大利男性女中音歌唱家。塞涅西诺是贝那奇的学生。1719年,他在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演唱时,被亨德尔发现,1720年应邀到由亨德尔领导的著名的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任歌剧演员,与亨德尔合作长达十几年,建立了深厚感情,亨德尔创作的10多部歌剧均由他首唱。1733年,他因与亨德尔发生分歧,转到波波拉的歌剧院工作。1735年退出歌坛后回到意大利,1739年在佛罗伦萨定居成为一位富翁。

塞涅西诺以演唱宣叙调著称,他的音色较女中音偏低,音域不宽但音清澈有力、圆润甜美,具有良好的音准和出色的颤音,歌唱风格单纯细腻。一位曾在德累斯顿听过他演唱的著名宫廷音乐家匡茨评论说:“他的演唱风度落落大方,发声方法无与伦比。”他唱慢板时,从不过分使用装饰音,但他唱主要的音符时,极力追求精致完美。他把快速乐段唱得像火一样炽烈,把重音的快速装饰性句子用胸腔声音清晰地吐出来,使人感到清新悦耳。”塞涅西诺在欧洲各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歌王”的美誉。

乔万尼·卡莱斯蒂尼

(1705-1759年),意大利阉人歌唱家,是贝那奇的学生,也是博洛尼亚歌唱学派中最优秀的歌唱家。1721年开始在罗马和意大利的其它城市演出,并获得成功,1733年至1735年,在伦敦受聘于亨德尔的歌剧团,以后的20多年在威尼斯和欧洲各地演出,取得了重大成就。卡莱斯蒂尼开始演唱的是女高音(高音C),但后来却变成了女低音,这可能与博洛尼亚学派的训练方法或他的生理变化有关。

卡莱斯蒂尼具有良好的歌唱技巧,他灵活地运用胸腔,把高难度的华句演唱极清晰而动听。在演唱亨德尔歌剧《阿丽安娜在克利特》中的咏叹调《坚固的橡树》时,有意降低了一个音,出色地完成了最长和最难的装饰音乐句。根据他的优势,亨德尔特地更改了乐谱,加写了低音和颤音。卡莱斯蒂尼的演唱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充满活力,热情奔放,是当时最具艺术造诣的歌唱家。

卡法雷利

(1737-1783),原名加耶塔塔·马乔兰诺,意大利最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他是波波拉的高徒。21岁时在罗马首次登台演唱就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他的声名传遍了意大利全国,无论在威尼斯还是在那不勒斯他的演唱都处于领先地位。1730年后,是他歌唱的高峰期,他在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奥地利的演出中都有超人的表现,在当时被认为无人可以逾越。卡法雷利的歌唱生涯长达40多年,直到他在60多岁感到力不从心时,才退出舞台。卡法瑞利最初是唱女高音的,后来改唱男角。他最擅长慢板和悲剧性的歌曲,但演唱华丽风格的歌曲同样极为出色,他演唱的半音节华句技巧无与伦比。卡法雷利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之一,他在罗西尼的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表现犹为出色,人们赞美“卡法瑞利唱得歌曲如同来自天堂”。

遗憾的是,卡法雷利虽然有精美的歌喉,却缺乏高尚的人格。在演出中,他恃才傲物,不肯和其它演员合作,在别人演唱时,他不是粗暴地用手势指挥,或讽刺地帮腔,就是放肆地和包厢里的人高声说话,甚至用下流的动作羞辱女演员。这不仅引起了观众不满的嘘声,而且还为此坐过牢。卡法雷利在国外演出时也经常惹是生非,仅仅为了艺术上的不同看法,竟多次和对方进行生相向的决斗。还有一次他与罗马某贵妇约会时差点被其震怒的丈夫抓住,不得已在一个废弃的贮水池里躲了整整一夜,受凉后大病一场。当然,即使如此他也没吃亏。后来,那位贵妇还雇了一群保镖使他免遭丈夫派遣的刺客暗算。最终,卡法雷利放弃恋情逃往威尼斯。他胆大妄为公开侮辱法国皇帝,以至被驱逐出境。

尽管卡法雷利劣迹甚多,但由于他的歌唱成就,人们也就一次次地原谅了他。晚年后的卡法雷利,性情变得较为温和,待人也较为友善。此时,他已非常富有,投巨资购买土地,并建起了多处豪宅。

法里内利

(1705-1782)曾在那不勒斯师从著名教师尼科拉·波尔波拉,后在波尔波拉的几部歌剧中担任角色。15岁时,法瑞内利在那不勒斯登台演唱,表现出了特殊的歌唱才能。17岁时,在罗马演唱波波拉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用小号助奏的咏叹调,在这首歌曲中,人声和号声此起彼伏,一争高低。当小号精疲力竭后,法里内利却从容不迫地继续演唱了一曲带颤音的快速华段,使小号为之折服,观众为之震惊。此后,这首咏叹调成为法里内利的保留曲目,并使他名声大噪。

在以后的近20年内,法里内利的歌技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欧洲一流歌唱家。他唱的歌曲难度极高,例如咏叹调《战士在武装的阵地》一曲,除法里内利外,几乎无人于问津。1734年,他的歌唱水平达到巅峰状态。一位英国妇女在法里内利的伦敦首演式上激动得大叫:“你就是神啊!法里内利!”他辉煌的演唱生涯持续了15年之久。

法里内利素有音色纯净、声音优美且灵活自如的美誉。当时的音乐界权威人士匡茨评论说:“他的音准极好,颤音很美,肺活量很大,喉咙非常灵活,因此能准确而从容地用快速唱远音程,唱间断的或其它类型的乐句都没有任何困难”。美声唱法的教育大师曼奇尼惊呼:“太完美、太富有感染力了!在整个声区范围内,他的声音都极其宽大洪亮,充实丰富。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没有听到有任何人能够与他相比”。观众对他更是崇拜地五体投地,疯狂地高呼:“天上有一个上帝,地上有一个法瑞内利!”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1737年,32岁的法里内利应伊丽莎白王后之邀,告别舞台,

前往西班牙菲利普五世的宫廷供职。他一去10年。为患有怪癖的国王唱歌解忧,耗费了极其宝贵的光阴。

当时的菲利普五世似乎陷人了严重的沮丧状态,而且情况越来越糟:他整天无精打采,蓬头垢面,披着睡袍在屋子里转圈。皇后伊丽莎白让法里内利单独唱歌给国王听。这一招还真的有用,菲利普慢慢恢复了生气,开始梳洗着装,起居也正常了。

法里内利的演唱成了皇家晚间固定的节目。按伯尼所说,他这10年间每晚都唱同样的4首咏叹调。

菲利普王朝于1746年结束,费迪南德六世继位,法里内利继续为他服务,1750年,法瑞内利获西班牙最高骑士爵位。1759年,因与新国王查尔斯三世意见相左,离开宫廷,开始了漫长的退休生活,在博洛尼亚终其一生。

法里内利不仅在歌唱艺术上无人企及,他的歌喉和影响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位歌唱家,而且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谦虚的品性,这和卡法雷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他是那个年代里最杰出、最伟大的阉人歌唱家。法里内利和卡法雷利,标志着以阉人歌唱家为主宰的正歌剧美声唱法进入了高峰期。

怎样做好英语的完形填空?做完形填空时有不认识的词怎么办?

完形填空属“综合能力应用”题型,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完形填空在高考试卷中是拉开考生得分的一道关键题型。该题型为20个空,分数为30分,分数权重占卷面20%,因此掌握完形填空解题技巧对考生而言尤为重要。

命题特点:非等距离挖空的命题方式是完形填空的最大特色。短文首句不挖空,以便为考生理解全文留下足够信息,命题者根据考查目的进行挖空,造成信息链中断,这就要求考生依据上下文的文意捕捉到空白处的缺词。从近几年高考完形填空题看,纯语法知识几乎不考,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的能力,尤其是以考查实词或信息词为主,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在逻辑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把握句间和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上下文暗示,对篇章、段落或句意的整体把握;再则,干扰项的设置与语法结构无甚关系,重在文意干扰。因此,把握文意和具体语境,通过对词义的辨析,是解完形填空的最好手段。

解题技巧:巧解完形填空题,考生必须进行通篇考虑,掌握大意,综合所学词法、句法和常识进行分析判断。为帮助考生能更好地解答完形填空题,在这里介绍几种解题技巧。

1. 复现解题法:这类题多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复现或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异形复现的形式。这种测试手法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整体篇章意识和上下文推断能力。

1)In particular, there was (and perhaps still is) a belief in fairies. Not all of these __21__ are the friendly, people-loving characters that appear in Disney films, and in some folk-tales they are __22__ and cause much human suffering.

21. A. babies B. believes C. fairies D. supermen

22. A. powerful B. cruel C. frightened D. extraordinary

21. C项,同义原词的复现;22. B项,异形近义词的复现

2. 语法结构法: 这类题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能够从句式的结构上辨别出须填相关的关联词、连词、副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动词,当然还要考虑到主谓一致的关系等语法知识要点。

3. 语境信息解题法:这类题主要是通过短文中上下语境所透露的信息进行解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信息,在进行合理分析和推断,这种语境信息一定要遵循逻辑概念,符合运动规律,时态的交替,以及特殊场合下的应急合理判断。

4. 固定搭配解题法:这类题与语法结构题有点类似,但主要惯用搭配,讲究词与词的搭配,涉及到关联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和短语等。

9) Telling him that he no longer needed to enjoy them but I still needed to write them, I __28__ until the day he graduated.

28. A. held up B. gave up C. followed D. continued

28. D项。由句意可知,“尽管儿子不愿意再收到我的字条,但是我依然坚持写到他毕业为止。”这道题实际上是一道固定搭配题,其结构为not…until,但句中没有否定副词not,再则,若A、B两项短语用于这一结构中须与not连用,故不合题意;C项的followed应为及物动词,后面需加宾语方可,再则followed在此有歧义,也不合题意,由于continue是延续性动词,所以,无需否定副词,在这一固定搭配中只有瞬间动词才与not连用。

10) He had spent those years well,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__30__ two internships(实习) in Washington, D.C, and finally, becoming a technical assistant in Sacramento.

30. A. organizing B. planning C. comparing D. completing

30. D项。大学毕业之后,又实习了两个学期,最后在萨克拉门托做一名技术助理。这儿指完成实习,故惟有completing符合题意。

11) As she gathered her books, Jenna decided she'd continue to try to __32__ at her new school. She wasn't sure if she'd succeed, but she knew she had to try.

32. A. fit in B. look out C. stay up D. get around

32. A项。从上下文看,Jenna从初中进入高中之后碰到一系列挫折之后,发现自己应该要努力适应新学校的环境。此处的意思为“适应”,而固定搭配fit in短语正有此意。

5. 逻辑语气解题法:这类题主要是通过分了解全文的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之后,再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解题。这种逻辑语气主要包含并列、递进、因果、转折和委婉语气等等。这类题的选项多为连词、副词或具有连词意义的各类短语。

12) All went well that first week. When Saturday night came, I was luckily given the tables not far from the kitchen. __40__, I still felt it a little hard to carry the heavy trays.

40. A. Therefore B. However C. Otherwise D. Finally

40. B项。从整篇文章来看,在这儿只是一个转折语气,表示在前一个星期的顺利,在这一天却遇到了一些麻烦。Therefore是递进语气,finally也属递进语气,但表示是最后一步的语气,多指结论性的行为,不符合题意;otherwise虽属转折语气,但多为推断或假设否定语气,而本文所叙述的是真实事例的呈现,所以,惟有however符合题意。

13) He had spent those years well,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completing two internships(实习) in Washington, D.C, and __31__, becoming a technical assistant in Sacramento.

31. A. hopefully B. finally C. particularly D. certainly

31. B项。有上文及全句的意思可知,在这儿是作者六年求学和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表示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从预期上讲,应该是结论性的,所以,惟有finally符合题意。

14) Many parents go to children's sporting events and shout results at other players or cheer when their children behave aggressively. As well, children are even taught that hurting other players is acceptable or are pushed to continue playing even when they are injured. __59__, the media makes violence seem exciting. …

59. A. By account B. In addition C. As a result D. After all

59. B项。从上下文可知,媒体的报道对体育运动暴力的宣扬,让孩子觉得非常刺激,上半句说明父母和教练对孩子的影响,在此,又特别强调媒体尤其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儿的语气比前面as well引导的作用,是有过之而不及。所以,从四个选项看,惟有in addition符合题意。因为by account意为“相反地”;as a result意为“结果是”;after all意为“毕竟,终究”,它们均不符合题意。

在进行有关逻辑语气题时,必须要符合原文的意思,要瞻前顾后,审慎分析,细心推断,密切注意相关连词的连用,注意语气的变化,应从细节着手。

赵云人物形象分析

请根据需要自己删节

摘 要:赵云是《三国演义》里颇受读者青睐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武艺卓群,英勇过人,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铁血汉子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又深明大义,目光长远,不仅在军事战略上书写了许多传奇,更在政见上表现出了为国为民的的良臣风范。加上他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堪称完美。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依据,论述赵云胆识皆俱的人物形象特点,浅析他完美艺术形象的原由。

一、赵云之胆

赵云作为一员勇将的形象,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三国演义》更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传神。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①]。那么,赵云的“胆”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赵云的“胆”是以卓然不群的武艺为基础,在千军万马中英勇无惧的血性汉子的大无畏气概。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里,就有对赵云的武艺进行颇有诗意的描述:“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②]可见,赵云的枪法是可以和号称“万人敌”的关张所媲美的。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赵云的“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事例上。

1.长坂救主

长坂坡一战奠定了赵云的猛将地位,也成就赵云威震华夏之名。《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就这样描写赵云的胆气:他怀中抱着小阿斗,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从四更时分一直厮杀到天明,七进七出并连斩曹营56将。真是可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③]试问此等神威,又有哪员武将能够做到。先说时间是从四更时分到天明,不可谓不长。而且面对的不是一两员敌将,而是打了胜仗意气高昂的百万曹军。碰上一只这样的大军,一般人早逃之夭夭了,更别说是七进七出了。而赵云仅靠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却能在千军万马中保得幼主安然无恙,更连斩敌军56将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其精湛的武艺,更对其无畏的胆气钦佩。就连敌首曹操也由衷的地感叹:“真虎将也!”[④]。类似赵云的冲阵救主,号称“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也曾经为嫁女而突围。我们看看,吕布自身的武艺无疑在赵云之上,也有自己的军队,面对的军队更没有这支胜利的曹军强大,却在仅仅一次突围不成后以失败而告终。对比吕布灰头土脸的失败,这更我们看到赵云在这场战争中,以他的英勇独特地透视出铮铮汉子的血性,使他的大无畏气概开始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光彩。

2.力斩五将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老将写的最出色最勇猛的要数长沙黄汉升了。黄忠在《三国演义》中曾箭射关云长(第五十三回)、力斩夏侯渊(第七十一回)盖过多少壮年猛将的风头。可以说除了老迈,也可称得上是一位“完人”。而在第九十二回中,年老的赵云也有了黄忠的风采——年过七十尚能力斩五将。看看小说中夏侯茂对其部将所说的话:“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⑤]可见,夏侯茂对赵云的英勇无惧的胆气的畏惧,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力斩五将的英勇神采。这里从侧面描写了年老赵云的威风胆气,不仅使赵云英勇无畏的形象得到延续,更善始善终的保持了赵云不败的神话,使之形象得以圆满。

以上两个事例是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活动经历的两次特殊时期。表现了赵云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英勇的魅力,使读者在佩服其勇猛无双的之时,更佩服其大无畏的胆气。

二、赵云之识

如果说一员武将只有胆而没有识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是第一流的武将。而赵云被称为“虎威将军”仅仅是凭着胆气和蛮力吗?我认为那肯定是不尽然的。前人对赵云早已有过见解:“客问:‘子龙,先主称曰,‘子龙一身都是胆。’全以胆胜乎?’答曰:‘还是识胜,非胆胜也。盖胆从识生,无识而有胆,妄耳狂耳,非胆也。’”[⑥]看看在《三国演义》里那些只有蛮力的武将的下场:吕布命丧白门楼(第十九回)、典韦救曹损命(第十六回)……而赵云能够树立英雄之旗终年不倒,全赖他的智识过人。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出以下几点:

1.将才之识

作为第一流的武将,赵云很好的把他的将识同他大无畏的胆气相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传奇。他的这种将才之识我认为首先是一种灵活善变的无畏常胜的军事才能。将他的这一“识”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是有名的汉水之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就有其精彩的描写,活脱脱是诸葛亮‘空城计’的翻版。他引军撤回,面对曹操的大军毫无惧色,单枪匹马独立营前,这就显现出他过人的胆气。趁着曹军多疑退去,却令旗一招,戎弩飞射曹军。最后乘胜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这份谋略不得不让人佩服。这次的汉水之战,充分显示了赵云胆气和将略的完美结合。加上在第五十二回中的三千精兵计取桂阳的精彩和在九十六回中不折一骑的箕谷退敌的传奇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赵云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这些都是赵云胆大灵变为将之识的具体表现。

其次,赵云在其胆大灵活中又多了一些细致谨慎。谦虚谨慎既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他作为一位将军应有的认识。从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最后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出谦虚谨慎对赵云为将的作用。而且,这一类将军通常都有保护君主的能力。所以,从《三国演义》上来看,赵云的工作多是充当“保镖”。我们知道,在封建年代,君主无疑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一个国家的灵魂。保护君主等于是在保护一个国家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的。不谨慎的将军是胜任不了这一任务的。众观《三国演义》,你看刘备和诸葛亮哪次出席什么重要活动,不是由赵云陪同的,如第二十四回参加刘表的宴请等。难怪网上有人说要是没了赵云,也就没了刘备和其蜀势力。这话虽然夸张了些,但我认为还是有其合理性。而且,我们知道,赵云的救主行为是出了名的。在文章的前面已经说过了的的“长坂救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勇猛无惧,能达到目的全身而出就显示出他的胆大心细的为将之识和忠君为国的大智大勇。正如诗歌所赞的:“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⑦]。面对曹操百万大军无所畏惧,面对跋扈的女主人与吴兵更能“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⑧]。如果说在前次救主是靠大无畏胆气和过人的武艺的话,那么,后一次救主则是对赵云勇气和智慧的挑战。因为,这次面对的不是百万大军,而是自己的主子,既要把小主子留下来又不能够伤害自己的女主子,这就不得不要用合适的智谋了。最后与张飞联手,终于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通过张飞和赵云的对比,更显示出赵云细腻灵活的处理同上下级的关系。对比刘备的手足——张飞把嫂子失陷给吕布(第十四回)关羽失陷二嫂(第二十五回),还有谁能比赵云更能胜任保护家小的工作。而且,上文已经说过,君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不然,曹操为何独独先哭典韦。可见,赵云在保护君主方面的确劳苦功高。

再者,赵云不仅负责保护君主等,更身负着断后接应之类的重任。我们知道,这种工作一项吃力不讨好,却始终必须有人担当。有多少次刘备打输了仗不是赵云接应断后的,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蜀汉败的最惨的彝陵之战,想想如果没了赵云的接应,刘备是否连到白帝城托孤都成妄想。可以说,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武将,其完美的为将品质是得到了刘备集团的认同的,否则,也不会让其担任保驾、断后之类既有挑战性又非常重要的职责工作。

由此可见,赵云既有独当一面、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更有胆大心细、不求名利的大将之风。

2.良臣之识

赵云的“识”不仅表现在他战无不胜的军事才能上,更表现在他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见上。那么,他的“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就表现了赵云的择主之识。三国是一个君选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一些名臣在择君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显露出他们的政治主张,如鲁肃、诸葛亮等。而正面表达出了政治理想的只有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八回中赵云对刘备是这样说的:“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⑨]那么在赵云的心目中“主”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七回赵云对公孙瓒的话里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⑩]可见,赵云择主的前提条件是其主必须要有忠君爱民之心。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的确比任何人更符合赵云心目中的这一君主形象。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更在“衣带昭”事件上为君出力,虽然并没成功,却能见其忠君。他更是仁慈的主子,携民渡江犹能看出其爱民。难怪跟了公孙瓒的赵云后来“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11]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赵云是一个具有着“忠君爱民”之“大识”思想的将领,在他的择主意识里,“忠君爱民”既是首要条件,更是必要条件。并且这一“识”决定了他一生的行为。在这种“忠君爱民”的思想支配下,赵云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便是最受争议的赵云拒美(第五十二回)之事。有人认为,赵云这是在假道学,沽名钓誉。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请看赵云答刘备其拒美的原因:“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所以,我认为前面的两点只是赵云为拒美随口而出的原由,这不仅没有假道学之风,反而是为他人着想,更突出了他性格的闪光点。至于第三点,我认为这才是“拒美”的真正理由。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是联系赵云依附刘备的原因来看的,赵云是一个忠君的人,他始终是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这才是支配他拒美的最基本的原因。其次,看看后来他做了那些事。其中,最著名的的当然要数那使赵云被称为“云有谏臣之风”的力谏刘备的事例——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一回赵云是这样谏刘备的::“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12]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出赵云的心中对于“国家”的概念。他能深刻认识到刘备势力乃至汉家天下的最大敌人是曹操。所以,他才会以“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13]的大义来说服刘备。怎耐刘备这时在节骨眼上把持不住,没听从赵云的劝告,最终落败收场。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为国着想始终赵云是做人的第一标准。最后,赵云懂得怎么正确对待人民,能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在封建年代,各方军势势力的混战,都是以取得最大利益为动力,视人命如草芥。在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年代里,能有这么一位能把眼光放在百姓身上并替百姓说话的将军是多么的不容易。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中,赵云就是这么为百姓说话的:“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14]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更是达到一定高度的政治眼光。

赵云为军之将,为国之臣,在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下,他能用其无惧的胆气同出色军事谋略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更能够深明大义的向君主上谏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主张。他的“识”以“忠君爱民”为核心,达到了空前统一。使其形象更加完美。

三、堪称完美

赵云的“胆”使他成就了“虎威将军”的威名,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这不但与他超群的武艺有关,更与他的“胆”和“识”的密切联系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忠君为国的大智大识,他如何有七进七出单枪匹马面对百万大军的勇气;如果没有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胆气,他又如何在空营前指挥自如呢;只有胆而没有识或是有识却无胆,终究都不会有什么作为。赵云名列五虎上将,可见其胆识皆俱。他的“胆”与“识”更是相互交织、相互成长的,这就促进了他形象的完美。

到了近代,人们对其人格魅力的欣赏甚至超过了关羽。为什么罗贯中在塑造关、张英雄形象之外,还要多塑造赵云这么一位名将呢?赵云看起来却就比关羽真实得多、完美得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

我认为,首先是罗贯中在描写赵云时把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对于关羽却是怀着崇敬和对历史真实的矛盾心境下写的。《三国志》中对关张的评价是“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15]对赵云的却是“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16]这是三国志作者对赵云的赞赏。而且,到了现代,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三国志》里的关羽是有缺点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演义不能脱离历史上关羽所具有的缺点,这就导致了在演义中关羽不能再那么完美。而且,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至少犯了几项错误:如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立场错误,刚愎自用等,而且,其骄傲自大的性格也不能得到现代人的好评。相比之下,赵云可谓完美的多,那么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样的呢,罗贯中又是如何把历史真实结合到文学艺术上的?

在《三国志》中的《云传记》有赵云这样一些事例:(1)、本属公孙瓒后随刘备;(2)、当阳长阪救主;(3)、攻取西川;(4)、箕谷退敌;《云别传》则多增加了其中的许多详细细节[17]。虽然,《三国志》关于赵云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也能让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一个样子——历史上的赵云虽然没有演义中的赵云那么传神、生动,但也不失为一个深明大义、忠直敢谏的勇将形象。而罗贯中更是巧妙的运用了历史中的赵云形象并把他完美化,可信化。比如说描写在当阳长阪时,赵云七进七出救主之勇,作者并没有完全得把他神化,而加了曹操的赞叹:“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18]一方面突出了赵云的英勇,一方面也显出了曹操的爱才,更为赵云的英勇取得了更让人信服的理由。而且,在这一段中,写赵云救主也并不是简单的叙述的,而是先救糜竺,再遇甘夫人,最后才保主出重围的曲折生动描写。可见当时曹军的势大,连英勇的赵云都杀得筋疲力尽,最后碰上张飞才完成使命。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不怀疑赵云的英勇,更相信确有其事。从而令其英勇的形象得到深化。对比关羽,我认为关羽的骁勇只能归于神勇一类,而不能称英勇。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关羽在战场上的表现有如神助,比如,关羽在第二十五回中斩颜良、诛文丑之时就一个“快”字,很爽,但不精彩。更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关羽后还能斩杀吕蒙,这既不符合历史,更使人对关羽无敌的武圣形象产生怀疑,从而就不真实了。同时,也因为赵云的真实,令他更接近完美,更让人崇拜。

2.符合现代民间的审美

赵云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武将,到了现代,更成为一个堪称完美的形象。据网络民众投票显示,赵云受欢迎的程度紧跟着诸葛亮,更在关羽等人之上。为什么在建国以前被人顶礼膜拜的关羽现在的人气竟不如赵云了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这是民间审美目光的转变,也就是说现代人更崇尚一种有着平和心态的道德完人。相比关羽的“刚而自矜”、张飞的“暴而无恩”,赵云的谦虚平和就显得可爱得多,也可敬得多了。在刘备的西蜀集团中,赵云可算上是元老级的人物,他多次护主并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他的地位却远没有他的战功那样的显著,甚至没有比得上魏延。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怨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诚如在七十一回里对黄忠说的:“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19]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酷爱争名夺利之辈。甚至在刘备等集团首脑犯糊涂时勇于正直的出言相谏。我想,这正是因为他的谦虚平和使得他成为蜀汉集团的调和剂,让他在这矛盾丛丛的集团里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赏。而在现代,他被越来愈多的人所喜爱也是与他重国重义而轻私、淡泊名利谦虚平和的为人处事有关吧。再加上一些小细节,如赵云仿佛从天而降的出身等,这也符合当代一些草根英雄主义审美观。其次,除了赵云的性格受欢迎外,他的胆识用在正统的西蜀集团上也符合人们的心理。正如上文说过的,赵云曾多次救主,多受大家的赞赏。而在三国里,典韦和周泰也都曾奋勇救主过,典韦甚至为此付出生命,却没有得到像赵云这么好的评价。究其原因,不过是赵云救的是仁慈之主、正统之君, 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肯定。并且,他的“胆”和“识”是在他为国为民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为国爱民之心,他定然不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以大义上谏刘备。也不会有英勇的胆气以博得“常胜将军”之名号。

终上所述,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确算得是一个完美的武将,更深受读者喜爱。究其原因就是以在战场上英勇无惧的胆气是基础,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关键,再有一颗符合道德标准的心来锦上添花。我想,赵云的完美形象当然不止这些,但此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