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造句 成语造句

成语的判定标准_成语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2024-11-03 22:43:04 11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的判定标准_成语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成语的判定标准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1.成语`谚语`俗语`有什么区别呢?2.孰重孰轻意思3.初中成语判断出错原因?4.谈谈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成语`谚语`俗语`有什么区别呢?   俗语 俗语,也称常言,

成语的判定标准_成语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成语的判定标准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成语`谚语`俗语`有什么区别呢?

2.孰重孰轻意思

3.初中成语判断出错原因?

4.谈谈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

成语`谚语`俗语`有什么区别呢?

       俗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孰重孰轻意思

       词语的定义:文辞;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区别在于词语适用范围更广,成语只有特定句子才能用。

       1、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2、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初中成语判断出错原因?

       孰重孰轻是一个比较概念,用来评判两个事物或观点的重要性、价值或优劣。

1.孰重孰轻的含义:

       孰重孰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较两个事物或观点的重要性、价值或优劣。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重要程度,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或判断。

2.判断标准:

       在进行孰重孰轻的比较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对比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比如它们的影响力、实用性、代表性等等。

       其次是效果和结果方面的考量,即这两个事物或观点分别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带来怎样的结果。最后,还需要考虑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对这两个事物或观点的影响。

3.比较重点:

       在进行孰重孰轻的比较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关注的重点。比如,可以从经济影响、科学价值、文化意义、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对于商业决策,可以考虑市场需求、竞争优势、投资回报率等因素。对于学术研究,可以考虑创新性、实用性、学术价值等因素。

4.举例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孰重孰轻的概念,举几个例子进行比较。比如,在医学领域,一个新药的研发和一个医学技术的改进可以进行比较。

       可以从临床需求、患者生存率提升、成本效益等方面考量,判断哪个更重要。在教育领域,可以比较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可以从教育公平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评估。

5.孰重孰轻的实际应用:

       孰重孰轻的比较思维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需要比较不同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情况进行优先安排。

       在决策制定中,我们需要比较不同选项的风险和回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需要比较不同理论观点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选择最有效的路径。

6.孰重孰轻的评估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孰重孰轻的评估。例如,可以使用决策矩阵、利弊分析、风险评估等方法来对不同因素进行量化和比较。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和综合考虑。

7.总结

       孰重孰轻的概念帮助我们在面对不同选择和问题时进行权衡和决策。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比较重点和评估方法。通过合理的孰重孰轻分析,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谈谈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

        一 初中语文各类考试出错率最高的150个成语(附错误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 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拼音] wǔ wén nòng mò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例句] 要我这个老粗舞文弄墨,真是力不从心哪! [近义] 假屎臭文 舞词弄札 [反义] 目不识丁

        二 成语,因为主观成见而造成错误判断

        成语:越凫来楚乙

        拼音自:yuè fú chǔ yǐ

        同一只飞鸿,有人以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出处:南朝·齐·张融《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三 历届中考最容易出错的49个成语,阅卷老师亲手总

       

        “记叙文相对来说比较好写,讲一个故事,适合作文水平普通的学生去写。尽管不容易拿高分,但应该保证能得平均分,不至于拉开差距。” 写议论文易得高分 相对于记叙文的“平庸”,历来中考作文的高分,都属议论文。“议论文的要求高一个档次,写好的话往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也容易拿高分。” 而除了跑题,议论文也大忌“不匀称”。议论就是要因议生论,无对错判断。如果议论着议论着就否定其中一方观点,那就不似议论,而似“定论”了。 夹叙夹议,当然也没那么容易。首先,“叙”的部分要脉络明晰,而“议”的部分要条理分明,如若不然,那就是“驴头不对马嘴”。 “写记叙文,中间贯穿议论,这样比较保险。”不过,规律如此,写作时可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一眼看上去就露出马脚,更与高分无缘。 “凤头猪肚豹尾”要注重 “凤头、猪肚、豹尾”,这三样,其实指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首、正文、尾巴。凤头,就是文章开头一定要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猪肚则是指文章容量大,在此不多提;豹尾则指文章结尾有力、点题,直入主题,读之可使人大呼过瘾。 由于阅卷老师不能很仔细地看完那么多文章,因而这些作文的首尾就很重要。一旦“凤头”、“豹尾”入得“法眼”,作文本身素质再卓越些,就有可能借语文拔得头筹。 另外,来自阅卷的经验,考生们可适当在作文各段的首尾句多多用心,这样也有可能因为老师们不经意的“一瞥”,而让作文不被埋没。所以,中考作文,一要写得好,二要“略懂包装”。 硬伤可千万别碰 有些“硬伤”万万不可碰,比如错别字、病句、成语误用、主干不搭等等。 此外,卷面分也已是老生常谈,答卷时不用心急,可慢慢斟酌字句,慢慢书写。万一有错,当用标准改错符号修改,不要随便涂鸦,让卷面看上去乱七八糟。另外,也要注意书写别太潦草,以免“好文被坏字害了”。

        四 成语因为主观成见而造成错误判断

        成语: 越凫楚乙

        拼音: yuè fú chǔ yǐ

        解释: 同一只飞鸿,专有人以属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出处: 南朝·齐·张融《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五 求关于初中生易理解错误的成语

        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长期的、集体的以讹传讹,逐渐掩盖了成语的本来面目。其实,这种近乎数典忘祖的无知,绝不应听之任之,约定“俗”成。姑且挑选八个最常见的“拦路成语”,以飨亲爱的博友。恐怕至少有12亿中国人,没资格百分之百地跨过去。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幸免。

        (1)七月流火(本指“天气转凉”;后人竟望文生义,愣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为啥天太热?原来“太有柴”了。)

        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2)娑婆世界(佛教名词,常被生吞活剥地改装成“婆娑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3)空穴来风(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结果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真是“瞪眼说瞎话”。)

        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4)床笫之私(床笫,是个迷人双眼的“马甲”,很容易误作“床第”。虽然两者模样酷似,可惜,后者根本不是中国话——对不起,俺眼神儿不好。)

        床,好解释;笫(读作“子”),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但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讲儿”也没有了。

        (5)明日黄花(指“过时之物”。或许有人觉得,“明日”哪里不过时?“昨日”才过时哩,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谁下的命令?凭啥愣改呀?)

        这个成语的出处,源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6)美轮美奂(只形容建筑之美,如今,被滥用到所有事物上。尤其是电台、电视台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半吊子主持人,往往是张嘴就来,出口成错——错了也不改,脸皮就是厚。)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这个成语指高大的意思,专门形容房建筑屋高大华丽。现在?连唱歌跳舞、喝酒吃饭都“美轮美奂”了,上哪儿说理去?

        (7)振聋发聩(本意是声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误作听力下降,像个呆头呆脑的聋子——把醉汉弄醒?把醒汉弄醉?甭官怎么说,先把意图闹清楚;否则,干完活儿,准挨大嘴巴。)

        这个成语的出处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里,他写过《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中有句话:“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聩,耳聋。“振聋发聩”,即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8)始作俑者(原指做坏事,引领歪风邪气的“第一人”,现在,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起码也是开先河的任务——看来,“屎盆子”完全可以扣在正面角色脑袋上。尝尝鲜儿吧您呐。)

        出处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是理所当然的“贬义词”。

        下面还有一些也是容易理解错误的成语:

        容易理解错误的成语

        [成语知识一]

        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 知何时”。

        2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

        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

        7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8 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

        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24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2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

        29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0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

        35 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

        费尽心力)。

        37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

        向或做法)混用。

        40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 哀鸿遍野:比喻 *** 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六 初中语文成语判断题题总错怎么办

        好好学,背成语词典,多积累。

        七 而做出错误判断的成语是什么

        轻举妄动

        草率行事

        贸然从事

        冒冒失失

        主观武断

        武断专横

        自以为是

        八 出错率最高的90个成语,初中生一定要警惕

        谨小慎微

        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版敢放手去做。

        [拼音]

        jǐn xiǎo shèn wē权i

        [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例句]

        小明是个很认真的人,做事一向是谨小慎微。

        [近义]

        胆小如鼠 一笔不苟 敬小慎微 一丝不苟 ...

        [反义]

        马不停蹄 无所畏惧 敢作敢为 粗枝大叶中

        九 成语应用判断对错 要原因

        1,错,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建议用:一视同仁。

        2,对,

        3,可以,最好用“阻力重重”。

        4,错,耳目昭彰有贬义之意,用在此处不妥,建议改用:众所周知。

        5,可以,最好用“粗衣素食”。

        十 初中语文考试出错率最高的150个成语(附错误实例

        无中生有 wú抄zhōngshēngyǒ袭u [释义]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语出]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且会说黄道黑;拔置害人;无中生有撺掇他。” [正音] 生;不能读作“sēnɡ”。 [辨形] 生;不能写作“升”。 [近义] 造谣生事 信口雌黄 [反义] 确凿无疑 铁证如山

       浅谈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等被统称为熟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频被用到。其中,歇后语、谚语较其他两类好区分一些,而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分标准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笔者查询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梳理总结了一下前人的观点,以便于更好的了解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分。

        我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从语言形式方面区分,有人从语法方面分析,有人从意义方面下手,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整理了大家的不同观点。

       首先,在语言形式方面,有人认为惯用语大部分是三字格的,而成语大都是四字格的,例如马国凡曾在他的《惯用语》中就明确提出“惯用语在语言结构上,音节(字数)都很短,多数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结构词组。”

       ⑴并且举出一系列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打埋伏,打游击等;相似的,王勤在《论惯用语》中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惯用语的语言形式以三言为主,个别的是五、六、七言。成语则是整齐的四字格。”

       ⑵这就比马国凡的观点有进步了,因为惯用语不都是三字格的,甚至四字,五字或者更多的都有,例如:喝西北风、坐冷板凳、陈芝麻烂谷子等等。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在《汉语惯用语简说》中指出“成语的构成形式,绝大部分为四字格,惯用语的构成形式,绝大部分是三字格。”

       ⑶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严谨的,因为从上述例子看来,四字格的惯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而关于成语究竟是几字格的形式,大家似乎没有太大的争议,一致认为成语应该是四字格的,可是四字格的词组中却有一部分异类,例如:吃大锅饭、唱对台戏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与成语相似,可是却不是成语而是惯用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单单从语言形式上来划分成语与惯用语是不科学的。肖传哲在《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中提出: “惯用语的语言形式是以三个音节为其主要特点。惯用语绝大多数是三个音节的,四个音节的有一些,但不多,五个音节以上的是个别的。因此,把三个音节的惯用语作为它的基本语言形式有利于把它和成语区别开来。成语的语言形式,绝大部分是四个音节的,这样说,并不否认成语也有五个音节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迅雷不及掩耳’‘山雨欲来风满楼’等等。因此,把四个音节的成语作为它的基本形式,以便于有别于惯用语。总而言之,两者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是惯用语和成语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⑷ 这段话给我们做了个关于语言形式上的总结,以便于我们以后在形式上区别成语和惯用语,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词汇这方面的知识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不能用绝对化的眼光去判断。对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还应该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前人在语法方面对成语和惯用语是怎么划分的。马国凡在《惯用语》中提出惯用语大多是动宾结构词组,例如打埋伏、打游击、戴高帽、吃大锅饭,摸老虎屁股等等。

       ⑸这一观点和许多研究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例如王德春就在《新惯用语词典·序言》中总结了惯用语的主要特点:“在结构形式上以动宾结构的三字格为主体,如:打秋风、碰钉子等”,但是也更加完善了马国凡的说法,他指出“除此之外,也有不少非动宾结构的三字格,如:半边天、臭老九、狗咬狗、短平快等。”

       ⑹依据这个,我们就可以否定杨欣安在《谈谈惯用语》中提出的观点“惯用语必须是动宾词组”。⑺而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

       则在《汉语惯用语简说》中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更加细致的解释:惯用语的语法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并列结构。”其中偏正结构的词语有门外汉,铁饭碗;动宾结构的有敲竹杠、炒冷饭;主谓结构的有鬼画符、天知道;并列结构的有挂羊头卖狗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惯用语的语法结构并不单单只有动宾结构,而是“偏正,动宾结构形式较多,而主谓、并列结构形式较少。”

       ⑻ 温端政在《汉语常用语词典》中提出一部分惯用语在形式上与成语相似,但它们“在结构上有两点明显不同于成语,一是‘1+3’的动宾式,不像成语那样属于‘二二相承’式;二是‘1、3’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唱一处对台戏’‘喝几口西北风’‘吃惯了大锅饭’,不像成语那样中间一般不插入其他成分。”

       ⑼咱们且不说这里所说的惯用语是动宾结构有何不妥,只看成语的“二二相承”式就可以看出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吴建生在《惯用语的界定及惯用语词典的收目》中将“在‘语’的范围内,不论其内容是表述性的还是描述性的,也不论其风格‘雅’还是‘俗’,只要具备了‘二二相承’的特点就不是惯用语或者谚语,而应纳入成语的范畴”这种归类方法称为“一刀切”,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有点武断,但是却为成语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区分划定了一道明确的界限。”

       ⑽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区分惯用语和成语的方法,还有受争议最大的一点,就是所谓“表意双层性”的因素。我们都知道,很多惯用语有其比喻义或引申义。马国凡提到过惯用语所表达的是“超脱字面意义进而概括出更完备整体化的意义”;

       ⑾王德春也曾经说道“绝大部分惯用语都含该词组的修辞转义”

       ⑿杨欣安在《谈谈惯用语》中写道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那个动宾词组字面上所表现的意义,也是修辞上的比喻手法”,

       ⒀比如“碰钉子”,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碰在钉子上,这是用“钉子”比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

       对于惯用语和成语在这个方面的区别,肖传哲提出了惯用语的实际含义是“通过比喻和引申两种办法产生的”,“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统一这一鲜明特点,是有别于成语及一般词语的。”

       ⒁也就是说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是统一的,言在此而意在其中。可是卢卓群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在《成语的特点及其变式》中,他提出“言外型”成语的概念,认为这种成语“实际含义与字面义不相一致,或者相去甚远”,

       ⒂例如“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等。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而“表意的双层性”这个概念被刘叔新在《固定语及其类别》中提出来,他认为,“表意的双层性,使成语在意义内容上别具特色”并且说明“依据这一点什么算成语,什么不算,是易于断明的”。可是在他的说法中也有过于绝对,而悖于常人所理解的部分,例如他说的“固定语中,凡表意具有双层性的单位,无论只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也无论具有悠久的历史或只产生于现代,都是成语”,

       ⒃这样说来,就把我们平时认为不算成语的词组也划分到成语中了,例如穿小鞋等我们认为是惯用语词组的都被划分到成语中,我认为这样是不科学的。

       王吉辉在《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中对“意义的双层性”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意义的双层性指某些语词既具有字面的表层意义,又蕴藏着含而不露的深层意义,而且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同,其间存在着引申、比喻等等关系。”⒄而且他认为具有意义的双层性的词组是成语,反之,不具有的即是惯用语,可是我却不敢苟同他的观点,难道,“穿小鞋”之类的词语没有意义的双层性么?我觉得很明显是有的,而这类的惯用语有很多,

       今天关于“成语的判定标准”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