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全文-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2024-11-03 22:30:01 19人已围观
简介1.《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请问何为道?2.江山雪歌词3.谁有道教清心咒的全文给我谢谢了4.《素书 原始》5.世间存在的法则存在哪几种?《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请问何为道?《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是指”道理,规律
1.《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请问何为道?
2.江山雪歌词
3.谁有道教清心咒的全文给我谢谢了
4.《素书 原始》
5.世间存在的法则存在哪几种?
《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请问何为道?
《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是指”道理,规律“。
此段话的原文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扩展资料: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江山雪歌词
1、《江山雪》歌词:
念白:纯则粹阳则刚
天行健两仪遵道恒长
故有长久者不自生方长生之讲
百丈峰松如浪
地势坤厚德载物之像
故君子不争炎凉
唱:纯则粹阳则刚
天行健两仪遵道恒长
故有长久者不自生方长生之讲
百丈峰松如浪
地势坤厚德载物之像
故君子不争炎凉
混沌开分阴阳
轮转更迭万物始苍苍
观其微妙于九天之下六合八荒
自春生入秋藏
天之道四时更迭有常
若有常为何晨曦比这夜还凉
若无常为何我总会想
与你守月满空山雪照窗
念白: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zhǎng)养万物。
一念坐忘趁月光
听清风追逐流云缠绵飞舞的痴狂
交错的刹那生怕泄露心头沉沦的慌
微漾
念白: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fú)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未曾忘蒙昧时授我出世方(君却重入尘浪)
如何渡暖意才能化尽你眼底千山月下霜(将眷恋深藏)
挥剑斩痴念万丈(已决意相忘)
却输给回眸一望
曲中全直藏枉
盛世于斯须间兴亡
有谁能与天数相抗
逆转世态炎凉
都说
心欲静更难放
何时起光阴与心意
放纵如白驹
不肯收缰
念白: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
时有序世沧桑
天地将倾时谁保谁无恙
指上诀念念入心藏
君为刃吾便以此身为盾防
仗剑镇山河护你无恙
念白:别忘
2、《江山雪》是2014年由荀夜羽作词,KIDE作曲,小爱的妈演唱的歌曲,出自剑三同人专辑《十方天华》。
谁有道教清心咒的全文给我谢谢了
静心咒(道家):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清心诀(道家):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 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 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 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 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 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 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 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 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 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 大道天成。
太上老君静心咒: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家静心咒。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 动者,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扩展资料:
《七部语要》说: “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 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志气者, 五脏之使候也。 耳目诱于声色, 鼻口悦于芳菲, 肌体舒于安适, 则精神弛骛而不守;?
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之波,留连 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参考资料:
清心咒-百度百科《素书 原始》
原始章是本书总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标作章名。全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起首提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下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道。即道的体用及表现形式万物都具备。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更应合乎道。人类社会的盛衰兴亡,治乱变迁,皆由人定。人若体之于道,用之于德,表现于仁义礼,则盛,则成,则治。如果背离了道,自然就失去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人身应有的作用(德),则不会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导致世道衰败的前因。因此说:“夫欲为人之本者,不可无一焉。”(道德仁义礼)
第二节:说的是明析事理的贤人君子,以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作为审辩世道变迁的准则,故怀器在身,潜居待时。此五者昌行,是好时,是良机,趋而就之,必可大展雄才,辅国安民,成就伟大的业绩。此五者若衰丧,则是失时,只可隐没其身,保全性命而已。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德仁义礼五者总而论之,相似根杆与枝叶的关系。
道德为根杆,仁义礼是枝叶。无论主杆与枝叶,总为一体。
分而论之,如同母与子的派生关系。道德为母,仁义礼为子。从整体而论,此五者的关系,犹如车马的整体、作用及动态表现形式一样,道是车马的整体,德是车马引重致远的作用,仁义礼则指规范的驾驭方式、理想的运动环境。单就人伦规范方面讲,道德是人的内在本质,而仁义礼是外在应物的表现形式。如人有实质的道德诚载于内心,而形体的言谈举止自然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儒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正是此义。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蹈:践行,实行。
从宏观方面讲,万物皆在宇宙整体中生存,无论一言谈、一动作,无不举步践行着“道”,实行着“道”。所以,道与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波的关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从微观方面讲,道在人身则为元气,元气足则神旺,神旺则为朴,朴实则器物全,物全则作用强。道在人类则为人伦规范,符合此规范,则家齐国治,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则天下太平。
群生是赖,万类咸仗着“道”,然则因各物所禀受的气质不同,故物不能得道之大全,尽道之全体,故曰:“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欲:物顺理将要应该的意思。
万物非道不立,道非物无处体现。道生万物之后,道又内涵于万物之内,物得道者,方可成物。故曰:“德者物之所得。”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得朴气而生者,其性稳固而坚定,随其形而成山石;得动气而生者,其性轻浮而躁动,随其形而飞荡;得灵气而生者,其性善思而多变,随其形而成人。道在“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过程中,无不禀得此性,顺应其理,随之而各成其形。故曰:“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世间存在的法则存在哪几种?
在万物初生的一刹那,法则应运而生,时间,空间法则也是之一,所以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并赋之好坏美丑。阿赖耶识就是万物初生时的第一识,万变不离其踪的法则之源,世界万物都受制于它的约束,就像河流在岸的约束下流向大海,若没有岸边就不成河流。同样世界的运行也需要“岸"法则的约束,才能化生万物,山河大地,并不断向前演化发展。所以《清静经》里讲“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世界万物的化生发展不过是阿赖耶识的幻生幻灭。
构成人和万物的也不是实体,而是法则、约定或者说是心的意志,这是混沌初生时的嗔起一念,心之造作,万物就是由基本的约定构成的,而不是基本的粒子,因为基本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法则约定,这构成了粒子的全部,意识也是由约定构成的,这样,此种约定即力的表现,阴阳的吸引或排斥就是远古的最初的盟约,这个盟约于人的感觉来说表现为实体的表象.规则盟约其实就是一种虚无的心的意志。
下一篇:深文峻法的文-深文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