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改弦易辙典故-改弦易辙的出处

2024-11-03 22:33:38 14人已围观

简介1.改弦更张有什么成语典故2.为自己以后打算的成语?3.李离是一个怎样的人4.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改弦更张有什么成语典故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  方法  。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  成语  改弦更张的  典故  内容,希望

1.改弦更张有什么成语典故

2.为自己以后打算的成语?

3.李离是一个怎样的人

4.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

改弦更张有什么成语典故

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 方法 。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 成语 改弦更张的 典故 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弦更张的意思

 [释义] 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语出] 《魏书?高谦之传》:?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骖未调;善御执辔成组。?

 [正音] 更;不能读作?ɡ?nɡ?。

 [辨形] 弦;不能写作?贤?。

 [近义] 改弦易辙 改邪归正

 [反义] 旧调重弹

 [用法] 用于人。一般作谓语。

改弦更张的典故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用改弦更张 造句

 1) 于是保尔森再次改弦更张,提出了系统性救援计划。

 2) 从那时候起,当地引导起义的村民委员会改弦更张,变成了村民临时政府。

 3) 着重于增长的说法,让一些分析师改弦更张。

 4) 诺森洛克,一家于年初被国有化的英国银行最初曾被告知不得再对新借款人开放业务同时改弦更张。

 5) 脱离阿萨德阵营的高级官员和军官越多,就越有可能改弦更张。

 6) 今年改弦更张,让更多网站为内容付费,以及如何与像谷歌这样,通过聚集其他新闻网站内容以赚取 广告 收入的网络媒体谈判。

 7) 随着有关欧元区面临的生存威胁变得更为明显,欧盟***已改弦更张。

 8) 严打?斗争就是要严惩犯罪分子,并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使欲图不轨者改弦更张。

 9) 在这位军官看来,在年月日基地组织攻击美国之后,军方决定改弦更张。

 10) 政府改弦更张出台了一套新政策。

 11) 要打造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政府就必须改弦更张,别再让工厂主继续承受繁重的税务负担,别再让他们受到严苛的劳动法和各种妨碍购买土地规定的束缚。

 12) 这项产品的市场已经萎缩,我们得趁早改弦更张,开发新产品。

 13) 商场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如果你再不改弦更张,迟早会遭到淘汰!

 14) 这种改弦更张的做法是一种改革的迹象,但政治家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15) 因为经费张罗无着,原计画只好削足适履,改弦更张。

 16) 既然大家都有改弦更张的决心,相信本公司这次的改革一定可以成功。

 17) 为了提升业绩,公司决定将旧制度澈底地改弦更张。

 18) 但近来,该公司在改弦更张。

 19) 该计划虽然是最新的协定成果,但力度不足,应当改弦更张,摒弃重来。

 20)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宋朝的王安石改弦更张,施行了"青苗法"。

 21) 这项产品的市场已经萎缩,我们得趁早改弦更张,开发新产品。

 22) 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后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改弦更张,拍了一部长片。

 23) 但是,前提是伊朗***能够改弦更张,采取行动恢复国际社会的信任,并履行其义务。

 24) 你狠聪明,只要肯把读书的方式改弦更张,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王安石为挽救北宋危亡,毅然改弦更张,实行新政。

 26) 既然投资这项生意赚不到钱,就应改弦更张,另谋出路。

 27) 美国人逐渐对这场战争失去信心,促使美国政策制定者改弦更张,将重点放在如何减少美国对越南事务的介入上。

 28) 总统上任后,立即改弦更张,取消了禁令。

 29) 这个办法行不通,局长会改弦更张,另外制定。

 30) 现在到了其他国家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看了改弦更张典故的人还看:

1. 削足适履的典故

2. 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

3. 削足适履的成语典故

4. 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为自己以后打算的成语?

『壹』 形容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却都为自己做打算的成语

同床异梦[tóng chuáng yì mèng]

详细解释

解释:异:不同。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版做一件事而权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出自: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示例:但彼等乌合之众,~,一战即溃。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人

同反义词

近义词:钩心斗角、离心离德

反义词:同心同德、情投意合

『贰』 形容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却都为自己做打算的成语

同床异梦: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打算。

离心离德: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貌合神离: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叁』 与计划相关的成语

暗中盘算 指暗自在心中计算自己的得失等

暗中作梗 暗自从中阻挠、破坏

出处:丁寅生《孔子演义》第四回:“殊不知地主是贤大夫,早知成邑本届田赋收不到,必然是公克在暗中作梗争权,便令他的庶兄敬叔密往调查。”

百年大计 大计:长远的重要的计划。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出处: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百年大业 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重要计划或措施。同“百年大计”。

长久之计 计:计划,策略。长远的打算。

出处:《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汉书·元帝纪》:“东垂被虐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非长久之计。”

长算远略 犹言深谋远虑。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名将晚谬》:“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沉谋研虑 指计划周密,考虑详尽。

出处:宋·苏舜钦《复辨》:“不亲烦务,而专以沉谋研虑,将以鼓舞天下之民,以行乎事业也。”

沉谋重虑 指计划周密,考虑详尽。

出处: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阮文达公拟疏》:“是沉谋重虑,制胜万里,师徒不劳,兵矢未折,功莫伟焉。”

出谋划策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出谋画策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出谋献策 出主意、想对策来帮助解决问题。

出奇划策 犹言出谋划策。

出处:沙汀《淘金记》十二:“他就经常替他们出奇划策,为着种种吃人害人的事情准备堂皇的理由。”

从长计较 犹言从长计议。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婶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从长计较,慢慢地商量。”

从长计议 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且待女孩儿到来,慢慢的与他从长计议,有何不可。”

从长商议 犹言从长计议。

出处:《水浒传》第六八回:“[苏定]也道:‘梁山泊吴用那厮,诡计多谋,不可轻敌,只宜退守;待救兵到来,从长商议。’”

大展宏图 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

出处: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多谋善虑 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出处:清·李渔《凰求凤·画策》:“你是个多谋善虑之人,何不替我筹度一番,行了这个方便也好。”

翻然改图 图:计划,打算。比喻很快转变过来。另作打算。

出处:《三国志·蜀志·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防微虑远 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出处:唐·郑亚《唐丞相太尉卫国公李德裕会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启宸衷,大破群议,运筹制胜,举无遗策,防微虑远。”

改而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同“改弦更张”。

出处:《北史·崔鸿传》:“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

改弦更张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改弦易张 犹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论》:“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知己乎?”

改弦易辙 辙:车轮轧过的痕迹。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出处: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况商土瘠,商人贫,可以静理而阜安,不宜改弦而易辙。”宋·王楙《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使其子孙改弦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其父之愆。”

高瞻远瞩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人之徒也哉。”

诡计多端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出处:宋·苏辙《论吕惠卿》:“怀张汤之辩诈,兼卢杞之奸凶,诡变多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

宏图大志 宏伟的计划,远大的志向。

计出万全 万全:非常安全周到。形容计划非常稳当周密,决不会发生意外。

出处:《汉书·晁错传》:“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解弦更张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借箸代筹 箸:筷子;筹:过去用以计算的工具,引伸为策划。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以筹之。”

精打细算 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

出处:茹志鹃《妯娌》:“再看红英自己,那是连半个钟头的工都不肯耽误的,也从没见她吃过一口零食,一看就知道是个会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人。”

聚米为山 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刻意经营 刻意:用尽心思;经营:计划管理。指用心筹画。

出处:清·王晫《今世说·规箴》:“此事定须霞思云想,刻意经营,奈何颓唐落墨,便布人间?”

宽打窄用 瞀打得宽裕一些,用起来节省一些。比喻作计划要留有余地。

六出奇计 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鲁连蹈海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后以之表示宁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出处: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谋图不轨 谋划进行违法、叛逆等活动。

谋无遗策 指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

轻虑浅谋 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

出处:《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五年》:“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虚远谋,挑怨速祸。”

权宜之计 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深计远虑 犹深思远虑。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深谋远虑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深谋远略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深思远虑 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出处:《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先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

深图远算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深惟重虑 犹深思熟虑。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深猷远计 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同“深谋远虑”。

神机妙算 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出处:《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

神谟庙算 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

神谟远算 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同“神谟庙算”。

神术妙计 指神妙莫测的计谋。

算无遗策 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算无遗策,画无失理。”《南史·梁简文帝纪论》:“自谓安若太山,算无遗策。”

图谋不轨 不轨:越出常轨,不守法度。谋划越出常规、法度之事。

出处:《晋书·王彬传》:“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

行针步线 比喻设计划策。

以计代战 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议事日程 议事:讨论或办理事情;日程:时间进度表。在计划之内的讨论、办理事情的日期。

易辙改弦 变更车道,改换琴弦。比喻改变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

出处:清·王韬《〈火器略说〉后跋》:“若一旦易辙改弦,以其材力聪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见其必逊于西人也哉?”

阴谋诡计 诡:欺诈,奸滑。指暗地里策划坏的害人的坏主意。

出处: *** 《〈 *** 人〉发刊词》:“党处于敌人和同盟者的阴谋诡计的包围中,但是没有警觉性。”

用智铺谋 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有勇无谋 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出处: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渊图远算 深谋远虑。

出处:《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论》:“世祖顾命,情深尊嫡,渊图远算,意在无遗。”

远虑深谋 指计划周密,考虑深远。

出处: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

远谋深算 犹言深谋远虑。

出处:叶圣陶《冥世别》:“他们这样说,就见得我们的行动都出于他们的计划,他们有何等的远谋深算。”

远瞩高瞻 犹言高瞻远瞩。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平山堂》:“既而惮其劳也,携筇散步,随意所之,远瞩高瞻,不复造极。”

运策决机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出处:明·徐渭《代谢阁下启》:“况于调元赞化,以召祯祥,运策决机,而居帷幄,功盖出于门下,赏奚及于军中。”

运策帷幄 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出处:清·谭嗣同《上欧阳瓣姜师书》:“若乃运策帷幄,折冲樽俎,何以图恢复,何以靖海氛,自智勇不世出之事,非鄙心所敢任。”

运筹出奇 拟订作战策略,定出奇计。

出处:《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首策之臣,运筹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李贤注:“《前书》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是也。’出奇谓陈平从高祖定天下,凡六出奇计。”

运筹画策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出处:唐·刘知几《史通·言语》:“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

运筹建策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出处:《隋书·李德林传》:“运筹建策,通幽达冥,从命者获安,违命者悉祸。”

运筹借箸 指运筹计谋。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丽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裴骃集解引张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

运筹决策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历练而审机宜。”

运筹决胜 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

出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运筹决算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运筹千里 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

出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运筹设策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出处:太平天国·洪秀全《诛妖歌》:“日夜巡逻严预备,运筹设策夜衔枚。”

运筹帏幄 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出处:《唐大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勒石纪功碑》:“大总管运筹帏幄,继以中军,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

运筹帷幄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运筹帷帐 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出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运筹演谋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运筹制胜 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

出处:明·卢象升《剿荡衍期听候处分并陈贼势兵情疏》:“向使微臣督剿江、淮、豫、楚间,果能运筹制胜,马到功成,各省抚臣岂易于为力?”

运计铺谋 运用计谋。

出处:元·郑廷玉《 *** 花》第二折:“哥也,你可怜见同衙共府,你休要运计铺谋。”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则要你鱼鳞般排军阵,雁行般列队伍,依着我运计铺谋。”

整本大套 指有计划、有条理、全面。

出处:老舍《赵子曰》第十七:“如今叫我整本大套的去和女怪交际,你想想,端翁,我老赵受得了受不了?!”又《文博士》三:“中国的老事儿有许多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不过是没有整本大套的以科学始,以科学终而已。”

筑室道谋 筑:建造;室:房屋;道谋:与过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没有主见,缺乏计划,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那个,终于一事无成。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渍于成。”

坐筹帷幄 坐在军帐里出谋划策。

出处:《宋史·赵范传》:“如用刘琸,须令亲履行阵,指纵四人,不可止坐筹帷幄。

『肆』 形容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却都为自己做打算的成语

同床异梦

[释义] 异:不同。 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内件事而心里各有各容的打算。

[出处] 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貌合心离

[释义]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出处] 《素书·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伍』 形容做好准备,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的成语有哪些

居安思危、居安虑危、安不忘危、有备无患、积谷防饥

一、居安思危 [ jū ān sī wēi ]

解释: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平安无事时要想到以后可能发生的危险,想想就有准备,有备无患。

二、居安虑危 [ jū ān lǜ wēi ]

解释: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平安无事时要想到以后可能发生的危险,想想就有准备,有备无患。

三、安不忘危 [ ān bù wàng wēi ]

解释: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译文:所以君子安而不忘危难,保存而不忘灭亡,治而不忘礼,这样,自身平安,国家可以保证的。

四、有备无患 [ yǒu bèi wú huàn ]

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平安无事时要想到以后可能发生的危险,想想就有准备,有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五、积谷防饥 [ jī gǔ fáng jī ]

解释:储存粮食,防备饥荒。

出自:元·高则诚《琵琶记·谏父》:“又道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译文:又说是抚养孩子代替老,积储粮食是为了防备饥荒。

『陆』 形容原本的打算就是这样的成语

1.心塌地 [ sǐ xīn tā dì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ǐ xīn tā dì ] 原指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回打定了答主意,决不改变。 2.至不渝 [ zhì sǐ bù yú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hì sǐ bù yú ] 至:到;渝:改变。 到都不改变。出 处《礼记·中庸》:“国无道;至不变;强哉矫!” 3. 一见倾心 [ yī jiàn qīng xīn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yī jiàn qīng xīn ] 倾心:爱慕。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出 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主上与将军风殊类别;一见倾心;亲如宗戚。”

『柒』 比喻“为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做准备”的成语有哪些

比喻“为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做准备”的成语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运筹帷幄“、“备预不虞”、“常备不懈”。

『捌』 先替自己打算,再替别人打算的成语

?先人后己来

发 音 xiān rén hòu jǐ

释 义 首先自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成语典故

出 处 《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示 例 这也表现了他~、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朱敏《深情怀念周伯伯》)

词语辨析

用 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考虑别人

灯谜:先人后己(打字一) 谜底:俄

『玖』 表示总结过去工作和以后工作计划的成语有哪些急!

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承先启后、

1、继往开来

读音:继往开来

解释: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此先生之教;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有大功于斯世也。”

白话释义:这是先生的教育;所以继承前人;开辟新的道路;而有大功于这个世界。

2、承前启后

读音:chéng qián qǐ hòu

解释: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出处:明·朱国祯《曾有庵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

白话释义:公承前创业;开启新的规模;这样的功德;永垂不朽。

3、承先启后

读音:chéng xiān qǐ hòu

解释: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多用于学问、事业等)。也说承前启后。

出处:清·王昶《湖海诗传·尹继善》:“文端公历任封疆,晚归台阁,岁历五十馀载,承先启后。”

白话释义:文端公多次担任边疆将军,晚年回归 *** ,已经五十多岁,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

(9)为自己以后打算的成语扩展阅读

承先启后近义词:承上启下、束上起下

1、束上起下

读音:shù shàng qǐ xià

解释: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

出处:清魏秀仁 《花月痕》第四五回清·栖霞居士评阅:“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

白话释义: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诗文中必不可少的。

2、承上启下

读音:chéng shàng qǐ xià

解释: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出处:宋·张炎《词源·制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白话释义:最好经过一片不要断了曲意,要承上启下。

『拾』 现在努力,为以后做准备,都有哪些成语可以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准备。(注意:回缪móu)这个成语意思答也可以说,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以下成语也有“为以后做好准备”的意思。

有备无患

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

深谋远虑

养精蓄锐

蓄势待发

卧薪藏胆

韬光养晦

李离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离何许人?汉代有个学者叫韩婴,对《诗经》作过解释,叫做《韩诗外传》。其中就记了一件有关李离的史事:李离是春秋时期晋文侯时候掌管刑狱的官员(大理),在断案时,因错听人言,误杀了无辜。错案发生后,李离“自拘于廷,请于君”。晋文侯知道李离正直,是个好官,有意保护他,发展到最后竟让他休得多言,赶快离去。李离高呼,“臣不能以虚自妄”,竟当场拔剑自刎。

注释

⑤理:法官。⑥过听: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命。 ⑦当:判罪。 ⑧居官为长:担任的官职是长官。长:首长。⑨傅:附着,此指把罪责推到别人身上。 ⑩失刑则刑:错定刑罚就自己受刑。(11)失则:错判罪就自己以偿命。(12)听微决疑:听察细微的隐情事理,决断疑难的案件。(13)伏剑:用剑自杀。伏:受到惩罪的意思。

译文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命,却要把罪责推诿(wěi,伟)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就要以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命,应该判处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

历史故事

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罪。文公说:“官职贵*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就要以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命,应该判处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

人物评价

李离为何伏剑? 据《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晋文公时代的最高司法长官李离,一次根据下属向他汇报的案情,将人错判了刑,便自己把自己拘押起来,准备抵当罪。晋文公说:“官阶有高低,处罚也有轻重,这案子是下面人弄错了,并不是你的罪责啊!”李离说:“我的官职很大,从没有让给下属一点权;享受很多奉禄,却没有赏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错判案件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这可没有听说过。”说完,他不顾晋文公的劝阻,伏剑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离伏剑”。李离

这个李离确实可敬可佩,可能在有些人看来,他还有点“冒傻气”,但实际上他必须这么做。古代法官断案,就是讲“责任制”和“追究制”的——统治阶级为使体现自己意志的法律得以实施,对惩治司法官吏断案中的“枉、纵”行为均有明确规定,李离任职的晋国,就明文规定法官错判者,如同对待诬告者一样,实行“反坐”原则。李离“伏剑而”,其实正是对自己的误听错判主动承担责任,履行了“失刑则刑,失则”的法律规定。诚然,像李离这样豁出脑袋维护法律尊严者,在古代不过是凤毛麟角。他严于责己、勇于负责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足以传颂千古,启迪后世。 勇于承担责任,是为官者必备的素质,是领导者应有的道德规范。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领导是什么,领导就是责任。领导有权也有责,权和责是对等的。既然当了领导就应敢于负责,一丝不苟。工作没有做好,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工作出了问题,勇于承担责任,接受应有的处理。即使过错和失误是下属所犯,领导者也要勇于承担自身的领导责任,不能“一推六二五”,把自己洗得“一干二净”。某个地方出了大的事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当然是必要的。但作为当地领导却难辞其咎,应主动承担工作失职、领导不力的责任,或者向人民群众公开道歉,或引咎辞职。这是领导者的本分,也是领导者应有的觉悟。 毫无疑问,在我们干部队伍中,大多数人是勇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的。但也确有少数干部没有敢于负责的精神,他们不把自己的责任放在心上,只要待遇,不挑担子,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躲着走,能推则推,能拖就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如果工作有了成绩,便使劲往自己脸上贴金,左一个自己“英明决策”,右一个自己“领导有方”,又是领奖台上现身,又是荧光屏上亮相;一旦工作出现失误,便指责分工的副职没有抓好落实,埋怨主管部门没有尽到责任,训斥下属没有认真执行自己的指示……至于自己,至多来一句“我也有一定责任”,象征性地来点“自我批评”,便“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对于具体责任,一概不“认账”,甚至隐瞒错误,掩盖真相,逃避责任。这种人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亵渎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领导者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耻辱。古人说“知耻近乎勇”。但愿这些领导者能知耻而勇,改弦易辙,以“李离伏剑”为鉴,对工作中的失误严于责己,勇于承担责任。从制度上对领导者也应严明责任,明定赏罚,使他们没有空子可钻。这是对干部真正的爱护,也是最深刻的教育。

后世影响

一则历史典故的五层解读 在中国历史上,李离是那种典型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没有过像孔孟庄老那样的著书立说,也没有过像秦皇汉武那样的文功武治,甚至没能像荆柯那样留下流传千古的侠义声名。历史关于李离的全部记载只限于汉人韩婴的一篇寥寥百余字的记述,但其全部内容也只有李离和晋文侯之间的一段关于请的对话,最后李离请不得,无奈地伏于自己的剑下。李离

今天,好多中国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李离为何人,自杀者李离没能用亡改变任何历史发展的进程,甚至也没能用鲜血和生命启迪并教化民智。作为传统体制的叛逆,李离只能成为中国历史里的异端,被人遗忘或被人耻笑,甚或被当成有限知之者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谈。今天,仍有好多中国人喜欢把头探出门外去搜取异域的思潮(比如自由主义),拿来作为拯救本民族命运的良方,却习惯忘记温读本民族历史的发端和进化,终至于和李离擦肩而过,仍四顾茫然。然而,可以允许今天的别人对李离视而不见,却不可以允许今天的中国自由主义者们对李离熟视无睹,否则无异于是对慷慨志士的一次犯罪,更是对自由主义思想信仰的一种亵渎。

官员李离的民本思想

李离的故事很简单:他被晋文侯(春秋以前的晋国国君,相当于周幽王时期)任命为大理(掌管刑狱的官),有一次听取了下属错误的报告,把不该罪的执行了刑,过后李离自知,于是自拘于廷,请晋文侯处自己罪。这就是李离和文侯接下来展开对话的背景,也是最终导致李离自杀的根源。 按照惯有的为官之道,即便李离真的杀错了人,他也本不必如此,因为他的大理一职是文侯任命的,他只需要面向文侯负责就是了,只要文侯不纠察他的过错,他仍可以好好地继续当他的大理就是了,管他什么被错杀的老百姓们的民怨沸腾,民怨沸腾不足以让李离丢官,只有文侯的君怨沸腾才可以导致李离人头搬家,所以既然文侯根本没有追查他的想法,李离完全可以息事宁人,所谓自拘于廷也实在是多此一举。 倘若真是那样,李离的故事也就没什么好解读的了,因为中国历史从来不缺少那种只对上级负责的官员和为官之道,此一个李离实在无足道哉。但李离却不这样,他是历史的异端,尽管他的大理一职是晋文侯任命的,但他却坚持要向老百姓负责,他杀错了人,以为人命关天,所以甘愿用自己的命来抵偿自己的过错。所以可以说,李离的思想基础里有着很深的民本意识,在他的理解中,民的重要性大于君的重要性,他首先要对民负责,所以绝不草菅人命。同时,李离的这种民本的负责思想也绝不是空谈,当真因为自己的失职而导致老百姓利益受损,那么他宁愿辞职,请罪,以抵自己伤民的过失。 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对官员的引咎辞职制仍颇感陌生,甚至以为这种做法完全舶自于西方体制,岂不知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一个叫李离的人就已经用身家性命实践过了,由此可知,中华文明理应也包括其政治文明,中国历史并不独有专制的丑陋,至少在秦始皇之前的历史多元时期是这样。

人治体制的法制思想

李离的大理一职是文侯任命的,而不是百姓选举产生的,文侯是君,李离是臣,李离握着百姓的生权利,文侯握着李离的生权利。李离在断案时,所有的依据都来自下属的汇报,而决断时亦没有什么陪审团或和议庭,他只能根据他自己的认识能力进行断案,所以,虽然他内心秉公,但由于不可避免的认知局限,他仍旧断错了案,杀错了人。当然也可能是下属故意汇报据,导致李离杀错人,但不管如何,杀错人总归是一个事实,跟李离愿意不愿意杀错没有关系,他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公正和努力,但仍然不能避免自己的过听,由此可见李离的过错不是源于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对待这起过错,李离最终只拿出自己抵罪的方案,并没有拿出如何避免犯错的方案,这其实不能责怪李离,这只能说是李离的局限,而不能说是他的错误。其实,即便是现代人对完全避免过错也仍无法拿出真正十全十美的方案,那么要求李离来做到这一点,实在过于苛求了,李离所能做的仅仅是道义和良心上的公正,以及以实际行动对出现过错时的惩罚制度的强烈呼吁。在李离请时,文侯为其开脱:“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罪,非子之罪也。”意思是你是尊贵的官,不能随便惩罚,这是典型的人治思想,因为只有在人眼中才有人的高低贵贱,而在法面前,人却是平等的,是不分官大官小的,王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同时为了帮助李离开脱责任,文侯还用了另一种解释,说这是下属假情报的错误,而不是你李离的责任——其实,文侯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触摸到了人治的局限性,但毕竟他是文侯,他说这句话的真实用意不过是为了帮助李离开拓,而不是反思什么人治的局限。 可是李离并不领情,尽管文侯为他寻出了不的借口,但他立刻又找到了自己该的理由。他说:“臣居官为长,不与下吏让位;受爵为多,不予下吏分吏,今过听,而下吏蒙其,非所闻也。”李离的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的人治氛围里,所接受的一切都是人治的东西,甚至他自己也不能提出一套完整的法制思想,但他却用自己的回答凭空构建了一套法制体制的原理。这原理的根据就是:我的权利比下属大,享受的物资待遇比下属好,现在出了错,就不能让下属替我承担责任。仔细分析这句话,李离请罚的根据不是文侯的好恶,而是他居官为长和受爵为多的事实,好恶是人治,事实则为法制,这就是李离思想最闪光的地方:他身处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治体制下,可是做事的思维和习惯一直在努力触摸法制的原理。

廷臣李离的杵臣思想

作为晋文侯直接任命的重要官员,李离算是一个廷臣,所以当他认识到工作中出现了错误时,首先做的就是“自拘于庭,请于君。”,这表面上看是李离在主动接受人治的判处,其实质仍是李离心向法制的一种强烈愿望,只不过没有现成的法,李离便虚幻地把文侯当作了法,这其实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无奈,李离的这种皈依人治的行为绝对不该被当作诋毁他背向法制的理由。接下来,他同文侯之间的对话尤其证明了这一点—— 从二人的对话里可以推断,晋文侯应是个思维特别机敏的人,当他遇到李离请,他首先就为李离找到了不的借口,但可惜的是李离立刻用上面的一番话否定了文侯的推论。机敏的文侯又立刻从李离的回话中感悟到了更深刻的内容。他说:“自以为罪,则寡人亦有罪矣。”意思是 ,你是我所任命的,我比你李离的权利更大,享受的俸禄更多,如今出了过听的错,我也有责任,不该让你带我受过。文侯的这句回话显然把问题带入了一个很偏僻的思维境地,无法知道这个境地是不是李离实现计算好的,总之聪明的文侯自己主动把自己带到了这个困惑的境地,而这个境地绝对是千百年来统治者都极力避开的尴尬境地。 既然李离认为权利和责任是等同而不可割裂的,那么显然在这个体制中,一国之君拥有着最大的权利,享受着最多的好处,那么按照李离的推论,显然他应该对过错承担最大的责任。刚刚说文侯机敏,只是说他能立刻从李离的回话中悟出了这样的推论,但也许文侯还很愚钝,因为这样一个君主体制无法回答的问题,真正聪明的人肯定会设法绕过,而只有愚钝的文侯才会主动自投罗网。 面对文侯的质问,偏执的李离继续把自己的偏执引向了一个世人难以抵达的高度。他说:“法失则刑,刑失则。君以臣为能听微决疑,故使臣为理,今过听之罪,罪当。”看来当时的李离肯定是豁出去了,他来面见文侯已经带上了必的决心,所以面对文侯的置疑,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所谓“法失则刑,刑失则”亦完全是法制的思维,你文侯认为我具备明察断案的能力,所以你才任命我为大理,如今出了过听的错,你当然也要罪。李离用自己的这句回答同实现分不清的人治观念彻底划清了界限,同时也完成了从廷臣到杵臣的实质转变,更把一个难以辩论的悬疑问题抛给了晋文侯。 在李离的心目中,法制的份量肯定是大过君主的份量的,上面的回答完全可证明这一点,所以尽管他自拘于庭来请,其实真实用意并不是要求文侯用人治的程序判自己罪,而是要用亡来捍卫自己对法制的信仰。晋文侯就个人性格来说还算不错,所以他面对着李离咄咄逼人的诘问,并没有像一般君主那样怒发冲冠(这也反应了那个时候人的重理一面),文侯回答李离说:“弃位委官,伏法亡国,非所望也。趣出,无忧寡人之心。”,文侯的回答还不算太令人失望,毕竟他仍没有超出理论思辩的范畴,他的说法是:如果我们都(因为这次过听)不当官了,都伏法而,那么国家岂不是灭亡了,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并仍然宽宏地对李离说,你根本不替我着想,赶快出去吧。 李离所看到的显然要比文侯远得多,他说“政乱国危,君之忧也;军败卒乱,将之忧也。夫无能以事君,闇行以临官,事无功以食禄也。臣不能以虚自诬。”这是李离自杀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他知道自己刚刚的劝荐已经实现了自己表达理念的目的,但他早已坚定了为信念而的决心,并试图以自己的亡唤醒文侯对政乱国危后果的正确认识,其实质仍在表达他的民本思想,真正重要的当然是国家的统治,但这统治恰恰就是和每一个老百姓息息相关,因为自己过听,草菅了人命,所以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官,自己一定要的。说李离思想是民本,其实也可以说是君本,甚至是社稷本,其实都一样,因为在李离的思想中,三者其实完全是统一的。

不畏者的畏逻辑

李离发表完自己的慷慨演说之后,遂伏剑而,自杀于文侯面前。在整个韩婴的记述里,李离示人的一直是个不怕的志士形象,在出现过听之错后,他就自己给自己判了刑,并抱着必的想法面见文侯,前来请。 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忠诚于信念的人一样,李离也是一个把信念看得高于生命的人。古有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后随之谈判于楚,执剑当庭谈笑风生,逼着楚王接受谈判条件,整个过程压根没有考虑的存在;后有荆柯,领命刺秦,明知无论成败都必然赴,但依然慷慨前往,其行也根本不算计自己生命的份量;更有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保全赵氏孤儿,苟活于世遭尽骂名不说,甚至还献出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似乎那个时代的人都是不怕的志士,他们为了他们所信仰的忠孝仁义,总是甘愿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 就慷慨赴的态度上看,李离也绝对是一个志士,在文侯不追究他的过错时,他主动前来请,在文侯一次次赦免他无罪的时候,他不但仍坚持自己该,甚至还推论说文侯也该,没有坚定的信仰,人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古人不畏的做法很容易遭到诟病,爱惜生命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规范,而显然李离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但就此就可以说李离是个不怕的亡命徒吗?回答当然不是,不但不可以说李离是亡命徒,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怕的人。 李离先于孔子,他生活的年代还不知道儒家为何物,但他的思想里天然就具有推己及人的成份,他把个人的安危推演为所有人的安危,正因为他认识到了制度对于人的安危的终极重要性,所以他才甘愿以来捍卫这种他所理解并向往的制度。在具体的故事里,李离是一个执掌别人生杀大权的高官,除了比他权利更大的晋文侯,他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自由空间,但他的思想恰恰能超越这一点,他认识到他的自由取决于大多数人的自由,大多数人的自由就构成了制度保障下的自由,一旦失去这种制度保障的自由,那么大多数人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次,他以大理之职过听,他日,完全可能因为文侯的过听而把灾难降临于他的头上,甚或他不是大理,而是布衣百姓,那么他更要天天提心吊胆地恐惧着自己的无自由生活。理想而合理的制度是对所有人的理想和合理,它保障的亦是所有人的自由,而不是以随意剥夺别人自由来换取自己自由的自由,这就是促使李离拼捍卫的信仰。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李离是怕的,他高为大理,却设身处地地感悟到了身为布衣的不自由,并认识到这不是真正的自由,于是决定亲自去捍卫这种自由,哪怕不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一旦这种真正的自由实现了,那么对于所有人来说,自由都已经实现了,当然也包括自己的自由,所有人都享受的自由当然就是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必须是制度上的自由。

自由主义者李离的失败

中国的历史从来都不缺少大人物,那些大人物们或著书立说,或投身革命,虽其行为方式各异,但往往都能留下一段不朽的青史在人间,更使得其人其事能在千秋万代里流传,这些流传千秋万代的大人物们的名字排列起来,就构成了现实中被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所以,现实的历史也可以被称为大人物的历史。但在大人物历史之外,肯定还有一些别的形式的历史,比如小人物的历史。比起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这些小人物往往人微言轻,甚或不值一提,而且他们也基本没做出过什么影响历史的大事件,更没发出过什么影响思想的大论说,所以他们只能注定被湮没在大人物的流水之下,相对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他们不过是被泛起的泥沙,完全不足以更改河流的走向。也因此,比你那种大人物的历史来说,小人物们的历史往往会成为被忽略的历史。 李离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大人物为模式存在的历史最终忽略了他,甚至可以说历史几乎遗忘了他,对于浩瀚的中国历史来说,李离的份量几乎轻如鸿毛,甚至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李离最终选择了亡,用自己的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甚至也结束了自己的思想,可以设想,李离后,晋文侯顶多会有一丝难过,或许这难过之中还会夹杂着一丝嫌怨和不解,他不会按照李离生前所追求的意愿改变现有统治,也不会把李离的思想整理成书以传后人。哪怕是在汉人韩婴的记述里复原了李离的故事,最终结论的落脚点也不过放在了“君子闻之曰,忠亦乎”,并亦《诗经》之辞来做注:“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记述者韩婴居然从李离的自戕中看到的是忠,而不是反;看到的是君子之行,而不是思想之可贵。这仍怪不得韩婴,甚至我们还要感谢韩婴,如果没有他,李离相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完全等于不存在。生在一个君主专制的环境里,是李离的悲哀,但他的民本思想和对法制原理的趋向却完全是现代进步政治的萌芽,诞生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历史背景,实在难能可贵。 中国历史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大一统地走向了单一,但透过一个小小的李离,我非常相信,在秦之前的中国,思想的进步行和多元性完全可以让现代的我们汗颜,我甚至还相信,所有的现代进步思潮都可以在中国历史的源头找到自己的发端,而根本无需到国外去舶来。只不过在单一的模式下,那种进步最终溺亡,那种多元也趋向了单一,自由的萌芽在萌芽阶段里亡,所以自由主义者李离也终于成了失败的自杀者李离。不禁胡思乱想,假如李离不呢,结果会怎样,无奈结论仍颇让人失望,李离不,他也仍将被历史所淹没, 我坚持这样的理解,自杀者李离同那个时代诸多慷慨赴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至少在思想的层面上,他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高度,他自拘于廷当真是为了信念而赴,更是跟廉颇之流假惺惺的负荆请罪有着价值上的天壤之别。然而可惜的是,那些其他人都能或明或黯地光照历史,唯独李离几乎被历史所遗忘。呜呼!

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

全诗如下: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全诗的解释如下: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词句注释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

商女:歌女。

《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赏析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之词。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写怀古之情。一开头,用“登临送目”四字领起,表明以下所写为登高所见。映入眼帘的是晚秋季节特有的白练般清澈的江水和连锦不断翠绿的山峰。船帆飘动,酒旗迎风,云掩彩舟,白鹭腾空。这图画难述其美的江天景色使诗人极为赞赏也极为陶醉,同时也引起他深深的思考。换头之后写怀古:在金陵建都的六朝帝王,争奇斗胜地穷奢极欲,演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亡国悲剧。千百年来,人们只是枉自嗟叹六朝的兴亡故事。但空叹兴亡,又有何益?诗人在这里表现了政治家深邃的思想和雄伟的气概。不仅批判了六朝亡国之君的荒*误国,也批判了吊古者的空叹兴亡。六朝的往事都随水逝去,空余寒烟芳草。可悲的是,有些人如商女一般,不顾国家兴亡,还沉溺于享乐,吟唱着《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曲。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反对“谩嗟”六朝兴废,在北宋这积贫积弱的现实面前,要汲取历史教训,从政治上进行改革,免致奢华靡费导致国力衰竭,重蹈六朝覆辙。

本词以壮丽的山河为背景,历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远,笔力峭劲,体气刚健,豪气逼人。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移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